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子曹冲 发表于 2011-1-6 15:55:10

忽必烈(1215-1294) 元世祖,又称薛禅汗。蒙哥汗弟。1260-1294年在位。
蒙哥汗即位后,把治理漠南地区权柄交给他。1256年在滦河上游地建开平府。起用儒士,兴办屯田。1253年,奉命征云南,次年灭大理而归。1259年,围攻鄂州(湖北武昌)时,得蒙哥汗死讯,与宋贾似道讲和,率军北还。次年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立十路宣抚司。同年五月,其幼弟阿里布哥联合漠北、中亚诸王即汗位于哈剌和林。经过五年的汗位争夺战,忽必烈最终得利。1264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国名为元。发动灭宋战争,1279年取胜,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央设"总政务"的中书省、"秉兵柄"的枢密院、"司黜陟"的御史台、管西藏军民之政的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为行省。汉族地区,以汉法治理,制定了相应的典章制度。为了加强对汉族的思想控制,提倡程朱理学。在蒙古地区保留原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和法律。在吐蕃执行政教合一制度,把治理吐蕃的权力交给了八思巴喇嘛。重农桑,发展工业、商业,设驿站,开运河,发展交通。创制国字(八思巴文),立国子监、国子学、蒙古字学。继续执行宗教平等政策。对外开放,通过陆海两路与欧亚非各国开展国际贸易,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空前发展。镇压李松寿之乱,平息海都、乃颜、八剌等宗王反叛,巩固了托雷家族的汗位。把全国各族分成四等,实行民族不平等的政策,制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的用人制度,保障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1294年病故,在位三十五年,寿八十。

天骄子曹冲 发表于 2011-1-6 15:55:51

伯颜(1236-1294) 元代蒙古军事家。(补充)
蒙古八邻部人。他的曾祖父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拉黑、祖叔父纳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分别担任千户长、中央万户长。他的父亲晓古台和他本人臣属成吉思汗幼子托雷家族。1253年,跟随旭烈兀(托雷子)西征。1265年作为伊利汗国使团的成员拜见忽必烈,忽必烈汗将他留在身边。1267年任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主持伐宋的军政大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为伐宋军最高统帅。次年,率二十万大军向南宋进攻。九月,攻下鄂州(武昌)后,继续进攻,1275年三月攻占建康(今南京市),由长江东下,1276年三月攻破临安(今杭州市),俘谢太后、恭帝等而返。后长期在北方与海都作战。1294年,忽必烈汗逝世。他遵行忽必烈汗遗言,扶持成宗即位于上都,同年腊月(1295年初)病故。

天骄子曹冲 发表于 2011-1-6 15:58:37

兀良合台(1199-1271) 元大将。
速不台子。初事成吉思汗,护育汗孙蒙哥。1233年,跟随贵由东征辽东,继从拔都西征,参加征服阿速、罗斯、孛烈儿(今波兰)诸战役。贵由汗死(1249)后,他积极参与推举蒙哥为汗的活动。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总兵征服云南乌蛮(蒙古人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人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滇东北及黔西地区居住的乌蛮诸部,罗氏鬼国地方,蒙古人称赤秃哥儿)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1253年,蒙古军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纳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台分兵攻取白蛮诸城寨,率师取龙首关,与忽必烈会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未附诸部。兀良合台东进,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潜逃至此的大理国王段兴智。其子阿术征赤秃哥儿、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军在兀良合台指挥下,经过二年战争,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出乌蒙(云南昭通),趋泸江,破秃剌蛮三城(四川境内),在马湖江(四川境内)大败宋将张都统三万兵,夺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台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授他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十月,进攻交趾(越南),"军令严肃,秋毫无犯",交趾国主降附,还军押赤城。1258年,蒙哥汗亲征宋,复命兀良合台率军北上,从云南包抄南宋。遂率万余军北上,在老苍关大败宋军六万,经贵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长沙)城下。在宋境转战千余里,大小十三战,歼敌四十余万。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台至上都。

zzq 发表于 2011-1-6 17:34:03

孟珙(1195—1246),字璞玉,祖籍绛州,随州枣阳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南宋未年曾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嘉熙元年(1237年),蒙古军又攻至汉阳境内,孟珙在沌口反击成功。蒙古军转攻黄州,孟珙又坚守黄州。一个多月后,蒙古军被迫退兵。嘉熙二年(1238年)初,孟珙出兵收复郢州(湖北荆门东北)、荆门。嘉熙三年(1239年)春,孟珙出兵收复信阳、襄阳、樊城,以功升兼枢密都承旨、鄂州知州。十二月,又收复夔州(今重庆奉节)。淳佑六年(1246年),因病五次申请致仕退休,但宋廷均未批准。此时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愿向孟珙投降,孟珙向宋廷报告准备受降,宋廷又未批准。孟珙感叹:“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于是病重。九月初以节度使致仕,随即病死。死后特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余玠,字义夫,蕲州(今湖北蕲州)人。少时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因斗殴杀死卖茶翁,避罪逃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有经国济世之才。余玠在治理四川的八年里,居然能做到在与蒙古对峙的军事形势下四川的大治,使“敌不敢近边,岁则大稔”。八年的治理,使四川恢复了富足,向中央输送了大量财富,减轻了下游的财政负担和军事压力。“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淳祐十年(1250)冬,余玠在四川形势转好的情况下,率诸将巡边,直捣汉中平原上的兴元,与蒙古军大战。
杜杲(1173-1248年),字子昕,宋邵武城关人(今属福建),是南宋战功显 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文才。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荫补入仕。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宋 史》载,杜杲盛富文才,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同名的还有北周随州刺史杜皎之孙。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字子昕。邵武县(今属福建)人。出身官宦之家﹐荫补入仕。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宋理宗绍定时﹐杜杲历任濠州(今安徽凤阳)通判﹑知州等﹐为江淮制置大使赵善湘献策﹐断盱眙军(今属江苏)浮桥﹐迫使金枢密副使纳合买住以盱眙军等地降宋。端平元年(1234)﹐金亡﹐杜杲任安丰军(今安徽寿县)知军﹐迁淮西转运判官﹐上奏反对出师河洛﹐“虚内事外”。端平三年至嘉熙元年(1237)﹐时杜杲再任安丰知军﹐蒙古宗王口温不花所部攻城﹐杜杲率军民固守﹐在余玠等军的支持下﹐击败蒙古军。迁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升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判官。二年﹐蒙古大将察罕率军猛攻庐州﹐ 杜杲率军民英勇抵抗﹐待敌军攻势衰竭﹐乘胜出击﹐追奔数十里而还﹐以功升兵部侍郎﹐淮西制置使兼转运副使。安丰军和庐州两战﹐为宋元战争初期的著名战役﹐ 是城市保卫战的成功范例﹐蒙古军在此两战中伤亡甚重。淳佑二年(1242)﹐杜杲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府﹑沿江制置使﹐兼节制和州(今安徽和县)﹑无为 军(今安徽无为)﹑安庆府(今安徽安庆)﹐于真州(今江苏仪征)击退来犯之蒙古军。六年﹐请老致仕。八年﹐病卒。
向士璧(?-1261) 南宋将领。字君玉。常州(今属江苏)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后历任荆湖北路安抚 使,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等职。淳祐年间,蒙古军进攻南宋,合州(今属四川)告急,他捐家资以供军费,领军赴援,大败蒙古军。因功被提升为秘阁修撰、枢 密副都承旨;仍驻峡州。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复大举东下,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告急,他奉命往援。蒙军夹江为营,长数十里,宋军不能接近浮 桥;他用计焚毁浮桥,大捷。升任湖南制置副使。后为贾似道所害,死于狱中。
王坚,孟珙部将。 1198—1264,南宋末抗蒙名将,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宋将王坚及副将张珏扼守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抵抗蒙古军进攻的著名要塞防御战。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年)南宋名将,张柔之侄,民族英雄,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蒙古灭金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宋史》称:“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汉族,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末政治家,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陆秀夫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间与文天祥、谢枋德、胡三省同年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定年号“景炎”重建宋廷,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得年仅10岁。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杨太后垂帘听政,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李庭芝(公元1219—1276年),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家十二世同居一堂,忠信节义,代代善武,人称“义门李氏”.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李家又徙居随州。
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吕文德之弟。度宗咸淳初,知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府兼京西(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洛阳以西及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郧、随、襄阳等地)安抚副使。1267年,蒙古将领阿术、刘整等围攻襄阳城(今襄阳市襄城区),他坚守六年。1273年春,城破降元,并向元献计攻鄂(今湖北武汉市)。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拜参知政事、行省荆湖。招降沿江州郡,陷沙洋、新城等城。十三年,从伯颜进逼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降,入城宣谕军民。十四年,任中书左丞。二十三年(1286 年),以江淮行省右丞告老辞官。
刘整(1212—1275)字武仲,河南邓县人,曾以18骑袭破金国信阳,军中呼为“赛(李)存孝”。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名将孟珙麾下,宝祐二年(1254年)随李曾伯入蜀,选拔为将,屡建战功。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整以北方人,捍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忽必烈授任他为夔府行省兼安抚大使。至元四年(1267),刘整入朝,向忽必烈献策,说:“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正式向元朝提出先攻襄阳的策略。

2410568 发表于 2011-1-6 18:53:08

玉昔帖木儿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大臣。又译玉速帖木儿﹐阿鲁剌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右手万户那颜博尔术的嫡孙。二十岁时袭父职为万户那颜﹐驻军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不久﹐奉元世祖之召﹐来到大都﹐以元勋世臣身份任怯薛官﹐深受信任﹐被称为月儿鲁那颜( rl g noyan﹐又译月吕禄那寅﹐蒙古语﹐意为“能官”)。至元十二年(1275)出任御史大夫﹐任职二十年﹐为维护和扩大御史台的监察权力作了许多努力。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发起叛乱﹐元世祖亲征﹐玉昔帖木儿率领先遣部队战胜了乃颜。次年﹐又在黑龙江流域同叛王哈丹作战。由于当时漠北地区局势极不稳定﹐反朝廷的海都等藩王的军队出没无常﹐至元二十九年﹐玉昔帖木儿被派去驻守杭海岭(今杭爱山)地区﹐加官知枢密院事﹐总领当地蒙古﹑色目和汉人军队。在这期间﹐与抚军漠北的皇孙铁穆耳(元成宗)结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元世祖死后﹐玉昔帖木儿联合勋臣伯颜﹐不顾宗室中的异议﹐抛开元世祖诸子和真金太子的长子﹑次子﹐迅速拥立了元成宗铁穆耳。他和伯颜利用军权镇慑诸王大臣﹐又让御史台官员制造“皇天定命”的舆论﹐是这次帝位继承的最大策划者。元成宗即位后﹐封为太师﹐仍驻镇漠北。不久入朝议边事﹐病死在大都。

江南原生 发表于 2011-1-6 19:12:01

张钰
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在任12年,加强合州防务,屡次拒绝蒙古军招降,固守钓鱼城,亦曾主动出击收复大良平等城。俘杀叛将梅应春,收复泸州。公元1276年进驻重庆府,屡挫蒙古入侵,收复州,解大宁城之围,支援泸州。公元1278年,部将赵安开城降元,张钰率军巷战,寡不敌众,自杀未果后乘小舟东下被元兵俘虏。

sam 发表于 2011-1-6 19:43:10

南宋和蒙古将领資料收集

完顏兀朮(?-1148年)[蒙古]

善騎射,累官太師,都元帥、領行臺尚書事,江南呼為四太子,屢侵宋。建炎三年(1129年),完顏兀朮率金軍再次南侵,建炎四年,為韓世忠所敗,十萬金兵困在黃天蕩中48日,宋軍奸細的告密,最後脫逃。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完顏兀朮。紹興九年(1139),宋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紹興十年,完顏兀朮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乘勝進佔朱仙鎮。完顏兀朮被迫退守開封。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完顏兀朮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紹興十一年(1141)高宗奪韓世忠、岳飛的兵權,解散其軍隊。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紹興十一年十一月,金朝派使者到臨安,談判議和條件,南宋向金朝稱臣。金皇統二年(1142)完顏兀朮還朝,獨掌軍政大權。金皇統八年(1148)完顏兀朮於上京病亡,卒諡忠烈。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南宋]

韓世忠出身貧寒。1105年,他應募投身軍旅,時西夏入侵,他奮勇斬將奪關,被提升為軍官,後積功被相繼封為義副尉、武副尉。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韓世忠以副將身份隨同童貫、王淵鎮壓方臘叛亂,於清溪幫源洞生擒方臘,王淵稱讚他為「萬人敵」,升任承節郎。宣和三年(1121年),韓世忠又隨劉延慶北伐遼國,率50餘騎奇襲滹沱河,在其他諸路均大敗的情況下獲得小勝,以軍功升武節郎、武節大夫。

劉錡(1098年~1162年)[南宋]

字信叔,宋朝將領。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滬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外表出眾。通曉兵法與風水五行之術,擅長射箭,聲音響亮如洪鐘。死後被尊為神。在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有劉王爺廟,奉祀劉錡。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南宋]

字鵬舉,漢族民族英雄,今河南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中國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岳飛一生與中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作戰,為宋王朝抵禦異族侵略,但是最後由於受到南宋統治者的猜忌而被監禁、殺害。宋孝宗淳熙六年(1169年)追諡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後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岳飛成立岳家軍,他率岳家軍的第一次北伐發生於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期間。岳飛率岳家軍三萬五千人左右大敗偽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一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鎮撫使李橫的轄地,以及額外的原由劉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

完顏亮 (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蒙古]

天眷三年(1140年)十八歲時以宗室子為奉國上將軍,赴梁王完顏宗弼(兀朮)軍前任使,管理萬人,遷驃騎上將軍。皇統四年(1144年),加龍虎衞上將軍,為金國中京(位於今北京一帶)留守,遷光祿大夫。皇統七年(1147年)五月,召入當時的金國首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內)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進。十一月,拜尚書左丞,把持了權柄,安插自己的心腹擔任要職,其中蕭裕成為兵部侍郎。十一月某日和熙宗談話時,談到太祖創業艱難,完顏亮痛哭流涕,熙宗認為他很忠心。後來升職加快。第二年(1148年)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1149年正月,兼都元帥。三月,拜太保、領三省事,更加八面玲瓏,和有權勢家族來往密切,結其歡心。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南宋]

字彬甫,為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縣人。他是南宋著名的丞相和軍事家。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領百萬大軍進攻南宋,橫越淮河,進迫長江。金國大軍勢如破竹,南宋政權岌岌可危,虞允文這時被委任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並被派往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犒師,而金海陵王大軍亦正圖謀由采石磯渡過長江。這時,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原只為犒師的虞允文惟有負起重任,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並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1.8萬兵力與百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

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

張世傑 (?—1279年)[南宋]

宋朝大將。張世傑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着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興」。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崖山,另外還為太后、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在崖山海戰中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準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料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因颶風毀船而溺死。 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

劉光世 (1086年-1142年)[南宋]

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志丹)人。宋代將領。鎮海軍節度使劉延慶次子,充任鄜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隨父鎮壓方臘之亂,功升領觀察使,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功授承宣使。靖康初年(1127年)率部戍邊,擊敗夏兵於杏子堡(今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南京戰役中,違約未達,被降官。不久因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張浚 (1097年-1164年)[南宋]

字德遠,號紫巖居士,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將領,唐朝名相張九齡弟張九皋之後,父張咸。張浚四歲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中進士第。靖康初,為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种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希望可以作為參考~~~ :)

⑨道 发表于 2011-1-6 20:50:55

回复 sam 的帖子

要1235年以后的人。。。。这些人都死掉了

ychazl 发表于 2011-1-6 23:30:15

:P好玩儿,加油哦

zzq 发表于 2011-1-7 12:21:48

冉琎,与冉璞是为兄弟,南宋播州绥阳(今贵州绥阳)名士,军事战略家。兄弟二人潜心研读古今图籍,特别研究军事韬略方面的书。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图夺取重庆。二冉前往协助守军,在钓鱼城等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冉璞(?—1260)土家族,贵州省绥阳县青山平母台人,冉琎异母弟,南宋末年抗蒙名士。与兄冉琎(?—1253)史称“二冉”。
  冉氏兄弟少年就学于播州学堂,兄弟俩情深义笃,聪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稍长,遍游巴蜀名胜和关隘重镇。目睹南宋王朝的腐败,便隐居山林,躬耕自给,播州杨氏统治者多次邀辅,兄弟俩坚辞不就。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约南宋联合攻金,当年,金政权灭亡,蒙古毁约,决开黄河大堤,水淹宋军,揭开了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蒙古贵族分兵数路南下,其中一路向四川大举进兵。端平三年(1236),蒙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为保住半壁江山,南宋朝廷起用抗战派将领余玠为四川安抚置制使。余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冉氏兄弟闻其招贤之举,深知蒙军破川将继续南下,播州必然战祸难免,便毅然出山。
  余玠素闻冉氏兄弟才略,以上宾之礼相待。冉氏兄弟经深思熟虑谋划,认为钓鱼山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三面临江,岩岸陡峭,易守难攻,守长江形胜之地在钓鱼山。即向余玠建议迁徙合州城于钓鱼山,以积蓄粮草固守远胜十万大军,保全西蜀。余玠经商议采纳,密报朝廷,封冉琎为承事郎,任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为合州通判(副知州),二人负责办理迁徙合州城一事。
  南宋淳祐二年(1242),二冉组织军民,在钓鱼山构筑内外城池10余座、水井92口,可容军民17万的雄踞西南的钓鱼城军事重隘,将合州(合川)迁于此。宝祐元年(1253),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亦于1253年卸职回乡。是年,冉琎病逝。
  二冉卸职不久,钓鱼山军事防御体系在阻挡蒙军南下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1259年,元宪宗蒙哥亲率御营军号称十万之众进攻四川直抵钓鱼城,合州军民依靠坚固的钓鱼山根据地进行英勇顽强抵抗相持半年之久,蒙军粮草不济,蒙哥急于速战,倾师攻城。钓鱼城久围不克,主将汪德成中飞石死于城下。7月,蒙哥心急如焚,亲登高坡窥视,被宋军乱箭所中,被迫下令撤军。撤军途中,蒙哥箭伤迸裂,死于重庆北温泉。蒙哥死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争夺汗位的纷争,在欧洲作战的侵略军被迫撤回。史称二冉挽救了欧洲文明。合州战役的胜利,使南宋王朝得以延国运十几年。冉璞闻蒙军败于钓鱼城,狂欢而卒

zzq 发表于 2011-1-7 12:52:20

再补一个
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其伯父谢徽明抗元战死,其父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存词一首。

lyj103786903 发表于 2011-1-7 16:21:08

加油吧,过来顶下。

haoda2010 发表于 2011-1-8 10:12:18

lz 辛苦啦又看到消息啦 :lol:lol

zl80796 发表于 2011-1-8 18:45:09

加油!呵呵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0:06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为元军所败,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

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0:33

张世杰(?-1279)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抗元将领。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在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景炎三年(1278年) 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他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0:51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擅长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但传世墨迹极少,有《自书木鸡集序》、《谢昌元座右自警辞》、《遗像家书》等。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1:39

余玠(1198-1253年)民族英雄,南宋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出生于浙江衢州的开化县金水乡芳山村(今衢州的开化县村头镇芳林村)叔祖后裔定居蕲州,余玠宦迹至此,谱为同宗,《宋史》误作蕲州人。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玠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   
白鹿书院
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   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芸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玠钓鱼城景点。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地下考古现场上月底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如今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   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2:14

凌震(1235~1315年),字国威,号雷门,番禺县东圃宦溪乡(今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父凌栋,凌震为第四子。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凌震中进士。后任南海道宣慰使,举家迁至广州。次年升任广东都统,官封二品。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皇太后带着年幼的宋恭帝宣布投降。南宋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被罢了官的张镇孙(番禺人,状元、曾任浙江金华通判)在广州集结南宋溃军,被宋端宗任命为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统辖广东军政大权。凌震和权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分两路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先自退走。结果,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

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率战船在珠江海面迎击元军,战败退入广州。守城月余,终以元军不屠城的条件投降。其后。张镇孙在押解途中自尽。广州城被攻陷时,凌震和王道夫突围走脱,收拾残兵共数千人,兵分两路,各据东圃和番禺茭塘,互为犄角。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因元朝中央发生变乱,驻守广州的元军主力北撤。凌震与王道夫乘虚进攻,再次收复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光禄大夫,加封一品,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诏书中还嘉奖凌震与王道夫:“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并将广州府提升为祥龙府。

十月,元军主力数路并进,凌震和王道夫迎战失败。十一月,元将李恒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凌震与王道夫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大败,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凌震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凌震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职劝降,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忧愤而死,终年79岁。

凌震死后葬于东圃古鼎冈(现大观路航天奇观内)。因建天河航天奇观,1997年3月22日凌震墓遂迁番禺凌边村。凌震墓内有两个塔,塔盖内写有父母二字,骨片放在大塔内的小塔里,小塔盖用油灰密封,虽经数百年,骨片仍干爽。凌震有妻7人(其中梁氏葬于萝岗,现该墓仍存,墓碑刻“一品夫人墓”),子13人,其裔甚繁。其长子凌方举世居宦溪村,其余子多迁居各地。2005年宦溪村凌氏后人达1500多人。

明隆庆三年(1569年)山东按察副使张敦仁赞道:“后李恒捣城,战失利,退于城东东圃,复纠义勇力战,势莫支,遂愤懑而殁焉。噫!生不受元宣慰之官,死不忘宋王室之难。公之才节,可与三忠并称,垂百世不泯矣!”“精忠贯日,劲节扬辉,成仁取义,舍公其谁?”明参议梁士楚有吊诗:“再复弧城血战斑,汴京炎火落崖山。少康举事无成旅,禄父归心止义顽。独木岂能支大厦,一丸犹欲塞函关。当年英毅如公少,真与张王伯仲间。”盛赞凌震不惜以“独木”和“一丸”拯救宋王室的忠勇牺牲精神。

chenh12 发表于 2011-1-15 12:55:02

李庭芝(公元1219—1276年),字祥甫,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徙应山(今湖北广水市),又徙随(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李家十二世同

居一堂,忠信节义,代代善武,人称“义门李氏”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李家又徙居随州。

据传,李庭芝出生时,李家的屋梁上忽然生出一朵灵芝,乡人聚观,连连称奇,认为是生男的祥兆,庭芝由是命名。少年时,他就表现出了超

常的天分,“日能诵数千言,币智识恒出长老之上。李庭芝18岁时,王曼任随州长官。他贪婪残暴,跋扈专制,弄得当地民不聊生,百姓痛恨

至极,他的部下对他也十分不满,都在暗中策划造反。李庭芝敏感地看出随州必将会有场大乱,于是便向叔父们建议到德州避难,叔父们虽然

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考虑到家族的安危,便勉强同意了。谁知果然不出庭芝所料,他们刚离开还不到十日,王曼的部下便发动了叛乱,随州百

姓惨遭噩运,死伤无数。从此,李庭芝的名气就更大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宋伐-1月5日进度-南宋以及蒙古派系将领设定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