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历史与演义中的曹操
ter">http://www.hxlsw.com/uploads/allimg/c120711/1341bCN01410-13945.jpg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10日C4版 作者:赵炎原题为:曹操不是个好 “道具师”
关于曹操的疑问太多,梳理一下小说和正史,起码有如下几则:
一、年轻时,很多人不看好曹操,他毫不在乎,可当桥玄夸他有“命世之才”时,他的情绪明显异于平素,这是为何?
二、青梅煮酒时,明知刘备是英雄,是未来的劲敌,为何不及时除之?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一点也不心疼,他真的视部下生命如草芥?
四、赤壁之战期间,轻信蒋干,杀了水军都督;轻信庞统,锁了全部舰船,曹操的智商真的那么低?笔者觉得还是用“道具”的使用来解释比较妥帖。
三国是个大舞台,导演多、演员多、道具多、场面大,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不唱罢我一样也要登场,以至于这个舞台乱成了一锅粥。唯有曹操,既能导戏,又会演戏,许多时候还会干干“道具师”的工作。 道具门人捧,斋粮谷鸟衔(唐-严维)。曹操的道具,不需要门人来捧,全部装在他心里。 开发最多的道具,是人。
前文中提到的桥玄、刘备、关羽等人,都曾是曹操塑造“命世之才”形象的道具。剧本由桥玄操刀,刘备、关羽既是演员,又是道具。最终,曹操很快赢得了大度、爱才、识人等赞誉,天下“好演员”尽入其毂中,谋士过百,良将过千,官渡一战灭袁氏,统一中原大地。如果汇总一下,有幸成为曹操道具的人,确实不在少数,汉献帝、董卓、十七路诸侯、全国的寡妇等等,均曾先后被曹操开发利用。曹操甚至连自己的三个女儿也不放过,一并当道具,送给了汉献帝。
举一个大家熟悉的“鸡肋”故事来说明。征伐汉中失利,攻守两难,曹操头大了,正自烦恼,主簿杨修来问“口令”,操随口说:“鸡肋、鸡肋!”杨修自作聪明对军士解释:“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军士们一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惇知道了,觉得不可思议,就跟曹操说了。于是,杨修获罪,扰乱军心,被斩首。 在这个故事里,杨修就是道具,通过他的嘴,提前完成了撤兵动员和准备;通过他的头,又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强化了军纪。此时,所谓的“大度、爱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全军而退,避免被马超的人耻笑。
偶尔使用的道具,是马。在“割发代首”的故事中,刚刚颁布不得踩踏庄稼的军令,他的马就狂了,“以身试法”。为何军中其他马安安静静的,独曹操的马不安分?蹊跷得很。赵炎有理由相信,这是曹操自导自演、随机使用道具的一出好戏,目的在于普法。陈寿在《三国志》中说曹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可谓一语中的。 影响巨大的道具,是陋习或流俗。曹操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从不把流俗当回事。在他眼里,流俗即陋习,当道具破之,乐此不疲。
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品三国》品得很精彩:“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诚哉斯言。 中国古代的活人殉葬习俗由来已久,史家虽有严厉斥责之言辞:“以生从死,世祚之短,不亦宜乎!”但三国时殉葬仍在盛行,如东吴勇将陈武战死,孙权下令用陈武的爱妾殉葬,以收买将士,激励士气。曹操则反其道而行之,逢流俗必破之。他丧事从简,不以妾婢与伎人殉葬,而是遗令希望儿子“善待之”。对于嫁娶的豪奢习俗,曹操也非常的不以为然,他提倡婚嫁从简,并亲力亲为,嫁女“从婢不过十人”。以他在当时的身份地位,这么破流俗,殊为难得,受到后人称道,不算过誉。 曹操破除殉葬陋习,对后世影响巨大,南北朝、隋唐宋三代,近千年间,帝王使用活人殉葬的例子极少。
什么是好的道具师?某投资人说,好的道具师,得具备几个要素:一曰逼真;二曰廉价;三曰重复利用。就这三个要素,曹操一个也做不到,所以,他不是好的道具师。
曹操的“奸雄”之名,恐怕跟这不无关系。他无论是以人作道具,还是以物作道具,到了舞台上,总是破绽百出,如同古装剧里出现手机一样的搞笑。孙权对此曾评价曰:“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其中的“杀伐小为过差”,指的就是赤壁的失败,用了蒋干这样的道具,周瑜一眼就瞧出了破绽。再比如,他把祢衡当道具,抛给了荆州刘表,刘表的智商如何?一般般啦,却依然很快看穿了曹操的居心。做不到逼真,他也做不到廉价。他开发利用的道具,无不昂贵得惊人。 以刘备作道具,反噬的恶果是,关羽、赵云等人,杀了曹操许多爱将,代价是血淋淋的;把张绣的婶子当道具,引发一场战争不说,还死了爱将,亲侄子与爱子。
孙权提到的“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一个“酷”字,概括得很到位。曹操曾为了鼓励士气,下令地方官,把各地的寡妇全都集中配给将官做妾和士兵当妻,代价是什么?许多家庭因骨肉分离而恨极了曹操,而有些地方官为了邀功请赏,乘机大量掠占有夫之妇和未婚之女为妾。最终的账,都要算到曹操的头上,代价更大,老百姓骂你是“奸雄”,还是轻的。把全国的寡妇当道具,成本实在太高,哪个导演也无法承受。 在重复利用道具上,曹操也做得不好。蒋干曾被重复利用了两次,两次均倒了大霉;利用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看似重复利用率颇高,其实成本也不低,前后出现过许多血案,如镇压“玉带诏”反革命小集团,杀死汉献帝的伏皇后一家百余口,还“牺牲”了三个女儿的幸福。这一点,曹操自己大概也是清楚的,当部下建议他行废立之事时,他不无遗憾地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唯一的一次有效重复利用,发生在大道具关羽身上,重复利用的结果,就是在华容道成功脱险。
王安石有诗曰:“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曹操或许只是个好导演。
.........曹操,字孟德!!!名字起得也好,字也牛! 顶起。{:soso_e100:} 一死盖棺定,后人任述评。 lx19891213 发表于 2014-10-16 09:44
.........曹操,字孟德!!!名字起得也好,字也牛!
哈哈,是啊 sanmenyanjun 发表于 2014-10-16 10:58
一死盖棺定,后人任述评。
好句啊,哈哈
路过看看 dddddddddddddddddddd 胡导呼呼 发表于 2014-10-16 14:05
路过看看
以后还要再来啊{:soso_e113:}
文章提出的4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一、年轻时,很多人不看好曹操,他毫不在乎,可当桥玄夸他有“命世之才”时,他的情绪明显异于平素,这是为何?
曹操不被人看好,虽然他不在乎,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内心没有想法。三国志说曹操“广有谋,喜怒不形于色”。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白脸,他脸色比刘备的还白。一但喜怒形于色,很容易就能看出来。都被别人猜透了,还成什么霸业?“曹操,世之奸雄也。”一代奸雄孟德城府极深,怎能会为区区小事表现出感情来?就拿张绣来说,降曹操以后反叛,典韦死了,曹操的侄儿也死了,曹操大败逃走。但是之后曹操毫不在意,不仅接受了张绣第二次投降,还自己对张绣道歉,张绣从此成了曹操得力手下。所以说当有人识得他的才华时,他自然与平时不同。想想看,曹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内心里,突然来了一位与他一样“醒着”的人,他能不高兴么。
二、青梅煮酒时,明知刘备是英雄,是未来的劲敌,为何不及时除之?
“非是不为,是不能也。”古人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除?咔嚓一刀。有那么简单?曹操是什么职位?丞相!位高权重,随便杀人,天下耻笑。更何况曹操当时羽翼未丰,霸业未成,还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投靠。刘备何人?天子谓之“皇叔”。刘备何等名声!不仅如此,“刘备,世人皆谓之贤“。随随便便就能杀的?又不是杀鸡!作为政治考量,此人杀不得!一杀,民心大丧。士人胆寒,谁还来投你?霸业如何成就!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一点也不心疼,他真的视部下生命如草芥?
他不心疼才怪!但是他已经作出承诺让关羽走,他不能无信义。”人无信不立“,关羽因为信义投他,又因为信义要回刘备身边,这是无法阻拦的。所以他才故意没给关羽通行文书,希望五关六将中有人能想法留下关羽,但是这些老兄都被干掉了。之后为什么又派人给关羽送文书?这就是奸雄的高明之处。彼时关公已出五关,按理来说文书无可无不可。奸雄却把文书送到,意欲何为?做顺水人情!也就是说我曹操惟恐有失派人送文书,不想你已出来了,斩了我的将我不怪你。收买人心的好计策,而且自己摆脱了故意不放关羽走的嫌疑,还为死了的手下正名。何名?尊重本职,因公牺牲。真不愧是奸雄啊!
四、赤壁之战期间,轻信蒋干,杀了水军都督;轻信庞统,锁了全部舰船,曹操的智商真的那么低?
杀水军都督,自然是曹操的失误。相信庞统,因为庞统说的没错。这里完全不能说曹操智商低。
蔡瑁、张允两人,谄媚之徒。曹操最讨厌卖主求荣的谄媚之人。只是当时用人之际,北方军队不习水战,需要这两人来训练水军罢了。曹操本来就提防这种小人,结果来了一份周瑜的文书。曹操秉性多疑,再加上本来就不信任谄媚之徒,自然是斩了二人。结果等斩了二人想也不想马上让于禁。毛玠二人执掌水军,说明他早就想好用谁来接替这二人了。人无完人,周瑜利用曹操不信任谄媚之徒的心理使用了反间计,这只能说曹操失误,不是智商低。
再来说庞统。凤雏乃名士也,曹操最喜名士。而且庞统献计连环船是为了解决北方军人不适应水上颠簸。至于被火烧之类,曹操早就想到了。当时谋士还告诉他要防火攻,曹操说冬天没有东南风,放火周瑜只能烧自己。但是他没想到天气会突变,毕竟那个时代可没有卫星云图。诸葛亮在气象学方面懂得比较多,正好利用这次风向改变故弄玄虚”借风“,好让赵云来接自己回荆州,以免遭周瑜毒手。
所以说这也不是曹操智商低,而是他没有料到天气突变。不过在那个时代,像孔明这样的大才不也就只有他一个么。曹操早就想到要防火,但是又一想冬季没有东南风,因此中计。这可不是智商低。
支持一下。。 看看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