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jmxh 发表于 2010-3-24 14:46:00

武将单挑-中国古代战争

  武将单挑的事,古来有之,想当初人们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这种模式,不同的是这时的人还没能做到顶盔贯甲,手执长矛大槊,人员又很杂,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叫做单挑(很多时候只能叫斗欧,呵呵)。随着青铜器,铁器的广泛运用,人们在战斗时的装备(用于攻击用的长矛,重剑及用于防护的皮甲,铁甲的大量装备)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为史书所记载的单挑出现了

  最早的单挑出现在春秋时期,从有关春秋五霸的记载里就已经可以找到这类记录了,当时的单挑还只是贵族的游戏(这点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普通下级军官是没有资格在两军阵前进行单挑的,要有也只是在混战中),胜负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比后世的单挑要大(这些贵族也有可能就是主帅,比如与孙膑同时期的韩公子就酷爱单挑,不过打仗不行,被庞涓打得找不着北),但如果对手不接受单挑,士兵们也不会有什么士气大减的情况,毕竟这只是个战前游戏罢了(接受了才会性命相搏,而不接受也不能被看成懦夫),这时的单挑主要是在战车上进行(作为骑将专用的战马这时还没有出现,各国也还都没有一支可以用于实战的骑兵部队)大致型式是这样:双方主帅或贵族出战,将战车赶至离两军军阵等距离的中央战场,以剑进行砍杀(也有用长兵,比如戟,但相对剑来说要少得多,毕竟战车的操控性比起战马来要差很多,难以保证多次的往来冲杀,不如用剑来得方便。还有一个例子大概也可以证明当时的单挑主战兵器是剑而不是戟,吴王与诸候单挑时大败,回国后痛定思痛,命巧匠作“干将”“莫邪”二剑的故事在中国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个吴王阖闾也是春秋未期人),败者如不被当场杀死可以逃回本阵,胜者也不乘势追杀过去(不象后世的演义,小说中所述“纵马赶上,一枪刺死,然后挥枪冲杀,敌军大败”的场景在当时是被看作没有风度的表现,很容易引起士兵们的反感和诸候国的猜忌,当时人作战是很讲究堂堂之阵的,典型如宋襄公,虽然不肯击半渡之楚军,招致大败,但当时是没人指责他的,只是到了后世才被当成反面教员),同样归阵,然后再引军厮杀。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单挑的情景已经不大出现了(特别是主帅单挑更是不多见了),但个例也有:晏婴(齐景公大臣)“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人人皆知,而这“三士”也就是在战场上专门用来护卫和单挑用的(当然也用来冲阵或突击)。

  总的来看,先秦时的单挑很难和我们所理解的单挑联系起来,可那毕竟也是双方在阵前一对一的较量(虽然死的人很少,大多败了之后还能安然归阵),但随着骑兵的出现,以战马为载体的“突将”也随之出现,单挑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因为这时候双方混战时已不象春秋战国时一定要求有严格的阵型(最严格的时候,每前进五步就要停一步,排齐阵列,每挥动五次长兵就要后撤一步,以保持队型),混战中的双方人员呈拉锯状,也为突将们的冲击提供了条件(而在春秋时,想要突过排得整整齐齐的枪林剑海,无异于痴人说梦),战马相对战车来说突出的灵活性,较强的可操控性(不象战车,转个车头也要防着和友军相撞,如何能指那打哪?)双方的突将或主将在战场上相遇的机率要比以前大很多,反之,象先秦时在两军阵前单挑的场景反而显减少的趋势(随着各种兵法的出现,人们的作战思想在改变)。

  说到武将,就不能不提项籍(羽),此人是单挑的祖宗,骁勇罕有其匹者,号“西楚霸王”。刚起兵那会,名声不大,巨鹿一战,生擒王离(灭楚之王剪的孙子),击杀苏角(处于混战中的单挑),九战九胜,每战必亲冲秦军中军,把个百战章邯打得失魂落魄一般,见到他的影子必弃全军而走,遂一战而定天下。以至以后就再也没见过有谁敢在阵前见他的面敢战而不走(不走不行啊,能喘气的时候不走,过会就是死人了,嘿嘿,二选一,你选哪一个?三年之后,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骁骑对刘邦马步军五十八万,把刘邦打得连老婆儿子都不敢要就跑了)。也成就了一个勇将所能取得的最大荣耀,名马,美人,辉煌的功绩。以致于一千多年后,还有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为他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过肯过江东”的千古佳句,可谓一生不白活。

  虽然如此说,但项羽还是败了,败得很惨(死无全尸,被其原先的手下大卸六块,每一块都换了千户候,万金),不是他不勇,也不是他单挑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韩信,至刚对至柔,岂能不败?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战争,不以单挑论胜败,荥阳之战,项羽便对刘邦说下如此话:“如今天下征战不止,民有倒悬之危,皆在你我二人,愿于汉王决死战。”他敢,也想(就是刘邦比他强他也敢这么说,这就是项羽,真汉子,虽然不一定适合当个好君王),但刘邦不敢,也不想(除非他看破了红尘,不想活了)。刘邦的回答也很巧妙,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兵家们引以为荣的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也。”一句话将战争的实质点了出来。谁又敢说刘邦无学?

  同时期的武将称得上勇的还有个英布,也叫黥布,因为他受过黥刑(象林冲似的,在脸上烫字)。本是项羽属下,也累次在战场上将刘邦打得尿裤子(不知道号称骁勇的樊哙,鼓越等人这时都到哪去了?),九江王,不过最后也没个好下场。其它如樊哙,鼓越,夏候婴,周勃之流不提也罢,这时期谁敢称勇将,必定要和霸王照过面才算得数。用一句不恰当的话可以说明:“为人不识陈近南(项羽),自称英雄也枉然。”嘿嘿。

  时光荏苒,又是百年,中国一片繁荣,但随着汉帝国与匈奴开战,又拥现出一大批勇将(处于治世是武将的悲哀,百姓的幸事,乱世则相反),冠军候,嫖骁校尉,骠骑将军,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可以说是又一个“西楚霸王”,但他比项籍幸运,他的对手不是刘邦,不是韩信,是匈奴人,匈奴人倒是有点像中国春秋时的战士,宁可力战而死,不施诡诈之计。于是他一路高歌猛进,“约轻赍,绝大幕(漠),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功盖千秋,成就了一个武将所能成就的一切(再加上英年早逝,更是为其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不胜收的句号)。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引多少后世骚客羡慕不已(虽有小缺点,但比起他的功绩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人无完人嘛,完人,换言之(对战争而言),就是无能之人,不信你让孔夫子,方生们引兵出塞看看后果会怎样,不全军覆没,死于乱箭之下士兵们就要烧高香了,对士兵而言,霍骠骑才是大仁,大勇的代名词,至少他们还有回家的希望,嘿嘿。)

  待续:

mjjmxh 发表于 2010-3-24 14:47:04

除了霍去病,当世还有几个猛将,比如李广,但这段时期的<史记>及<汉书>有关单挑的记录近乎于无,大概原因我想有几下几点:一,匈奴人“弓马是凭”,虽骁勇,但除非不得已不与汉军近战,换句话说,他们很少和汉军面对面的硬扛,倒不是怕,而是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汉军不也仗着强弩钢甲铁骑纵横嘛。二,双方语言不通,便是都有这种意愿也达不成共识(嘿嘿,倒说得象是做生意的了),只听双方噫噫呀呀大叫大嚷,不晓得对手想单挑。只好大叫一声“弟兄们,并肩子上”了事。三,汉军军纪极严,不得允许,任何胆敢出阵者必杀,也就是说限制了个人英雄主义,而匈奴人看到霍去病的时候,又大多不战而逃(名声太大,蛮族在意这个,怕一个人就怕得要死,比汉族人还要怕得紧,比如三国时的马超,号“神威天将军”,可见一斑),使得霍去病也没有单挑的机会。

  总体来说,东汉勇将无多(班超勇则勇矣,可惜的是在史籍中找不到他冲锋陷阵的描述),随着兵法的盛行,再加上民不尚武(与今时倒有些相似),终东汉一世,能数得上号的大概也就吴汉(幽州突骑兵的主帅,正史中不止一次记有其亲自突阵的记录),马援(伏波将军,马超之远祖,“马革裹尸还”就他说的,可惜的是病死的,没死于战阵)岑彭(与前二者并列为“云台二十八将”,死于公孙述的刺客手中。)但远不能和前述的项羽,霍去病相比(当然仅比他们的骁勇和胆略,不比计谋)。

  为什么要提东汉呢?因为接着就是三国,写勇将不写三国,怕是一百个看贴的一百个不同意,嘿嘿,不过别得意,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呢,看完贴再决定是夸我还是拍我。

  说三国,当不得不提孙坚,孙策二人。孙坚何人也?孙策,孙权之父,少有勇名,史载:“文台勇烈,不可当也”。平韩遂,破区星,阵斩华雄(“阵前袅首”,当是单挑所为,虽史无明言。华雄者,卓之勇将也,演义中诈称“关羽温酒斩华雄”,实是扯淡),实是当世第一虎将(便是飞将军出,恐亦不能制坚)。孙策,孙权兄,与其父一样,少既有勇名(可见勇也是可以世传的,虎父无犬子,当是指此,若关公,刘备子,徒有虚名耳!),数十骑,千余人破江东,斩张英,战太史慈,杀严舆(很多好三国者据演义论为此皆不为名将,战,斩之无益于其名,实是大误,如此说来,谁又能知此张英之流不能阵斩关羽?老黄忠不也白活六十多个春秋嘛。)数年间成就不世功业,一举而定三分之东吴,志载:“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实是不愧“江东小霸王”之称(霸王者,项羽也)。可惜的是此父子二人皆不得好死(死得竟如此相似,一样中乱箭而亡,正应了哪句老话“将军难免阵前亡”,倒也死得其所)。

  说完孙氏父子,再来谈一谈马超,三国有句话,叫“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且不论其为人如何,倒是实实在在的猛将一名,潼关一战,与孟德占优势之大军相峙数月,累次亲自引军冲击孟德中军(虽不能象在演义中所述打得孟德大败,倒也给孟德造成很大的麻烦,才不致在孟德的强压之下速败),败后尚能引亲信数十人血战而走(孟德帐下可是猛将如云啊,想走哪有这么容易?再看吕布,两相对照,可见一斑),颇有项羽的风采,只是其人格魅力不能和项羽相提并论,所以累次起兵,累次败北。超被比做英布,英布其人上面已经提过,马超之厉害可想而知。其他如吕布(观其被擒之后的表现,再对比项羽,高下立见,凭这就足以将其排除在外,反正我个人是不能将一个懦夫当成勇将的),关公(五关六将子虚乌有,文丑不关他事,颜良半个偷袭,华雄前面已述,除了个“义”外,没有太多值得一述之处,所谓“名震华夏”实是胡扯),张辽(胆量,武艺都不差,只是跟前述诸人相比,份量还不够,个人对士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赵云(根本不值一提,当然是按正史算,要按演义排则我就没法比了)不提也罢,因为我理解的勇将不是比谁打架谁最狠,更突出一个勇字。

  说完三国的勇将,再来提一提他们的兵器,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他们兵器的份量,关公的大刀,八十二斤(由于是明人罗贯中所写,所以这个份量也不能按东汉的度量来算,因为正史中没有记载这把刀的份量),事实是,真实的战阵之上,凭着舞刀是很难对抗对手的乱箭和冷箭的(军中的暗号可都是个项个的神箭手,除了盾,想不被射中很难),所以必须要配备一个盾(骑兵盾,当然没步兵的大,也没那个重)来护脸,胫等关键部位(其他部位有重甲,虽不能完全挡得住,但不会造成致命伤,比如合肥一战周泰身中数十枪而能不死既可为证),这样一来,这些突阵的勇将只能有一只手操兵器,一手提盾,如果是处于混战中,还必须使战马快速移动(不一定非要是直线机动,也可以在一个半径内作圈型机动,反正只要是不静止就好,静止的骑将很快便会有史书中所载的“马倒被杀”的情况出现,对手的长戈和暗号也不是省油的灯),很难想像一把刀会有这么重,倒不是因为挥不动,主要是如此会影响大刀的挥动速度和频率,其实重兵器在挥动以后也很省力的,所以实在没有必要,如果是铁杵,大斧之类的重兵器我倒是可以接受,倒是矛,枪一类的轻便型,穿刺类长兵在武将的眼中更实用一些,仅凭战马的机动就可以刺穿对手岂不更好(有些人属于天生勇力,比如典韦,岳云之流,使重兵器也情有可原,况且重兵器也有重兵器的好处,就是攻击性强,威力大,属面杀伤,比起刀,矛之类的点杀伤更能激起人的斗志,但兵器对对手的动作所作的反应要慢,万一有个闪失,则小命危矣!)?

  三国之后便是两晋,说老实话,我找了又找,也没见到个把能与前述数位相提并列的勇将,只有个刘牢之好像还行,还有个什么杨大眼(说老实话,这段史呢我不是很了解,并没有系统地去看,只能见一个捞一个),倒是到了北齐,北周的时候出了个斛律光倒是扎实不赖,累次将宇文泰及其手下打得找不见北,颇有项羽的风范,只不过由于是个异族,不为列代所重,又不似楚汉争霸,三国时勇将倍出,只能打个折扣了,是个失落的勇将(正史中只有很少的部份提到他,大多一笔带过,篇幅远不能和项羽的<本纪>相比)

  隋,唐,是中国封建文明的最高峰,也是勇将们的用武之时,这段时间的勇将不管从质量,数量上都一点不比楚汉,三国时差(数百年战乱,民皆尚武,以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出几个勇将是很正常的),韩擒虎(灭陈之战立有首功,以五百骑打到南京城下,厉害),史万岁,秦琼,尉迟敬德(不是俺们汉人,但为唐效命,不了解的话看一看<前唐书>),个项个的硬。

  待续:

mjjmxh 发表于 2010-3-24 14:47:24

这时期的勇将们有个特点,就是大多都是长短兵结合(比如秦叔宝的长枪,短鞭,号称“脚踏黄河两岸,鞭打山东六府”),不再是以往的一水长兵模式,原因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大多出身草莽,未从军时多以步战,短兵单打独斗为主(长兵器,比如矛在两人之间的近身战时远不如短兵方便和有威胁),后投身战阵,显然短兵在百万军中是不能满足单挑的要求的(真实的单挑的一合,两马相交时间很短,做个比方,蒙古马在全速冲刺时可以达到50公里的时速,中亚马,阿拉伯马会更快一些,这样两将相对时速就可以达到百公里的级别,也就是30米/每秒,换句话说,就是两将真正的反应时间,只有一秒,胜负就只一秒,而如果一方所持的是短兵,只要对手将马拉得远一些,不要太长,只要自已够得着而短兵够不到就可以了,结果就明了了,虽不能说就一定败死,但吃亏是肯定的),只得以长兵为主(当然了,这些人大都长,短都有一套,比如罗成,尉迟敬德)。

  有载于史的最有作用的一次单挑也出现在这个时期,隋开皇初年,突厥大举南下和隋作战,相持不下时(对峙对双方都不利,突厥后方吃紧,隋军粮草不继),两军约定各派勇将单挑决胜(败者请和退兵,胜者不得追杀),隋派的就是史万岁(后和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同列隋初四大名将)结果号称勇武的突厥人不经打,所出的武将十合之内人头落地,按约定突厥退兵,这场战斗历史上很有名,是正史中所记不多的标准单挑,没有任何士兵混战,大家一起看白戏,

  总体而言,像这种纯由主将的单挑,我好像就只记得这一例(演义,小说不算),大多情况下是这样,身着重装的骁将(不是主将,而是相对来说在军中有一定份量的勇将)左冲右突,率领全军最精锐的部队形成刃锋,切割敌阵,冲乱敌人的阵型.而敌方如果在其冲锋方向上正好有与之相当的虎将,那么就会出现小规模的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在强调战士荣誉的古代是屡见不鲜的(二战时日军和八路军在拼刺刀时还必须要退出子弹,军事手则上就是这么规定的).特别是知名将领,往往在战时还一边打一边高呼对方名将(勇将)的名字,迫其出来交手而杀之,而这对于提高士气是很有帮助的<比如高平大战,后汉主催促勇将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暗号干的,到这里谁还认为小兵的作用不大?),被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被周军乘胜击败>。

  宋,积弱成疾的一个时代,奇怪的是勇将倒是不少(至少不比明,东汉少),杨业(杨老令公,杨大刀,杨无敌,呵呵,从名号上也能看出点什么来),岳云(不知道这是WHO,你就可以跳楼了,我也没什么要对你说的了,OVER),杨再兴(据说是杨业的后人,只是不知是真是假),特别是最后一个,莫邪关之战,阵斩韩顺夫(岳飞帐下大将),岳翻(岳飞的弟弟),业阳之战,阵斩敌将孙都统,杀死敌兵五百多人(其勇不下项羽,叹息),生擒后军统制满在,郾城之战,杀敌军数百,负伤数十处,才冲出敌阵,小商河一战,更是打出了我汉人的威风,与帐下三百骑杀金军万户撒八孛堇,千户长、百户长等大小头目百余人(由于全军覆没,不知有多少是其自身阵斩的),兵士两千多人,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金军的主力,结果全军覆没,无一生还,本身被乱箭射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唉。

  李文忠,明开国六功臣之一,也是以骁勇闻名,曾以五百骑死拼数千蒙古铁骑,血战日半,最后打得蒙古人先坚持不住退兵,可说是其勇不下霍骠骑,还有一个常遇春也是可以的,不过说老实话,这段时期中国已开始走下坡路,很难再出现强汉盛唐时的精兵强将,使得他们的战绩要打一些折扣(指内战时,对蒙古人的战绩另算,毕竟蒙古也是中国北方三个最强盛的游牧文明之一,不是说打就打得了的)。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勇气,体力,一个拥有强大武力的名将对士兵们的心理还是很有影响的,老话说,一个狮子统领的一群绵羊可以击败一只绵羊统领的一群狮子,大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这样:双方为了激励自己的士气和挑起士兵的战斗意志,在两阵对圆以后,由已方猛将叫阵,对方出来对战单挑(没有什么附加条件,也不决定战争胜负,只是对士气有一定影响,有点类似于小说中的描述,嘿嘿)。要强调的是绝对不是两个人打大家看,一般都是一对没打完第二对就上了(捉对厮杀,甚至可以呼叫,挑选对手出战),或者一方败了对方出来人救援,甚至射个冷箭什么的.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单挑的越来越多(绝对不会出现战三百合,然后再挑灯夜战的情况),很快会出现双方近百精锐混战的场面(好像不能理解,但想一想双方的战阵长达数里,甚至十几里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种场面达到某一阶段以后(对战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或者一方优势明显时),正式的两军混战就开始了。象吕布和李元霸那种一个挑好几个的情况虽说不是完全不可能没有,但从正常人的体力,反应来说不太可能(那么多人,总不会是对手的武将一个一个排成竖列和你对冲吧?还要将战马带起来,难度也太大了吧?再说就是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啊,总不能让战马静止和对手的奔马硬扛扛吧?)。

  到这,再往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大致上数得着的勇将都一一点出来了,其他一些个二流勇将(或所参加的战我规模不大,或本身份量不够,或知名度不高),比如那个喜欢扛两枝铁枪的王彦章,我以前举过例子的郭遵,唐初的苏定方,明未的满桂等就不一一点评了。

完! 谢谢

twtfhwnui 发表于 2010-3-24 17:37:44

学习了................................

haowj094 发表于 2011-7-22 13:21:29

路过~~~~

chenqingnian 发表于 2011-7-23 09:56:33

路过 顶一个顺便问问陈汤呢那个说 “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还有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呢?》!

20120210 发表于 2011-7-23 10:03:42

路过,顶一下

关公再生 发表于 2011-7-23 10:16:30

顺便说一下 你说文丑不管关羽的事正式上说的我记得是死于乱军之中你肯定这乱军之中没有关羽?有可能是乱军重碰到文丑杀了他所以你这说的太草率了

sleepinglong 发表于 2011-8-9 15:57:31

頂一下{:5_155:}

夏侯熊掌 发表于 2011-8-9 16:36:20

单挑是英雄崇拜的产物,因为兵太不成器了{:5_139:}

linhaicqs 发表于 2011-8-9 16:59:31

单挑是三国类游戏比较吸引人的模式,如果2.0之后,全战能有单挑模式是最理想的

a243004058 发表于 2011-8-9 18:30:15

好长啊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将单挑-中国古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