xtlzjlj110 发表于 2011-7-29 14:11:38

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董卓控制了朝政,就想铸钱。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12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10来个。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造不足值的钱,董卓虽是武夫,可也很懂得这个。




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涨到几万钱、几十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




看《三国演义》,好像董卓的败亡,是因为他和义子吕布争夺美女貂所致。这是小说家给历史加的调料,信不信由你。实际上,除了政治上的失败以外,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史书上记载,当时天气渐热,董卓身躯肥胖,尸体油脂流满一地。守尸的官员恶作剧,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灯芯,插到董卓肚脐眼里,用火点燃,竟然燃烧了一整天。——叫你铸钱,铸吧!钱,是那么好玩的吗?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





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国。三国,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




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现在,也都明白个一二了: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老百姓对你的认同感也就强,你慌什么?这一点,魏国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这两样东西——谷与帛,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倒也是一直是作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




像颜回这样的清教徒到底是极少数。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再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大钱,规定能换你老百姓一百钱,那么我只要投一点资,铸一百个大钱,就等于也拥有了一万钱。可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万钱。放心,我忙乎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们搞了一场“零和博弈”。等到我铸造的大钱全部进入流通时(兑换五铢钱或者购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万钱,就等于贬值了一半。而贬掉的价值,是不会蒸发的。到哪儿去了?到我刘玄德的腰包里来了。这是多好的幻术!财富真就能无中生有。




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为了汉朝的复兴大业,老百姓们,你们也就出点血吧。




再来看东吴




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蜀、吴的领袖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很显得自己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




当然了,蜀、吴铸大钱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铸一次大钱,老百姓就要被剥一层皮,这是铁定的。那时候的“扑满”,可能都没人用了。你存进去一百钱,放上一百天,钱没变,市场的东西也没变,可是等你取出钱来想买东西时,一百钱就只能顶一个钱用了。越穷,就越买不起;越买不起,过一段时间就更穷。恶性循环,生生不已。




汉末以后,五铢钱可谓命途多舛,名义上还存在,其实质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声而已。三国归晋以后,在很多时候,形形色色的“五铢钱”因为贬值,甚至没办法流通。

xtlzjlj110 发表于 2011-7-29 14:59:09

求赏钱啊~南川帅哥~~{:5_131:}

a243004058 发表于 2011-7-30 15:10:52

坑爹的人

595394695 发表于 2011-7-30 19:19:38

坑爹的制度,万恶的政治

19960706 发表于 2011-7-30 19:26:31

没兴趣啊

chen211 发表于 2011-7-30 21:17:24

这个不同意

chen211 发表于 2011-7-30 21:17:45

刘备仁义....

xinshou 发表于 2011-8-2 02:12:13

{:5_110:}有经济才是王道啊

子龙吟 发表于 2011-8-2 09:42:09

不得不相信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啊,他巩固占领地的能力由此可见

linhaicqs 发表于 2011-8-2 10:13:55

这要比曹操挖历代古墓要好一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