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翼4133 发表于 2011-7-23 08:14:20

影子人物在三国中的作用

诛灭董卓,是汉末动乱中一件大事,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吕布本是丁原部下,董卓进京后收买他杀死丁原,成为董卓的帮凶、得力干将、势为父子,董卓以他为自己护卫,关系非同一般。王允要与吕布共谋诛董,颇要费一番心思。



王允的智慧
自从中平六年(189年)八月,董卓进入洛阳,带来的暴行前史不见,进而激起了朝野公愤,他依仗的凉州军,一时间,也成为关东联军诛讨的目标。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为避免各方诸侯的军事压力,迁都长安,他一面留守洛阳,抵御关东势力。一面将长安朝政事宜,委派于代理司徒王允。《后汉书·王允传》记载,王允开始对董卓态度是,“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可见王允痛恨董卓,深藏在心不露声色。接着又说,“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军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南阳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兵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王允此计虽然落空,但他仍将这些拥汉派,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以待时机。其后,王允借与吕布同乡的机会,拉拢吕布,《三国志·吕布传》有,“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结纳之。”从该传行文看,这与其后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似有因果倒述之笔。
一方面王允对吕布“厚结纳之”,但另一方面王允又看不起吕布,《后汉书·王允传》有“素来轻布,以剑客遇之。”这就说明,王允要从董、吕关系上下手,收买吕布对付董卓。至于厚结纳指什么?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以当时具体情况,无非是地位、金钱与美女。再进一步分析,论地位,吕布当时是中郎将、都亭侯,是董卓提拔的;论金钱,董、吕之间没有争夺的必要;惟独在女人上,有下列事实。《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记载有,董卓“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而在《吕布传》中,后来曹操杀吕布时,有一场对白是,吕布说“布待诸将后也,诸将临急皆叛布尔。”曹操说“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说明吕布贪恋女色有一贯性。可见董、吕,是他们突出特点。这也正给王允实施离间计,提供了可行的机会。至于说,吕布能否从道义上,被王允正面说服,为国除奸!吕布见利忘义,这样的人,没有既得好处,他是不可能做到的。




董卓命吕布把守中閤(閤是侧门),这对王允很有启发,《三国志·吕布传》中,“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后汉书·吕布传》中也有,“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虽然版本不同,可见史有其事。至于“侍婢”抑或“傅婢”是泛指还是专指、是纠正还是笔误?已不十分重要,姑且就以“侍婢”行文。这位董卓侍婢与吕布情通,那就很不一般,“情通”,更突出了两厢情愿的含义。她衷情于吕布,是偶然巧遇,还是计谋使然?如果说是出于偶然,她明明知道董卓其人暴戾成性,吕布稍不如意,便拔出手戟投掷,这种偷情事情,将是怎样结果?在董卓桎梏下,她若没有一种信念驱使,连吕布都感到慌恐的事,一个年纪轻轻地侍婢,竟如此大胆,无异于自投死路!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她报有一种明确的使命,这个使命正浮现了王允的心计。
以王允的城府,先有讨伐董卓的计划,又有董、吕贪色的特点,吕布又是董卓护卫,再后是厚结纳吕布,最后是吕布与侍婢情通!一切联系起来,近乎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尽管历史上含糊其辞,但是王允是其中策划者,迹象十分明显。《三国演义》中,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似乎有历史上原型。侍婢与吕布的暧味关系,也并非出自偶然!
侍婢的历史作用
侍婢其人,姓氏名谁,历史上没留下一点痕迹,成为影子人物。再说,因为身份卑微,也不可能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可是她在汉末风云变幻中,确实成为其中的弄潮者,后人只能凭想象,这位风姿婀挪、光彩照人的侍婢,闪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倩影;周旋在董、吕之间的智慧,一定神秘而精彩,虽然已消轶在史海深处,但三者之间的可能结局,不外乎有三种。
第一,侍婢与吕布情通,不会是第一次,但背着董卓的事,又不可能长久。他们所面临的处境,若将理想变为现实,势必要搬掉董卓这个障碍,这就迫使吕布必须与董卓反目,以吕布之手,诛灭董卓。
第二,此事如果一旦被董卓发现,这个杀人魔王,盛怒之下,说不定会立杀侍婢,以出胸中恶气,并绝吕布之念。而吕布也因此声名狼藉,董卓即使不杀他,因为吕布必竟是董卓一道屏障,也会在情感上被疏远,逐出中閤守卫,董、吕之间的关系,必将成为裂痕。
第三,董卓顺水推舟,将侍婢赐与吕布,以坚吕布之心,更好地为他卖命。一旦出现这种局面,事先设定计谋亦将落空,一切回到原点,侍婢有可能选择,由爱恋的破灭,也可激怒吕布。退一步说,骄横的董卓,面对尴尬的割爱,这种可能性又很小。
无论那种结果,都会挑起吕布对董卓的仇恨,可见侍婢的用意,明显是在策反吕布,起到了董卓掘墓人的作用。同时,侍婢也处在一种前沿的浪尖上,游荡在生死旋涡中,看来她面对的,不仅是心计上的应付,更需要足够地勇气。侍婢,一个微不足道的弱女子,承载着痛苦的抉择,付出身家性命的代价,搏击于貌似平静下的重重杀机中,是她对铲除董卓的历史贡献。史书中虽然没有大书一笔,但是她作为具体的执行者,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董卓虽然不可一世,却败在侍婢的石榴裙下,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终于被吕布诛杀,这个肆虐朝政两年半的祸首,从此灰飞烟灭,进而长安欢庆,天下拍手称快。
小说的塑造与渲染

在历史的断层里,正是小说艺术发挥的空间,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小说的事。名著《三国演义》运用艺术手法,将史书上一句话,演译成有生有色的故事,写得非常立体化,在数百年流传中,已根深蒂固。侍婢成为貂蝉,年方二八,色伎俱佳,有闭月羞花之貌。夜晚,王允在后花园中忧心,巧遇歌伎貂蝉对月长叹,王允得知貂蝉有忧国之心,又主动请命,于是王允拜谢亲如义女的貂蝉,并说出计谋,先许吕布,后献董卓,离间他们关系,进而诛除董卓,貂蝉欣然领会。情节紧奏,层次分明,最后达到了目的。书中对貂蝉充满着同情与歌颂,王允的忧国忧民,也跃然纸间。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源于早期的《三国志平话》。平话中,貂蝉姓任名红昌,小名貂蝉,是吕布结发妻子,自临洮失散辗转流落至王允府中,在拜月时,遇见王允说明真相,王允顿生一计,先以貂蝉的歌舞迷惑董卓,乘机献与董卓,过几天又请吕布,并与貂蝉相认,答应他们团聚,借机送入太师府,董卓与貂蝉饮酒大醉,这时吕布自外而回,见董卓无礼,顿生夺妻之恨,怒而杀之。书中情节粗糙,将王允塑造成狡黠人物,有损重臣形象,经《三国演义》改编,早已被人淡忘。





貂蝉更多的素材,是来自民间传说,她的出生地,据说是今天山西省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貂蝉这位绝代佳人,因为他,至今村中桃、杏树仍不开花,家乡人民对她的怀念,依然是感情深厚!说到她,不由得唤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历史的记忆。



还应该提到的是,近些年来,一些人新编历史小说,涉及貂蝉时,信手发挥,无边想象,王允酷似教唆犯,貂蝉的形象被扭曲,情节意外地出格,历史被肆意解读,名著也面目全非,难道说这就是艺术新潮?如此标新立异,不敢苟同。

琴之翼4133 发表于 2011-7-23 08:14:40

]:琴之翼4133被孙策邀去打猎时受了伤,治伤花了 4 枚
不会把

chenqingnian 发表于 2011-7-23 08:20:47

哈哈楼主顶你!

chenqingnian 发表于 2011-7-23 08:21:14

我说孙策是不是守这里不走了?!

sleepinglong 发表于 2011-8-9 16:11:02

頂{:5_155:}

a243004058 发表于 2011-8-12 20:49:43

力顶东观只求奉命灌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影子人物在三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