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襄樊之战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一】关于关羽是不是擅自出兵
襄樊之战由此而始!或有人说:关羽擅自出兵,导致兵败身死。但是,我却有个疑问,关羽本来就“都荆州”为何刘备却突然再授予“假节钺”呢?若只是单存的防守荆州,想来“都荆州”的分量也就够了。而再授予关羽生杀大权,那么,是否刘备要求关羽主动出击呢?当然,这并无史料相载,不过其中一件事件到可作为旁证,或有推敲之处。
【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戮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与太守收余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关羽北伐之前,宛城侯音起事,史言“与关羽连和”。侯音因“南阳闲苦繇役”而反,却与关羽连和,这或为关羽前期工作所致,侯音当为响应关羽北伐而起事!而到曹仁“屠宛、斩音”,关羽却仍然没有起兵响应侯音。内乱起,本是起事良机,一直做着北伐准备的关羽却轻易错过,想来也是等待刘备一纸诏书而已!否则,刘备诏书一下,关羽即刻北伐这件事就大有商酌之处。论时机,显然侯音起事之时比之关羽实际北伐之时更为合适!
【二】水淹七军
曹操要求曹仁讨关羽,结果侯音反,曹仁屠宛之后,关羽首先动手,反讨到曹仁家门口。关羽传“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仁率军屠宛兵力当不下万人,区区侯音也浪费不了曹仁多少兵力,曹仁驻樊城本就为讨羽,兵力最不济当与关羽北伐军相当,否则曹操命曹仁讨羽当是个笑话!关羽讨到自家门口,曹仁素来骁勇,开始当不至于龟缩城中,当于关羽互有交锋,虽然不至于大败,但不利应是无疑。结合【《三国志.陆逊传》: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以及【,《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可以看出,陆逊口中的关羽“始有大功”是在于禁被淹之前,所以关曹争锋,关羽处于上风当是事实。或有人要说,曹魏交战却要从吴书寻找证据,未免可笑!当然,这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而来,关羽先胜后败,一战而没,史料残缺当在情理之中。而魏书夸胜讳败亦是常见,赤壁之战魏书也仅以瘟疫为由!而吴一直密谋荆州,陆逊吕蒙相商阴谋,当不至于吹捧“敌酋”关羽,所以我认为此处记载相对来说较为可信。当然,其中曹仁部将庞德倒是导演了“射羽中额”的好戏,可惜,庞德射中的恐怕也就是头盔而已,关羽竟然被射一箭之后丝毫无损。(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参考庞德传,庞德为曹仁所属当无疑!
关羽军一路长驱而入,不仅兵临樊城,更是围襄阳,老曹马上命令于禁带领七军前来助战(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武帝纪),而后满宠亦至樊城助曹仁守城(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满宠传),从满宠传来看满宠至樊城当后于于禁援军。满宠刚至,于禁七军却马上尽为关羽所禽,另外还捎带上庞德军马。(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关羽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庞德传)。
遍观史书,几乎所有记载皆是于禁“为水所没”,唯有满宠传记载“为羽所没”,自然这“没”或许为覆没之意!而以我之见,关羽决堤并非不可能,但是,更大可能是大水决堤。首先,关羽和庞德交战,当共驻汉水北岸(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庞德传),随后大雨至(秋,大霖雨,汉水泛溢--关羽传;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庞德传),大水连下十余日,汉水暴溢,以至于“樊下平地五六丈”,以及“樊城不没者数板”。这里便值得推敲了,三国时一丈约为2米3,平地水深五六丈也就是十余米,若汉水不决堤,恐怕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势!以汉水决堤而论,大水决堤、水势滔天,关羽若无准备,恐怕船队都要遭殃,更遑论雨水一停,关羽便可以全军出击直接俘虏于禁七军及庞德军(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庞德传)。以此推断,关羽对大雨显然早有准备,即使不是关羽决堤,显然关羽早已存有此心。或有人认为连曹仁等人都不能预测天气,关羽显然也不知道大雨将至,这显然是悖论!(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温恢传)温恢远驻兖州,却能够预料,显然大雨非是无迹可寻,而关羽驻荆州八年有余,对于荆州天气当然所知甚详,能够以有备而破无备,岂独天灾、不亦人谋乎?
【三】徐晃长驱直入
于禁七军尽没,顺便搭上庞德军,在大军围攻之下,曹仁属下将领提议放弃樊城撤退,幸亏满宠极力阻止才免除曹魏大祸(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满宠传)。曹仁防守樊城岌岌可危,但是,前来助战的徐晃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位后来被老曹誉为周亚夫之风的名将却被诸将呵责,若非赵俨一力担保,恐怕也成就不了徐晃名将之名(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三国志·赵俨传)!
计算徐晃兵力,结合徐晃以“多新兵”为名,再加上诸将竟然“呵责晃促救”以及“晃所督不足解围”来看,徐晃开始兵力确实不少,当在一两万之间。(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而后援军十二营至,三国一营多少人现在已经无可考证,但是以陷阵营的“号为千人”计算,一营至少千人,而十二营以千人计算也至少是1万2千人!随后自然是徐晃上演的解樊城之围的好戏(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这里又或者有人说徐晃大破关羽,即使孙权不阴夺关羽后方,关羽也必败无疑!又或者说此战可以明确看出徐晃完爆关羽。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此战当结合多方面原因!首先,关羽得到孙权勾结曹操欲占领后方的消息(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其次,关羽围吕常于襄阳、围曹仁于樊城,所部兵将分散不足。而徐晃数万人马养精蓄锐,以优势兵力而袭犹疑之兵,胜负当在情理之中,况且关羽退而有序,尚且拒河而守,魏军不得寸进(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三国志·赵俨传)。最后,此战徐晃由外而击,曹仁等自内出击,里应外合之下方有此战果(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进封安昌亭侯。--满宠传)。
结合上面论据可得,徐晃虽然大胜一场、解去樊城之围,但是关羽进退有度,仍然“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可见所谓的徐晃大破关羽终有夸大之处!
【四】兵败身死
前方大军云集,不仅张辽已经行军路上,就连曹操都御驾亲征(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张辽传),关羽不能相克、又闻后方火气,只得引军退还(羽不能克,引军退还--关羽传)。而此时却已是为时已晚,在糜芳、士仁的勾结之下,吕蒙兵不血刃的下了江陵,并且控制了关羽荆州军的亲属(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关羽传)。关羽军军心溃散,终至兵败身死(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短短时间之内,关羽由威震华夏到兵败生死,不得不令人深思。首先,关羽性格“傲上而不忍下”,因此看不起糜芳、士仁这两个与刘备有旧的“近臣”(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关羽传),而关羽北伐,两人却又正好留守后方。合该关羽倒霉,偏偏这总领后方后勤的两人却竟然还怠慢后勤,粮草“不悉相救”,关羽本来就瞧不起两人,一见两人怠慢军机,自然勃然大怒,明言“还当治之”(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关羽传)。糜芳士仁既然“怀惧不安”,自然得想法子消解此祸,毕竟关羽“假节钺”,掌握生杀大权,即使两人算是“皇亲国戚”,如果关羽真的要治他们,恐怕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既然不想被治,自然要寄往关羽兵败身死,结果孙权一引诱,马上就如干柴烈火,两方可谓是一拍即合(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关羽传;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吴录)。结合上述,可见关羽兵败身死与自身性格不无关联,但是若把责任全部归于关羽,却又不免偏颇!譬如李典、张辽素来不睦,但合肥一战却可以通力合作,大破孙权。而糜芳士仁仅仅因为关羽看不起自己,就怠慢供给,视军机大事如儿戏,顶头上司一发火便改旗易帜直接投降敌方,可谓无耻!又或有人拿以前糜芳对刘备忠心耿耿来说事,说明糜芳被逼无奈,如此说法却是可笑,虞翻一番职责,就连糜芳自己都要无地自容(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虞翻传)。关于性格,尚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即使找遍做为地方的魏书,也只有一人号关羽强梁。而整天想着谋夺荆州的鲁肃、吕蒙,却都言关羽“强梁”、“好凌人”,此处真假也唯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或有言关羽失败乃是对东吴出兵准备不足,而且辱骂孙权来使,以至于孙权最终下决定对江陵动手。首先,东吴一直觊觎关羽所占三郡,鲁肃、吕蒙更是时时谋划如何对付关羽(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肃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传),而到后来的吕蒙袭取东三郡,孙刘脸皮撕破,若非曹公征汉中,恐怕孙刘早已拼个你死我活(此处史料涉及太多,便不一一列举,如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查阅)。因此,关羽对东吴岂不存提防之心?关羽筑烽火台,便是提防东吴的明确证据,但是却不料最后两郡太守倒戈相向,烽火台名存实亡!“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至于说到关羽辱骂使者、撕毁盟约,则更为可笑,关羽尚未北伐,吕蒙已经为孙权献策,想着“取羽”了。而对于东吴,魏国智者却早已看透: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
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而孙权也果如司马懿、蒋济所料,曹操盟信未发出,孙权已经上表示好来了(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武帝纪;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孙权传)。因此,我认为关羽虽然负有间接责任,但是说到破坏盟友关系却是谬论了!关羽可谓一方大员,荆州三郡尽为所属,俨然是国中之国,若与名义上为盟友却早已暗中敌视的孙权联姻,这让刘备有何看法?此为一己浅见,仅供茶余饭后之笑谈。
【五】总结
观关羽北伐,接连内应,侯音之后,尚有陆浑等人群相呼应(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传)。天降大雨,关羽乘利而进、一举覆没于禁七军及庞德军,可谓有勇有谋。皆而为徐晃所迫,却是退而不乱,如此进退有序,非名将不能至!而后方亦设烽火台,即使中吕蒙之计,也只是“稍撤”后方的“多留备兵”,思虑不见得有疏忽之处,但是后院火气,纵有万里长城也是如同虚设。因此,关羽覆败,非战之罪,因是性格所累也! 留名 路过留名 楼主打字辛苦了 路过留名
路过留名
飘然的 路过留个爪印
二爷是个悲剧`` 从来祸事起于微渐 顶一下楼主 他还是轻进了否则 蜀汉已一统天下了! {:5_152:} 頂一下{:5_155:} 力顶东观求奉命灌水 襄樊的 力顶东观只求奉命灌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