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新编齐国视角(战报)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5 19:35 编辑此为严格按照游戏存档的战报,主要是文字,配少量截图以显示天下形势。使用的是最新的战国全面战争1.41版本,没打其他补丁。本人使用的是齐国。这是我唯一玩的游戏,玩它的目的或许就是开场视频中提到的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吧,那个最有文化的国家最后获胜的梦想。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5 18:54 编辑
战国历史新编(齐国视角)第一部分,群雄逐鹿,五国并起403(省略公元前,下同),战国开始,齐威王田因齐在位,齐国暂无战事,但盟友只有中山。根据形势,制定了尽力联合各诸侯,发展经济,囤积精兵,往北利用中山限制赵国,往西阻止魏国称霸中原,并根据国际形势扩张疆土的战略。战国开始时,齐国很富有,主要占据山东,有临淄、淳于、即墨、莒、琅琊、历下、平原、饶安、夜邑,中间夹着鲁国,西南方隔着魏国有小国卫国,南边有吴国、宋国,再往南是楚国,齐在黄河以北还有河间一城,接着赵国、中山国、燕国。齐国派外交官广泛结盟,同时关注重要位置的战事,控制赵魏的实力。402,韩、宋、吴联合攻楚,齐仍与楚结盟。楚国四面受敌,被攻占数城。但韩国因此损兵折将,为后来被楚魏联合打败,韩都新郑被占埋下了伏笔。401,中山北下至邯郸,齐趁势派军包围赵国的武城,武城西边即位赵度邯郸,是战略要地。400,齐占武城,威胁邯郸。中山军被击退。399,吴在江北与楚军作战,齐派大将匡章出莒,功吴郯城。398,魏楚攻韩,魏围韩都新郑。397,赵军北上攻中山,齐军主力出兵邯郸,很快攻破,杀赵王,赵武灵侯等人,屠邯郸城,赵军急忙从南北两路回救,齐军为避免损失而撤退。这是齐国的第一次重要战役,此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齐国因此将注意力转至中原,后与魏楚争夺中原霸权。396,魏韩激战,韩军损失近半,魏夺新郑。395,齐占郯城,此地西接鲁宋、南接楚吴,是战略要地。394,宋楚作战,后方空虚,鲁连夺宋两城,围宋都睢阳。齐恐宋被攻破,难以牵制魏国,遂派军攻鲁,围费城。393,楚攻韩新都阳翟及安陵。宋夺回失地,竟向齐宣战,齐鲁停火。392,楚齐开战,楚攻郯城失败。391,宋攻郯城。齐楚停火。为防止魏夺取阳翟,齐从卫地濮阳南下,攻取襄陵,屠之,撤军,魏军回救已不及。这是齐魏第一次交战,齐国在没有什么损失的情况下,有效地限制了魏国称霸中原的企图。中山攻下赵都邯郸。390,齐鲁再战,齐围费城。卫向齐阿城进攻失败。389,中山遭燕、魏围攻,齐军主力正在攻鲁,回救不及,魏攻下邯郸,中山大势已去。388,田因齐去世,在位15年以上,齐宣王田辟彊即位。即位后齐国由牵制魏赵转向逐鹿中原,这主要是由于鲁、宋、卫等国不受控制,中山又失势,不如占领后直接与魏楚等国正面交锋。魏国从邯郸向东进军,包围武城,燕军北下兵临河间,赵军也出关进攻中山,齐军受鲁、宋、卫三小国的牵制,无法大军北上救中山,被迫改变战略。后来中山自然被灭,从此齐国北方再无宁日,后来在与魏楚争霸的过程中,也不得不派相当数量的军队镇守北部边疆。387,齐灭鲁。386,魏大举攻齐再围武城,武城若失守,魏军将能进攻山东,齐调倾国之兵与魏国决战武城。中山地盘尽失,成流亡国家。385,齐在武城大破魏军,随即进军邯郸,但见魏军势大恐有闪失,郯城又被宋军围困,于是退军。武城之战是齐魏第二次大战,齐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魏军。战胜魏国后,齐退燕军,与燕赵停火,此时燕赵实力旗鼓相当,后为争夺北方而开战,齐军以为可以集中兵力参与中原争霸。384,中山灭亡。齐主力军队攻宋,开始了第一次齐伐宋之战。齐围滕、薛,等待与前来救援的的宋军决战。383,齐魏停火,韩魏激战于阳翟。此时周朝只剩下一个关隘,洛阳已被韩所占。382,齐大败宋军,占滕、薛。381,齐占宋大城彭城。楚攻下韩都阳翟,韩国只剩洛阳及洛阳西边数城。楚齐开战。380,楚大军攻齐,围原宋城彭城。379,齐楚决战于彭城,楚大败,损失约占全国兵力四分之一。赵国与齐结盟,准备联手进攻燕国。齐国见赵军已经败燕军占燕都,齐军再不进兵的话赵统一北方将不可避免,若与赵分燕地则边疆过长,赵国终会报国仇家恨,于是派与楚激战之外的精兵北上准备和赵国交战。魏国攻卫,卫只有濮阳一城,若被占将威胁齐山东之地。宋军也向齐进攻,企图收复失地。378,齐帮助卫军打退魏军,从此齐魏持续开战。齐军主力南下围楚城蕲,与楚军大战,又大减楚国兵力。377,北上攻赵的齐军被赵军截断后路,全军覆没,这是齐国第一次大败。此后齐国已无法阻止赵国灭燕,统一北方,又无法与赵国再次修好,这对后来的局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375,赵占孤竹,燕国只剩辽东等边陲,名存实亡。魏趁齐新败,派大军再攻武城,齐败宋军后回救。374,齐在武城再败魏军。齐与魏楚和谈。田辟彊去世,在位14年,齐闵王田地即位。即位后的齐闵王热爱军事,并不希望和平,四处用兵,与魏、楚、赵三大国争霸。372,齐、魏、楚之间暂无战事。楚向宋国的焦城进攻。魏国再调大军攻齐,双方在武城再次决战,齐打退魏军再获大捷,但也损失惨重。齐趁楚大败转而攻宋之机与楚再战,攻下楚城钟离。齐、楚、魏又开始了持续多年的战争。第一部分结束,此时还剩16国,但实力上秦楚齐魏赵五国至少为其余各国的两倍,五国鼎力之势已形成。下面分析各国的情况。秦国的扩张几乎没受到大的阻碍,现在向北大破匈奴,使匈奴永不侵犯华夏大地,向南占蜀地迫使蜀国附庸于秦,向东夺宜阳、安邑等重镇,包围晋国国都平阳。秦国国力军力持续提升,明显超过了曾在其之上的楚、齐,形势一片大好。楚国在和韩、宋、吴的战争中因对方被其他国家进攻而转败为胜,夺取数城,成为国力军力最强的国家,形势本一片大好。楚在齐国攻下彭城后悍然出兵,惨败于齐军,损失兵力近全国的一半,但实力尚在,综合实力仍略在齐魏之上。齐国前期限制赵魏,用兵较少,军力在伐宋时军力和秦楚相当。魏夺邯郸、齐下彭城后,齐和楚国、魏国进行了几次决战,虽均获胜,但兵力也损失了约四分之一,和秦国的差距被拉开了。但齐国无法限制秦国的崛起,只能继续参与中原争霸。魏国本就占据中原宝地,大破韩军,占新郑、邯郸后更是强大,但霸业始终被齐国所限制,和齐国的决战又接连失败,损失兵力近三分之一。凭借领土富饶的优势,魏国仍有很强的实力。赵国在被中山正面进攻,齐国后方偷袭的情况下损失惨重。随着齐国用兵重心的转移,赵国终于战胜中山、燕,几乎统一了北方,实力也渐渐接近激烈交火的齐、楚、魏三强。
我也玩齐国 支持下 第一部分结束时形势图,其中第一张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秦、楚、齐、魏、赵。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5 18:55 编辑
第二部分,中原混战,秦国崛起
371,齐趁魏国新败且主力在北方之形势,由孙膑率军穿过宋地攻魏,包围襄陵。齐军夺取吴国江北最后之城广陵。秦国与楚国开战,但双方并没有进行大的决战。
370,赵灭燕,统一北方,可是邯郸仍为魏国所有,中牟孤城四方皆是魏军,不得不驻大军防守。楚已攻下宋国重镇雎阳,齐在打退楚军后调攻克广陵之军围雎阳。
369,齐在襄陵与魏交战,魏国兵多,终战胜齐军。齐在雎阳大破楚军,夺雎阳。魏军在派大军攻武城,主要战场又转向北方。
368,魏大军攻武城,赵灭燕大军北下攻河间。齐聚集大军,先攻赵,在河间大败赵军。
367,齐在武城大败魏军。只剩下定陶的宋国再攻齐,欲收复失地。齐国本将宋、卫视为齐、魏之间的战略缓冲之地,但宋军的挑衅激怒了齐闵王,遂决定灭宋。
366,齐在焦、蕲与楚作战(钟离已被楚夺回),在河间与赵作战,在武城与魏作战。齐名将孙膑去世,魏趁机攻雎阳,失败。
365,魏再大举进攻武城,齐再获胜,但兵力损失很多。面对魏、楚、赵三国的进攻,齐军考虑将河间和武城的军队撤回山东,以保存实力。齐集中大军,再攻魏重镇襄陵,而河间被赵国所占,顺势渡河攻饶安。饶安接近齐都临淄,不容有失,齐集中山东之兵退赵。
364,魏并没有派大军防守襄陵,齐轻松破城。但是魏国也攻下了齐从楚国那里夺取的焦城,蕲城也背叛,依附魏国,此时齐国南面领土几乎被魏国所围,齐楚交战的地方也转移至广陵和襄陵。齐伐宋,包围定陶。魏军趁势包围襄陵、雎阳。
363,齐回军败魏于雎阳,双方大战于襄陵,齐军再胜,然而楚军又进攻襄陵,齐又打退楚军。赵军围武城,齐军考虑撤离河北,在饶安和平原附近驻军防守。
362,魏、楚大军和齐主力军队在襄陵进行了若干次大战,但各自为阵,齐国始终依靠兵力的优势轮流击退魏、楚军;楚军另遣军队进攻广陵,多次被打退。
361,齐在一次襄陵大战胜利后进军围魏都大梁,魏国惊恐,调集全国兵力将齐军击退,双方均元气大伤。
360,楚军又猛攻襄陵,齐军又将其击退。齐军再围宋都定陶。在赵、魏的多次进攻武城的情况下,齐军最后决定让武城于赵军,正式退到黄河之南,守平原、饶安。
359,周朝灭亡。
358,齐在襄陵战胜魏军后,再攻宋,楚又围襄陵,但楚军较弱,齐用较少兵力将其击退。齐终于占定陶,宋灭亡。定陶一城位于大梁东部,相距很近,齐魏又多了一个战场,这对同时面对楚军进攻的齐国并不是好事。
356,蕲城改归楚国,魏、楚开战,但旋即停火,楚将蕲城让给魏国。楚见攻襄陵不下,改攻彭城。田地去世,在位18年,欲称霸天下的齐闵王终因四面受敌,霸业未成。齐安王田山即位。即位时齐国名将绝大多数已亡,在和魏、楚作战的过程中渐渐不支,被迫退让,是齐国最没有作为的时期。
355,齐在彭城打退楚军,此后魏主要向襄陵、定陶进攻,楚则攻襄陵、彭城、广陵,齐大军来回奔走,疲于奔命。同时赵攻平原、饶安,牵制住齐山东之兵。齐在襄陵击退楚军。
354,齐在襄陵击退魏军。
353,齐军损失较多,为改变局势,考虑撤离襄陵,挑起魏楚开战。
352,齐国最后的开国栋梁逝世,此时国中人才空缺。楚国在多次进攻后,终于攻下广陵。
魏军改攻定陶,齐魏再次激战。
351,秦国灭掉了附属于它的晋国,占平阳,附近的安邑早被秦军所占。
350,楚军从广陵北上进攻战略要地郯城,齐急忙调军营救。
349,秦国并没有向三晋进攻,在使韩国、蜀国附庸后,秦大举进攻巴国。楚军在郯城打败匆忙赶到的齐军,同时魏军攻襄陵,齐国决定放弃襄陵。
348,齐军在郯城打退楚军,但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襄陵被魏国夺回,此时秦国已灭亡巴国。
346,楚再次大举进攻郯城,齐调军与之决战,齐败,楚占郯城。魏军继续东进,欲夺雎阳,但被齐击退。
345,楚军从郯城北上,攻莒县,莒县若失,临淄不保,齐国将亡,只得将雎阳、定陶、彭城之地的齐军主力撤回,在莒大战楚军,终于将其击败。齐、楚停火,从楚国进攻原宋地彭城从而开始齐楚决战开始计算,历时35年的战争,楚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夺取了原属吴国的广陵、郯城。魏国此时趁齐国回救莒之机,出兵夺取雎阳,并包围了定陶、彭城等地。
第二部分结束,只剩下11个诸侯国,强大的仍然是秦、魏、楚、齐、赵五国,另外吴国在击败越国大占其地后也有一定的实力。
秦国由于没有参与齐、魏、楚之间的大战,而是进攻较为弱小的国家,在北方夺取了安邑、平阳、宜阳等重镇,在南方灭亡巴国,几乎灭亡蜀国(让其附庸而暂存),占领了大量的土地。重要的是,在扩张过程中军队并未遭受大的损失,几十年来秦国力军力大增,军事实力已约为东方四雄的两倍,有横扫各国之势。
魏国长期和齐国交战,虽败多胜少,但最终因齐被楚所逼不战而退,夺回失地,并且占领雎阳以及南部的焦城、蕲城,国力军力又有了明显的提升,已经成为第二强大的诸侯国。不过齐楚已经停火,齐军将与魏再战,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楚国在战胜齐国后,国力军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几十年的战争损失惨重,和齐楚大战前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而且楚国边界过长,难以聚集兵力。由于秦国已经明显威胁楚国的安全,楚国继续深入攻齐显然不智,攻魏难以获胜,唯有攻吴以解后顾之忧是可行的扩张方法。
齐国在从河北撤军,郯城败于楚军,宋地被魏所占后,实力大减。但是齐楚已停火,齐军主力尚在,魏国北有赵(赵中牟城更在为国土之中)、西有秦、南有楚,虽无战事,但不能以倾国之兵攻齐,而齐国除需要用少量兵力在平原、饶安附近防赵国南下,莒城防楚北上外,其余兵力可用来和魏军决战,获胜的可能性并不小。
赵国已经统一北方,但魏并未还邯郸给赵国,中牟重地被魏四面包围,若想保存必驻重兵把守。燕赵之地并非沃土,但赵国要扩张也不现实。保持和平状态,缓慢发展实力应该是最正确的做法。
第二部分结束时形势图,其中第一张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秦、魏、楚、齐、赵、吴。
文字最多,丰盛 第三部分,齐魏斗智,中原称雄
344,秦楚开战,秦大军攻楚。齐主力反击魏军,解定陶、彭城之围。
343,魏赵结盟,但魏赵相互防着对方,魏在邯郸聚兵,赵在中牟聚兵。
342,吴灭越,尽收越之地,实力达到了一个顶峰。同年,吴楚开战,楚国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江南,准备灭吴之后破秦军。
341,齐楚结盟,这次结盟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末期。
340,秦军出武关,在宛城附近与楚军大战,楚调兵回救,击退秦军。
338,焦城改附楚国,楚魏又开战,楚国四面受敌,齐国不能坐视其被瓜分,派兵援楚。魏大军进逼定陶,齐魏主力在此决战,齐打退魏军。
336,魏再派大军攻齐,从雎阳向东北进军,同时出兵包围楚重镇城阳。
335,齐魏再次大战,齐军打退魏军,然后大军南下,攻击已成孤城的蕲城,此处是魏军北上的根据地,兵力不少,经过一番死战后,齐占蕲城,但见民心不稳,故撤军,不久蕲城归楚,齐让楚占据。此役后,魏对齐的合围之势已经丧失。魏再攻定陶,齐军回军退敌。
334,田山去世,在位22年,齐武王田鸯即位。上位时,魏国力军力均不再占优势,于是即刻领导了齐魏之间的大决战,终于使齐国称霸中原,后又在面临秦国威胁时果断选择控制局势的政策。楚国灭扬越国,同时大破吴军,吴兵力损失殆尽。齐魏的大决战终于开始了,先分析一下战前的形势。魏军除邯郸部分留有重兵把守外,主力都在黄河以南,大梁、襄陵均在,原属韩宋的新郑、阳翟、安陵、洛阳、雎阳等地也被魏所占,齐在与楚国停火后,除少量兵力保卫山东之地外,大兵聚于定陶,可很快进攻大梁、襄陵、雎阳中的任何一城,另有大城彭城驻军防守,但距离定陶有一定的距离。齐魏连年征战,军力均大减,但魏国的军力优势也已经丧失,齐在黄河以南的兵力相比之下略有优势,加上楚魏开战,魏军难以集中兵力战齐国,齐反攻魏的时机已经到了。魏军此时又派出一支不小的军队包围定陶,若在以前,齐定会回救,但齐军决定全军出动,直取魏都大梁,另调少量部队,围襄陵、雎阳,拖延魏军回救的时间。
333,魏军急忙从彭城撤军,同时调邯郸兵南下,但这两部分的军队已经来不及赶到战场。齐魏主力在大梁附近交战,魏兵力分散行军匆忙,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魏军,大梁城破,齐屠之以解恨,同时雎阳也攻下。齐军主力与赶回的魏军在大梁附近激战,因魏兵力分散,齐再大获全胜,魏军退至襄陵、新郑。攻大梁一战十分关键,齐军充分利用了魏兵力分散的特点,给了魏国致命一击。
332,齐留少量军队驻大梁,主力南下包围襄陵。
331,魏终于尽数出动全国兵力,从新郑向东进,与襄陵城外的齐军决战。齐楚再次结盟,楚军也向东进的魏军进攻。魏军虽尽全力,但仍未打退齐围城的军队,齐军占领襄陵。
330,魏军救襄陵失败,从黄河之北调集兵力南下攻大梁,齐用占襄陵之兵北上将魏军赶了回去。齐军趁势主力军队西进包围仍有重兵的巨城市新郑。
329,魏军再次调集各路军队与其决战,先攻齐军较弱的部分,打退一半齐军。齐见新郑难以攻下,而且此时秦已经占楚宛城,攻下后将很快会和秦接壤,恐又树强敌,于是退军。这几年大战齐、魏损失均巨大,齐军兵力减少约三分之一,魏军约二分之一。齐此时已经明显强于魏国和楚国,终于取得了中原称雄的事实。
328,秦楚在城阳大战,楚军打退秦军,同时秦也从宛城南下包围了邓城,另外夺下了宛城东北的鲁阳。
327,赵军再次南下渡河攻饶安,齐山东守军将其击退,此后赵军多次南下进攻,虽均为齐军击退,但交战规模始终不大,齐赵均无大的损失,只是牵制了两国不少的兵力。魏军见反攻齐国无望,出大军攻楚,包围陈城。秦军从城阳东进,包围巨阳。齐派兵救楚,打退魏、秦的军队。齐、秦的交战开始了,但是齐只帮助楚国防守,并不与秦军正面交锋。
326,韩国趁魏实力大减之时夺回洛阳,但魏国也夺取了韩国的原晋都新田。
325,秦韩开战,但并未派主力军队参战。齐军打退包围陈城的魏军救楚。
324,秦和魏均向韩国进攻。
323,齐武王分析当前局势,认清此时主要的对手已不再是魏国而是秦国,决定控制局势,与秦争夺天下。魏国见攻楚不成,韩地之兵北上邯郸之兵南下欲夺回大梁。秦军在宛城附近集结大军,准备灭掉楚国。
第三部分结束,分析当前形势。
此时天下只剩下秦、齐、赵、魏、楚、吴、韩、卫八国。其中卫只有濮阳孤城,与魏赵结盟,但不与齐交战,虽存但无力争霸。韩据洛阳及西边一城,夹在秦魏中央,难逃亡国的命运。其余国家尚有统一全国的希望。
赵国统一东北后,常年只和齐国发生小规模战争帮助魏国牵制齐国兵力,并未大战,国力日渐提升,但没有邯郸的赵国占地偏僻,若不扩张,难成大器。若向东西扩张,难胜秦齐二强,而攻魏则唇亡齿寒。
魏国在丢掉大梁、襄陵、洛阳三城后,巨城只剩新郑、邯郸、新田,且领土几乎被分割成两块,中原霸主地位荡然无存。魏无力反攻齐国,只得攻韩、楚,但齐国的干涉使其很难再扩张领土,而攻赵则唇亡齿寒。
楚国在被秦国打败后,领土虽大,但兵力无几,吴国又在缓慢恢复实力,将来必为后患。邓、郢、寿春等重镇虽在,且东方有齐军保护,但恐终究难敌秦国强攻。若在秦楚开战前几十年,楚国不大举向齐国进攻,而是坚守寿春等地抗齐,收江南吴越之地,夺西南巴蜀之地,或者屯兵备战,也不会有此下场。
吴国在江北之地尽失,虽灭越国,但很快被楚国所败,后趁秦楚激战时收回一城,但毕竟兵力有限,地方又偏僻。只有秦齐赵魏楚大战耗尽各国兵力,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否则很可能要么被楚所灭,要么被灭楚的国家所灭。
最可能统一全国的自然就是齐、秦了。先说秦国,在前期征三晋没取得明显效果后,果断平匈奴,占巴蜀,国力军力猛增。后攻楚先失败,但待楚大军攻吴之机,大军攻楚,终于攻下宛、城阳重地。现在秦北面出安邑、平阳、宜阳可攻三晋;中部已占宛、城阳、鲁阳,往东可攻楚寿春、魏原韩国领地,往南可攻楚郢都;南面可攻楚江南之地。秦军数量大、战斗力强,若集中优势兵力将三晋、楚各个击破,剩下的齐国很难阻挡秦国霸业。当然也可以“远攻近交”,先灭威胁最大的齐国。若秦遭齐赵魏楚联合攻击,可退至关西,各国难以维持联盟。
齐国在战胜魏国后,已拥有大梁、襄陵、定陶、彭城等中原巨城,国力兵力迅速提升。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占领强弩之末的魏国,而是认识到主要对手已经不是魏国而是秦国,志不在中原而在天下,控制局势,阻止魏军反攻和秦军东进,待国力军力发展到可以与秦国决战时,再根据天下形势出击,成就霸业,一统华夏。
比较各国军事排名,以楚国为单位,秦国约为4.5,齐国约为3,赵、魏约为2,吴约为0.6,韩约为0.4,卫军可以忽略。比较各国领土,秦约占领50地区,楚仍然接近30,齐、赵20左右,吴、魏10余,韩、卫分别只有2、1。比较各国人口,秦、齐相当,约为魏、赵的两倍,拥有洛阳的韩国甚至比楚国人口更多。现在齐、楚、韩结盟,赵、魏、吴、卫结盟,秦国也与吴国结盟,三大联盟的兵力刚好相差无几。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4-30 20:24 编辑
第三部分结束时形势图,其中第一张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秦、齐、赵、魏、楚、吴、韩、卫。
支持更新~~~~~~~~~~~~ 第四部分,齐秦交战,相持不下。322,齐军解大梁围。321,齐魏在大梁在战,齐再获胜。秦军在安邑附近集结,出函谷关进攻韩国。320,秦军连夺楚邓、鄢等数城,进军郢都,同时进攻有齐军协防的巨阳、寿春等地,齐受魏、赵牵制,无法更多地援楚。齐决定援韩抗秦,打下魏国的虎牢关,彻底将魏国分为两半,大兵至洛阳。秦大军包围郢都,楚军军力虽具有和秦开战时的一半,但兵力仍然分散,已被秦军分割成两部分,江南还有吴军在进攻。齐为救楚,出兵城阳、西阳,秦正式和齐开战。现在已不再是战国前期,双方之战将决定谁最后一统华夏。319,秦军调兵北上打退齐国的进攻,楚也趁机解郢都之围。秦茫茫大军聚在安邑附近,准备东进。魏从攻齐转向攻韩、楚,齐派军队帮助防守。318,楚夺回鄢城,但秦军又组织了一支大军攻楚。秦此时已占据约50地,可以充分地补充兵力,在持久战中取得胜利。317,秦军再攻楚,齐只能再向城阳、西阳进攻。齐军终因势单力薄,被秦军所败,攻楚的秦军也占领了郢都,标志着楚国正式从强国转为弱国,剩余势力在寿春附近的江北一带,被齐国用来削弱秦军。316,魏向洛阳进攻,同时围大梁拖住齐军。齐、韩联军解洛阳围。秦国又打下了郢都附近的竟陵和江南的一城,收兵北上攻寿春。秦军与齐楚联军激战大胜,占领寿春。315,田鸯去世,在位19年,齐襄王田昆即位。田昆在位时,齐国在和秦国的战争中渐渐处于下风,又受魏、赵攻击,是齐国最危险的时期。秦安邑附近的大军攻韩,魏也攻韩,齐王感到韩地易攻难守,损失已经很多,故决定撤兵,预计韩灭后秦、魏将交火,天下局势将大变,齐可坐收渔人之利。秦用更多的军队攻楚,目标是钟离和巨阳。314,齐国为收缩战线,专心防守楚地,于是决定撤离虎牢关和大梁城,魏占大梁,但是始终没有去占领虎牢关这个秦军东进的必经关隘。313,秦调集至少三倍于以前的兵力攻巨阳、钟离,齐也增兵防守。312,楚地只剩(至西向东)陈、焦、巨阳、蕲、郯城、广陵,江南虽有城镇顽强防守但已经无关大局。赵大军聚在武城防齐北上,迫使齐大军聚在平原防赵南下,双方都不愿消耗,因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虽名义上交战,但并未动兵。魏军攻韩、楚不下,改向襄陵、定陶等齐国领土进攻。311,齐军将魏军击退,但也因此减少了和秦军作战的兵力。310,秦大举攻韩。魏再进攻,大军包围定陶。309,韩只剩下洛阳一城。齐、魏大战于定陶,齐大胜。秦军继续东进,包围洛阳。由于洛阳也是魏国争取的地方,齐王以为秦魏将战,暗自高兴。308,秦大军进攻钟离,同时分兵进攻巨阳,魏也包围了楚的陈城。307,攻洛阳的秦大军竟被韩所退,但魏又包围洛阳。这样的结果估计是双方都有大军在附近,谁也不想先攻下洛阳造成的,齐王更觉得秦魏将战。306,齐秦开战后,齐军力在魏、秦的进攻下有所减少,而秦国却在此时大举征兵,双方军力差距越来越大。秦国又组织了一支茫茫大军来到寿春,另有一支茫茫大军在洛阳西边聚集。304,齐见秦军来势汹汹,调一部分山东之兵南下,赵趁机攻饶安、平原,齐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再将赵军击退。303,魏大举进攻襄陵,齐将其击退。302,形势依旧,魏从东边进攻襄陵、定陶和楚地陈,秦向北进攻巨阳、钟离,赵偶尔南下攻饶安或平原,齐国渐渐不支。秦兵虽多,但却和齐军打消耗战,齐欲集中主力决战但由于魏、赵的威胁而不可能实现。301,齐在定陶打退魏军进攻。300,魏改攻襄陵,再败于齐。吴占领了长沙,吞并了楚国在江南的大片土地,后因周围皆是秦地,并未再扩张。298,齐魏激战,再败魏军。秦军又包围了洛阳。296,魏大军攻定陶,再败于齐。294,赵茫茫大军聚于武城,齐王惊恐,向平原附近增兵。293,齐魏定陶再次大战,齐仍然胜利。292,韩用最后的兵力奋力抗秦,在洛阳郊外大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秦王决定灭韩。田昆去世,在位23年,齐昭王田绩即位。这个时候,齐国由于与秦、魏、赵多次交战,虽占有中原宝地,但毕竟损失太多,兵力发展缓慢。齐国主要的对手秦国虽新近攻韩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总兵力已提升到大约是齐国的两倍。秦国对齐国采取的是消耗战的打法,秦国现在人口和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在齐国之上,齐国还有魏、赵进攻,而秦国对魏、赵保持和平。因为上述原因,持久战对秦国来说非常有利。齐国现在最希望的就是秦国和魏、赵开战,形成合纵攻秦之势,否则难胜强秦。对于魏、赵来说,由于秦在洛阳附近有重兵,攻秦并不合适,集中兵力与秦合力灭齐,瓜分齐地,也最终难逃被秦灭亡的命运,等齐、秦大战双方实力均大减或许是最正确的作法。总的来说,现在齐国形势非常危急,但乱世出英雄,这种形势也成就了齐昭王辉煌的一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五部分。 第四部分结束时形势图,其中第一张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秦、齐、赵、魏、吴。
战略有问题,应该迅速拿下燕,统一北方,按照开局的兵力齐国在8回合应该能灭掉燕,然后挥师南下联合中山灭掉赵国。期间只需在开始时打掉齐国魏国之间的那个城,作为应付魏国的屏障,守住它几回合。再与吴,鲁,宋,韩联盟解决后顾之忧,相信结果不会是这样的吧! 852136235 发表于 2011-5-1 19: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战略有问题,应该迅速拿下燕,统一北方,按照开局的兵力齐国在8回合应该能灭掉燕,然后挥师南下联合中山灭 ...
嗯,灭燕的打法貌似不错,我本以为中山和燕国都有实力牵制赵国,我前期主要屯兵备战。打卫国的濮阳是作不了应付魏国的屏障的,应该留着,魏国去打我就帮卫国打退魏军,这样魏军就不能直接打齐国。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3 15:20 编辑
第五部分,齐秦决战,三足鼎立
291,齐国知道形势这样下去,齐国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必须作出战略调整。齐国仔细侦查了赵国的情况,发现将近一半军队在中牟附近,另一半军队在武城附近,并没有什么军队守城,遂决定攻赵,从和魏国的战场上调一支军队和山东的大军汇合,这样兵力相比赵在武城的兵力就略占优势。齐国将军队大致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出饶安,先占无人防守的河间,再北上攻燕地,赵武城军必北上营救,本来聚成一团的赵军将被拉成了一条线,齐军另一部分立即从平原附近渡河,围剿落在后面的赵军。若赵中牟之军北上营救,便调和魏国作战的军队攻中牟,迫使赵国在中牟留有重兵。
290,我军夺下河间,迅速北上攻燕地,很快打下原燕都蓟城,同时平原的军队成功过河,与留在武城附近的赵军作战。打下蓟城后又很快占领无终、孤竹、居庸关,于是兵分两路,一路攻辽东,一路攻代。
289,秦军在寿春聚集兵力,齐国见秦军势大,又见中牟的赵军并没有北上救援,于是又向楚地增兵。齐军占领代和辽东,一军向孟县进军,另一军向原中山之地进军。魏军趁齐军部分兵力调开之际,又猛攻襄陵,齐军奋战解围。秦军也改变了战略,由进攻楚城改为同时进攻楚地的齐军,标志着齐国和秦国的大战正式爆发,这是决定齐、秦命运的战争。秦军包围钟离。齐、赵之战也到了关键时刻,从平原渡河的齐军利用赵军军力分散的特点,各个击破,大获全胜,包围了武城。齐、楚联军在钟离和秦军大战,力战退敌,秦军又派一支军队围钟离,一支军队围巨阳,较多的兵力北上绕到钟离齐、楚军队的后方。齐军知秦军占据了明显优势,只有增兵方能御敌,于是再调和魏军作战的部分齐军南下到楚地。
288,齐军占领了中山各城以及武城、孟县等地,基本上全歼了原来聚在武城附近的赵军。赵国只剩下中牟、晋阳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考虑到国际形势齐军没有再进攻。这次齐赵大战只打了3年,齐国以较小的损失,占领了赵国绝大部分地区,歼灭了赵国约一半的军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实力大增,基本上有了和秦国打持久战的基础,是战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争之一。秦军竟派一股军队奇袭雎阳,被齐军打退。秦军增加了向钟离进攻的兵力,那里的楚军已经伤亡殆尽,我军又被魏军牵制,难以增兵防守。
287,秦灭韩,占领洛阳,大军聚于魏的温城附近,这是魏国在大梁被其攻破后的都城,魏急忙调军和秦军对峙。秦军增加了向楚地进攻的兵力,在钟离、巨阳与齐楚联军激战。秦军一小支部队夺取雁门关,威胁燕代之地,齐调兵将其夺回。洛阳附近的秦军见魏军兵力不少,于是改为进攻虎牢关,齐本想把虎牢关让给魏国使其抵挡秦军东进,但魏国竟不派军占领,所以虎牢关此时仍属于齐国。
286,秦茫茫大军开始出虎牢关东进,直逼大梁,魏军急忙派大军聚集在大梁附近。秦另一支大军从寿春向西北进军,直逼魏重镇新郑。齐昭王见秦魏将战,天下局势将发生大的变化,心中窃喜。但是,秦大军竟然绕过魏军,大军一路到襄陵附近,一路直插在巨阳、钟离的齐军后方。齐军在钟离再次打退前来进攻的少量秦军,但秦军的主力依然聚集在寿春。
285,秦军夹击巨阳附近的齐军,双方互有胜负。魏军趁势向赵地的齐军反攻,齐调军在武城附近将其击退。齐向楚地增兵,在巨阳和钟离与秦军大战,秦军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力挫齐军,甚至将齐国最精锐的部队打得大败而回,秦军虽然损失更大,但在楚地的兵力优势却更加明显了。齐昭王见秦魏交火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秦军的主力基本上都杀过来了,凭借现在齐、楚的兵力战胜秦军是不可能的,唯有调燕赵之地的军队北下,但对比双方的军力发现,即使调集所有燕赵之地的齐军南下都仍然是敌强我弱,而这样做燕赵之地将失守,更无持久作战的基础,齐昭王叹道:“难道大齐的江山就要毁在我的手中吗?”苦思良久,终于想到了一种可能攻破秦军的方法:“当今形势,秦军强,我军弱,即使全军出动加上楚军的兵力,也恐不能胜强秦。唯有兵出燕赵,直取秦都,放手一搏,让秦军进退两难,方有获胜的可能。”于是除留下少量兵力在石邑留守,燕赵之兵大军西进。秦茫茫大军出动,在巨阳、钟离大战,另有少量军队在广陵附近与齐楚军队作战。这一战的结果,两城虽仍属楚,但齐军损失惨重,虽然仍然是秦军损失更多,但这个战场上秦军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齐军再从定陶调集一支精锐部队向虎牢关进攻,准备截断秦军的一条退路,让秦军难以迅速回救本土。代地的齐军也被派出攻林胡,准备从此南下攻秦。燕赵之齐兵主力向属赵国的晋阳进发,这里竟有赵、魏、秦三国的不少军队,齐军没有办法,只能强攻节约时间,于是夺下了晋阳。那支攻虎牢的精锐齐军攻下洛阳,这样秦军回救的时间就被大大拖延了。秦军已攻下钟离,齐军见秦军势大,只得放弃巨阳,改为防守紧挨齐国领土的焦、蕲两城,同时派少量军队和楚军防守广陵,并不时出兵攻秦军占领的昭关,拖住一部分秦军。
284,齐欲与魏停火,但魏国要求齐国给魏国襄陵和雎阳,齐昭王哪肯答应。魏本欲攻齐襄陵,但此时秦军已有不少军队向虎牢关进发回救,到达大梁附近,魏撤军与秦军对峙。夺下洛阳的那支齐军继续西进,包围洛阳西边宜阳北边的那座城池(我不知道那个字是什么,有谁知道请告诉我)。齐又组织了一支军队在蕲城防守,由于秦军大量军队回救,齐军已没有明显的劣势。齐军占领了平阳,从此地出发可以直接到达秦国本土,函谷关以西的地方。齐军为了减少和魏军作战的压力,再次撤离襄陵,魏军向中山之地进攻,包围了石邑。夺下洛阳的那支齐军夺下了函谷关,兵临秦国本土,但显然势单力薄,只能起到牵制的作用,待平阳附近的齐军大部队到达秦国本土时方可进攻。齐军从平阳南下,包围了安邑,准备在此利用兵力优势消灭此地的秦军。秦军将秦国本土的兵力几乎全数调出,在安邑打败了齐军,齐军只得退到平阳。走洛阳的那支齐军趁机出函谷关来到大荔西方,直接包围了秦都咸阳。在楚地的秦军攻下了焦,向陈进攻。齐军在平阳整编了军队,秦军从安邑向西回救咸阳,齐军截断去路与秦军大战,这次由于秦军兵力分散被齐军包围从而使齐军获得了胜利。同时,代地那次齐军在攻下林胡后也到了秦国本土,包围了义渠。秦军奋力救咸阳,迫使齐军北上义渠,同时在安邑附近打败秦军的齐军也没有继续攻安邑,而是选择了保存实力,向西包围大荔。
283,齐军占领了义渠,吸引了不少秦军兵力,同时在大荔和秦军大战,把最精锐的兵力顶在前面,抵挡住了秦军的猛攻。魏军包围了晋阳和洛阳,这两个地方若失守,在秦国本土作战的齐军将没有退路,若不能成功很可能会全军覆没。在楚地作战的秦军攻下了陈,楚只剩下三地,彻底无缘霸权。魏军夺下了襄陵,齐进一步收缩和秦、魏作战的战线,已达自保的目的。齐国现在拥有了战神孙谨,这对以后的作战有了很大的帮助。
这一部分时间段在战国末期,大国之间为争取统一华夏而进行了非常大规模的战争,每一年都有不少重大的事情发生,每一战可能都很关键,其结果使得秦、齐、魏三国的实力越来越接近,可以谓之为三足鼎立,三个诸侯国均有不小最终一统华夏的可能。欲知战事结果如何,请看下一部分。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2 03:01 编辑
第五部分结束时形势图,其中第一张图从上到下依次是秦、齐、魏、赵、吴、楚。
标题
回复 bushirena 的帖子魏国攻打濮阳是必需的,可是谁守濮阳情况就不一样了,开局四五回合魏国应该不打濮阳,开始派大队弓箭去打濮阳又能赚钱又能招兵,弓箭多守住濮阳很容易。剩余的兵全去打燕国,就三个城,灭燕很容易,这样你的后顾之忧全没了,大军南下灭赵更容易。我发现你前期建筑就很麻烦,齐国前期军事基地太少,被开局袭击就很麻烦,你应该找一些城先升级步兵营,一些升级弓箭,还有些升级铁匠铺!这样三四回合就能保证兵员充足,给你闪电战拿下燕赵守住濮阳提供兵员保障,然后再南下灭魏,魏国中原就三座城,你和宋鲁吴韩都很容易结盟,打掉中原的魏国不是问题,然后打掉进军洛阳路上的魏城,进而拿下洛阳,这样你的实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之后同一北方然后统一中原,然后就有实力西进南下两路并进了!呵呵我玩齐国就玩到统一中原,不想跟楚国打,兵不好看没意思,我比较喜欢齐国的战车,和骑兵!威力太大,大队步兵上去,战车骑兵一冲,全都白旗!推荐楼主以后别用弓箭打法,士兵肉搏万人大战才是全站的魅力!不信你试试,能锻炼你敢拼敢创的意识。对了这游戏最好不要玩后期,爆兵太恶心!电脑又弱智,我一队精兵一场打他们满编三队!就是耗时间,不去闪电战,前期就开始殊死搏斗,也体验下轻步兵的作用,呵呵,后期全是精锐,太没意思了!没怎么打人家全白旗跑了! 本帖最后由 bushirena 于 2011-5-5 18:52 编辑
回复 852136235 的帖子
嗯,我玩这游戏的目的不一样吧,我主要是想借游戏写历史,所以并不大关心最佳的战略和全战的魅力是什么。 第六部分,横扫各国,一统华夏
282,魏占领了洛阳,但这也让秦军的回救难度更大。秦齐军队决战于大荔,齐军获得著名胜利,虽遭到了不小的损失,但是消灭了几倍于自己的秦军。这一战使得秦国本土战场的形势大大向着有利于齐军的方向发展了。秦军一股为数不少的回救军队也占领了洛阳西边的城,即将来到函谷关以西,时间对齐军非常紧急,齐军占领大荔,直逼咸阳。楚地的秦军从焦城北上攻雎阳,这是齐军最精锐兵力所在的地方,自然将秦军打得大败。占领了大荔的齐军向西进发,大败秦军,关键的咸阳西边的雍城也已经攻下,齐军对咸阳形成了合围之势,但这时一支回救的秦军也赶到,包围了大荔,另有一股秦军从商北上也赶到了咸阳附近。齐军见秦军匆忙赶回,兵虽多但分散,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主力将包围大荔的秦军挫败,同时攻咸阳的军队虽被击败,但牵制消耗了秦军不少的兵力。由于秦军大军回救,中原齐军开始反攻,主力南下包围焦城,企图与秦军决战,另一支军队包围了重镇寿春牵制部分秦军。
281,魏一只精兵挡着石邑到晋阳的山路,使齐军无法营救晋阳,魏攻下晋阳,又包围了平阳。齐军再打退了包围大荔的秦军后西进在咸阳东边那座城附近又大胜秦军,并将其包围。秦集中赶到的回救的军队在此决战,这一战歼灭了绝大部分参战的秦军,但秦地的齐军主力也所剩无几了。现在在秦国本土的齐军分为三部分,从代地从林胡北下的那支军队在义渠,从洛阳西进的那支军队在雍城,燕赵之地出发的主力(现已所剩不多)在咸阳东边那座城,三支军队距离较近可相互营救。又有一小股秦军从东边赶到,反而将齐军包围。
280,魏军夺得平阳,另有军队北上包围了中山之地的石邑。在焦的秦军并没有和齐军决战,而是放弃了焦城,齐军再包围陈城。齐军在打退包围齐军的秦军后,将军队集中到咸阳附近,与秦军展开了关键的一战,获胜,在追击歼灭秦军的败军后,再次包围了咸阳。
279,在秦国本土的秦军已经不多,咸阳即将攻下。在魏攻下晋阳后,齐曾调代地之兵夺回,于是魏军派了更多的军队再次夺下晋阳。秦用残兵与齐军作战于咸阳,当然不可能解围,齐军夺下了咸阳。魏调集更多的军队包围石邑,齐也调燕赵之兵聚于此地,双方将决战。秦军又赶回了一股部分,占领了咸阳东边的城,包围了咸阳。石邑附近齐军虽尽力进攻,但仍未解围。中原齐军见秦军并不愿意在陈决战,改为主动追击秦军,又包围了巨阳。
278,齐军再次夺下咸阳东边的城,标志着齐军在秦国本土立稳了阵地,此后一次次聚集兵力对秦国回救了军队进行围歼。魏军攻下石邑,齐军撤到燕地防守。齐军在巨阳大破秦军,并顺势占领了巨阳、寿春,此时在原楚地的秦军已所剩无几(撤回去了近一半,又被歼灭了近一半),齐军中原主力开始将兵力转移用来对付魏国。
277,魏军趁齐主力南下时包围了定陶和雎阳,其中主力在定陶。在北方的魏军夺下了孟县和中山之地。齐军中原主力撤回先在雎阳击败魏军,解雎阳围。北方的魏军又占领了雁门关,齐国在北方仅余燕代之地。齐国从各路调军聚在定陶,准备和魏军决战,此时小股秦军又杀回来包围了寿春,齐暂时无暇顾及。
276,楚国从秦国那里夺回了钟离城,牵制了附近的秦军,秦军攻下寿春,又包围了巨阳。魏军又调军向定陶聚集,齐军在魏援军未到时与魏军决战,取得了大捷。秦军这次聚集了较多的兵力分两路分别经过商城和函谷关向齐军占领的秦国本土进发,齐军让出大荔,集中兵力将先到的部分秦军大得大败。魏军继续北上攻燕地齐军,包围了蓟,大有吞掉齐燕代之地之势,但是天下形势突变,赵、魏开战,双方大战于中牟、邺城。齐军借此良机,主力出动包围了襄陵。魏国见形势危急,让卫国出军攻齐,包围了阿城,当然不足以攻下。齐见魏派了不少军队赶到襄陵,先攻下了此城,消灭掉里面的精锐军队。
275,秦回救的军队包围了咸阳。魏赵宣布停火,但赵军仍然牵制了大量魏军。齐军中原主力包围了大梁。秦回救的军队剩下的并不多,齐集中兵力将其打退。齐、魏在大梁决战,齐军获胜,攻克了大梁。秦军夺下了巨阳,但这已经无关大局。
274,赵占领了林胡,虽彻底孤立了秦国本土的齐军,但齐军在秦国本土的军力已经比较强大,没有大的危险了。齐军让孙谨带领精兵攻下了以前重未攻下的新郑,又歼灭了不少魏军,襄陵、大梁、新郑三战,魏国军力大减,不再具有和齐国单独抗衡的实力。魏军放弃营救新郑西南方的阳翟、襄陵。齐攻下了濮阳,灭亡了卫国。卫国虽极其弱小,但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竟在战国中存在了129年之久。
273,河北战场上,魏进攻蓟城失败,但攻下了防守薄弱的武城,有直取齐都的可能。齐在占领阳翟后,派少量军队包围鲁城,准备向秦占的宛城进攻。魏派出一小股军队攻濮阳。齐攻鲁阳失败,为投入更多的力量攻魏,齐向秦军集中的陈进攻。齐军在濮阳打退了魏军。
272,齐军为防魏攻齐山东之地,燕赵之兵南下偷袭邯郸,遭到失败,但是拖延了魏军进攻的时间。齐军攻下陈后,包围焦城,将秦军的主力吸引至此地。齐军撤离了河间,退兵至燕地和山东。魏一股军队攻濮阳,另一股攻蓟城。秦军从焦城突围,齐、秦主力大战,齐军获胜,歼灭了大量秦军。此战后秦军总军力已不足巅峰时的一半,齐军事实力正式成为了第一。齐调集中原的兵力打退了攻濮阳的魏军,但蓟城守军实力不如进攻的魏军,于是再出一支奇兵进攻邯郸。
271,齐军占领了邯郸,魏军也从蓟城撤退。齐军又在巨阳围歼秦军,夺下了巨阳。魏让其战神率军攻濮阳大败齐军,但齐军迅速集中兵力围杀了他。齐知邯郸不可守,将其让给了赵国,进一步削弱魏国的实力。齐军在秦国本土的齐军已经越来越强大,让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东进攻秦占领的安邑重镇。
270,齐军打下秦占的鲁阳,从此地可以进攻宛城,再往南可进攻郢等地。齐军夺取魏占的安陵。齐攻下安邑,并将又一股来到秦国本土的秦军击败。齐派孙谨率领一支精兵从鲁阳南下包围了宛城;另派一支军队包围魏占的虎牢关,准备夹击洛阳;大量军队聚在濮阳和平原,防止魏军南下进攻。从今年开始,齐利用军力优势,领土继破赵之后又一次快速扩张。
269,齐军大败秦军,攻下宛城;在安邑的精兵也南下渡河攻秦,占领了洛阳西边之城;攻虎牢关的齐军未能成功。楚国趁机从秦国那里夺下了寿春。齐军继续攻秦,包围了邓和宜阳。
268,秦军并没有选择保卫楚地,而是用较多的军队继续进攻秦国本土的齐军,魏军也出动包围安邑,齐调军迎敌,大胜。齐军占领了邓,绕过鄢,包围了郢。北方的齐军攻下了宜阳和函谷关。秦军攻占了只有极少军队防守的巨阳,齐派兵反攻。齐军占领了郢,在此整编军队。
267,魏军占领了河间。齐军见魏在洛阳兵多,精兵改为攻新田,成功拿下。齐国成为了拥有地区最多的诸侯国也就是最庞大的诸侯国。秦军在巨阳战胜了齐军,齐再调军队反攻。齐军占领了郢东边的大城竟陵。齐军在巨阳打败了秦军,再次占领巨阳,楚地秦军已经所剩不多。北方的齐军又攻下了平阳。
266,齐派军队攻下了虎牢关,包围了洛阳,同时攻下平阳的精兵东进攻轵道。齐成功夺下,但是进攻洛阳的军队被打退。
265,魏国知道即将灭亡,几乎全军出动向濮阳进攻。燕地齐军趁势南下,向中山之地进攻。齐军中原主力与魏大战于濮阳,齐军大败。齐再调中原各路军队在濮阳大战,再次大败。秦军从散关东进再次进攻秦国本土的齐军。齐精锐军队进攻魏在丢掉大梁后的新都温城但是遭到失败。齐昭王见局势危急,不顾反对,率山东之兵亲征,向魏占的武城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齐王第一次亲征。在楚地的齐军攻下了鄢,楚国也从秦国那里夺下了西阳。
264,秦国本土的齐军再次打退秦军的反扑。齐军夺下了武城,向河间进攻,魏军终于撤离濮阳。北方的齐国精兵见攻温城不下,改攻魏军更难援军的洛阳。齐军攻下了原楚江南之地的涔阳。鄢叛乱归楚国,齐楚开战。秦军用更多的军队攻秦本土,但已无力回天。齐派少量军队攻楚,遭到失败,于是决定以后再攻。已经拥有邯郸的赵国派兵包围了武城。齐两路军队夹击洛阳,终于攻下了洛阳,魏现在只剩黄河之北数城。
263,齐军占领了中山之地,将大军聚到武城。齐军占领了武关,分两路攻秦的商。齐昭王田绩在武城病故,在位29年,因其子尚未成为国之栋梁,故立其父田昆之弟田琨为王。齐昭王即位时,一改齐襄王的政策,北伐赵,收燕代之地;后看清在中原终不能战胜强秦,孤注一掷千里奔袭秦地,终于扭转了局势,成就了霸业;可惜他本人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死在了亲征的路上。田琨即位时,天下局势基本已定,顺利地成就了帝业。秦一支军队包围安陵,孙谨精锐军队向城阳进攻。齐军夺下商。齐莒之兵南下攻取了楚的郯城。齐军向赵国进攻,派大军攻邯郸和中牟。齐军占领原楚地随和城阳。齐军攻克中牟。
262,齐攻克邯郸,赵只剩北部边陲。齐顺势攻下魏温城。秦国本土的齐军又向西攻秦,占领了散关、武都。齐将代地之兵派出,占雁门关,进攻赵国最后的领土。齐军攻破魏残军聚集的邺城,标志着齐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田绩改洛阳为都,称帝,为齐大帝,尊先君田绩为齐高帝,齐朝正式建立。战国时代从此结束,共经历141年,其间各诸侯国相互征伐,齐、秦、楚、魏等国均曾有不小的统一华夏的希望,但齐国最终获胜,天下归于最富饶文化最昌盛的大齐!齐军进攻南郑,大战后被秦军打退。齐夺下了州,基本肃清了秦在楚地的势力。
261,齐军继续剿灭魏国,占屯留、晋阳、孟县,魏灭亡。同时,齐派一小支军队,攻破赵国最后的土地林胡、楼烦、九原,赵灭亡。
260,齐在先后夺取钟离、寿春、广陵后,灭亡楚国。齐军将楚地最后的秦军剿灭,派精兵在南郑击败秦军最后的精锐,另一路军队顺江而上,占领秦军西南重镇巴城,秦国名存实亡。吴国竟然攻齐,齐从各地调集大军攻吴,双方实力悬殊。齐大帝见自己年老体衰,恐几年后离开人世,而自己无子,先君之子田升尚幼,故立田婴田文一系的田抗为储君,打算等田升长大后再改立其为储君。田抗现有三个弟弟,分别是田缨、田群、田洵,均为国之栋梁。田抗之父为田普,其兄田永其弟田乙、田天均为国之栋梁。田普之父为田利,有三个弟弟,两个已经在齐昭王时代战死,小弟田旋尚在。田利之父就是昭王伐赵的统帅田某(这个字我不认识),其父田夷,其父田禄,再其父便是孟尝君田文。田抗所在派系实力强大,但大将战神孙谨、重臣乐侨等人均忠于昭王的后代,一场齐朝内乱即将爆发…………
最后分析在齐秦开战后为什么齐国最终战胜了秦国和魏国。
齐国先利用楚韩之兵消耗秦军,后果断攻赵,充分利用赵军的特点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在秦军大举压境时,选择了千里奔袭秦都的险招,充分利用时间,主要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终于险胜秦军,占领秦国本土。再往后和魏军作战时集中兵力,连续获胜;在和魏拼死一搏时,果断全军主动,终于获得最终的胜利。
强极一时的秦国先在对楚地余城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果断攻齐军,是很正确的选择。后来打下洛阳后,北路大军从虎牢关东进与楚地秦军汇合攻击齐军,而不攻打魏国,在外交上孤立齐国,这是很明智的决定。但是,秦军在齐的燕赵之军打下晋阳后就应该明白齐军可能会偷袭秦国本土,退兵回救却犹豫不决,始终没有形成一支能强大到完胜齐军的力量,终于丢了秦国本土,形势逆转,走向灭亡的悲剧。
魏国在齐秦大战开始时军力较弱,但是慢慢积累了实力,到了军力和齐秦相当时,果断攻击齐国守兵较少的地方,占领了不少地方,这是很正确的做法。可惜魏国在齐军聚集将要决战的时候未能用足够多的兵力进行决战(与同时和赵国作战密切相关),丢掉了中原数城后才全军出动,为时晚矣,终被齐所灭。
(完)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