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九斗话项羽----菜老作品
本帖最后由 mahailong008 于 2014-7-9 22:28 编辑看了这个题目,人们可能会说,菜九是不是老糊涂了,成语只有才高八斗,怎么被篡改为才高九斗了啊?菜九老是老了,但自认为还没有糊涂。成语确实是才高八斗,但楚霸王项羽毕竟为我们庞大的成语库贡献了取而代之、衣锦还乡、肝脑涂地、决一雌雄等众多成语,那么,为他单独创造一个新的成语,也不算太离谱。成语才高八斗,是用以比喻极高的才华。据《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这个以比划文字见长的谢灵运,在这里所说的才应该是文学功底,而不及其他。而即使是文学功底,谢氏可能也把自己看得过高了。谢氏叫得响的诗句恐怕当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最。菜九很菜,且不懂文艺理论,无法分辨出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下,对于许多古代名句实在看不出个好来,其中也包括谢氏的这个名句。总之,谢氏是个写诗的,项羽不以写诗见长,但也写过诗,应该算是同行。以菜九无知胆大的推测,今天知道项羽《垓下歌》的人,其数量也不知NN方倍地多于知道谢灵运任何诗歌的人。当然不能仅凭知道者多来评定作品的高下,但知道的人多,肯定不是一件失分的事。菜九小时候正在闹文革,没书可看。有一回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台湾的中学国语课本,其开卷第一篇就是项羽的《垓下歌》。推想起来,项羽的作品还是蛮受推崇的。往大里说,我们任何活着的人,可能都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能上到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不仅谢灵运的作品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可能就连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仅此一点,任何自视甚高的人,站出来对项羽的才能及水平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就大大地不合适嘛。
当然,菜九认为不合适又有什么屁用,世世代代的各色人等还不是发情似地在不住口地奚落项羽为天下第一大傻。而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印象,完全是因为鸿门宴。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了刘邦,以至于最后让刘邦逼到自刎乌江。有关鸿门宴的事,菜九说得多了,在这个地方不准备再说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及《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等篇什。持项羽是个大傻瓜之论的人通常会这样说,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于是,你就一定是个大傻瓜。其实类似的所谓逻辑推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对待鸿门宴,就事论事可矣,推及其他、推得远了就没什么意思了。比如,人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菜九出生了,所以注定了他以后要死。这话绝对不会错,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至少没什么高明可言嘛。所以,即使大家不懂鸿门宴,用这件事来推导出项羽水平低的结论也非常不合适嘛。项羽也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后事会如何,只能见招拆招,好不容易才将一个复杂场面应付过去;而后世的这些不懂鸿门宴的人,因为知道最后的结局才异口同声指责项羽犯傻,放眼望去,人人都是诸葛亮,而仔细一推算,不过都是事后诸葛亮。看来人类的某些天性还颇可爱,这些个天性就是非常容易自满。这不,也就当了个事后诸葛亮,感觉就这么爽;如果真让人们说对了什么,那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了。就像文革我们人人都参加了,可能当时还相当来劲,知道不对头,则是在遥远的以后的事情了。只因为身在其中,脱不了干系,所以基本上没人出头当这个事后诸葛亮。
项羽的水平究竟如何,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司马迁是怎么说得呢,四个字,“才气过人”。可能有人会对此直撇其嘴,轻飘飘地说啦,才气过人也好,才华横溢也好,我们平时都说惯了,没什么了不起。须知,吹捧与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我们今天搞年终总结,确实会非常轻易而慷慨地就说某某某高瞻远瞩啦、眼光独到啦、技艺超群啦,但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也都没把这些评价当一回事,也不应该当一回事,毕竟只是个应景的东西嘛。而司马迁下评语可不像我们今天如此随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贬之精髓的,任何评价都是能经得住事实与历史检验的。司马迁作史,阅人无数,在菜九的印象里,得此四字评价的,仅项羽一人。而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所记的数百人,在其所记上千年的历史中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独独项羽一人得此之评,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与才高八斗相比,才气过人这几个字确实显得过于朴实了。但在司马迁那里,才气过人的含金量,决不在才高八斗之下。当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家评传,其中一些人闻所未闻或丝毫不与思想沾边,这就很有拉郎配凑数的意思,而这二百个思想家里居然没有刘邦与项羽,当时菜九就觉得不爽。 像什么李清照、海瑞,乃至詹天佑,都列入思想家之列。对这样一个思想家评传系列,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菜九以为,也无须多说什么了,直接改称中国杰出人物评传即可。
提到项羽,还会有人说一些大而无当、莫名其妙的话,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说这些话的人仿佛对战略战术都很精通似的,其实与菜九一样,只不过认识战略战术这几个字罢了。菜九好歹还知道,战争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能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成为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其才能其智能水平之高,较之于不知战略战术为何物,只会拿其当经念的各色人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各位深不以项羽为然者,都应该像菜九这样,只管去对其顶礼膜拜可矣,如果要指责其水平低以显示自己水平高,最好闭上鸟嘴。
最可气的是,甚至很多讥讽项羽是个傻瓜的人,也承认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杰出统帅是什么人啊,只能是人精啊,非凡人也。而我等这些凡人生来就是要让这类人精领着走的。为什么我们要跟着杰出统帅走呢?因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应该具有缜密的心智,这样才能保证其常常料敌机先、棋高一着;还应该有超凡的领导能力、领导艺术,这样才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还应该有领袖魅力,这样才能确立个人威信,使干部群体能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实现其战略意图;还应该有钢铁意志,过人的胆略胆识,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巨大的困难而取得成功;当然还有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等等非我等凡人所能尽述的品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杰出统帅,一个战争天才,这样一个人,即使其他方面算不上顶级高手,但比起其他人来,肯定也高出许多。大家都是人,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没办法,这是其才气所决定的,不服不行。有些狗屁主义(莫名其妙的学说)会无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类差距,而这些差距并不因为你无视或漠视而消失。
何况即使韩信比项羽高明,也证明不了项羽是傻瓜啊。
可能人们又会说了,与项羽同时的韩信就比项羽高明的多。这也只能是你的想法,而不可能是项羽的或韩信的。如果韩信有把握拿下项羽,他应该怎么做呢?直接跑去跟刘邦说了:大王,你用不着与项王打得这么辛苦,我一出马就能搞定他。刘邦不是傻瓜,韩信也不是瞎子,这么简单的题目能看不出来。之所以没出现这一幕,不是古人脑筋不好使,确实是因为任谁上去都是白搭。项羽这块硬骨头,只能让刘邦拼着牙齿全崩光,也要硬着头皮啃下去。
对于这样的人,还有如此多的人说他是个大傻瓜,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说瞎话也不怕闪了舌头。因此,如果说项羽是个傻瓜的话,如果是笑话,一定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是误会,一定是天大的误会。所以,基本上可以将这类语言归于不是无知就是无耻之类,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而今天这类无知无耻的话居然大行其道,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
菜九以为,其实只需举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项羽是否才高九斗。这件事就是项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项羽与其叔项梁奉召平所传的陈胜号令率部过江击秦。估计过江后,项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标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务,回来销号,行军作战来回共三个月。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许昌西边,距项羽渡江之处恐怕真有千里之遥。不仅路途远,而且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陈胜部与秦军最后决战的地带,属于彻底沦陷的敌占区。陈胜失败后,反秦武装基本上处于守势,如果有过什么胜利,如吕臣与黥布合兵胜秦,也只是属于反围剿的胜利。项羽的胜利,则属于远征式的胜利,相当于日后刘邦战略远征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胜利的意义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为完成这个任务,项羽所率兵马多少不详。项羽临死前说率八千子弟过江,不知这八千是与项梁所率之总和呢,还是由他带领西征的数字。在没有明显证据说明项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们不妨姑且认为项羽所率人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计这支西征队不得少于两三千人,因为,人手过少,将不利于完成任务。而两三千人,在当时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队。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小部队,要在人生地不熟,前无接应,旁无友军配合的情况下作战,其困难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项羽要在从敌占区里一路杀将过去的同时,还要自筹措粮饷,安排宿营,这些事连想一下都觉得头大,更不用说去办了。而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四岁的年纪,居然一仧手抓生活,一仧手抓作战,而且两手都很硬,把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为,古代行军打仗不过小菜一碟,让自己去只会干得更好,从而对项羽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我们姑且不说这个看法是否无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们熟悉的事来类比,大家对这个非常不容易可能会更好体会了。试想,如果你们搞上个百把号人的旅游团队,也用不着徒步从苏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还一路上有各地的导游接应,口袋里也有足够的钞票保证可以吃好喝好。结果会怎么样,估计一定狼狈不堪。一个人的成长,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以带兵而言,总要先带一个班,然后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统帅。项羽起兵之前,还没有当过头头的经历,其西征时所拥有者,乃一群乌合之众,纵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作战能力应该非常有限。
而项羽就带着这群训练不足的士兵远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行军作战,部队不仅没有散伙,反而能凯旋而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如果才能不足以服众,部下又岂能把性命托付给你,死心塌地地跟随你流血牺牲。 而项羽才能足够,所以能领着一支可能是历史上最袖珍的远征军,向敌人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去,并凯旋而还。这样看来,司马迁对项羽“才气过人”的评价,岂虚言哉?
两千年后的菜九说项羽才高九斗,并非是突发奇想地在自说自话,在项羽生前人们、项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这样认定的。这些人里当然要包括项羽的主要政治军事对手刘邦与韩信。韩信与刘邦在准备与项羽翻脸前有过一次事关前景的战略对话。当时韩信问刘邦:大王以为自己在勇悍仁强诸方面,与项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强的实际内涵,可能没有人能说的好,但应该是对争夺天下的综合素质的综合评定。对韩信的发问,刘邦沉吟良久,最终无奈地说:皆不如也。刘邦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其自我感觉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悦诚服,他是绝对不会低下其高傲的头的。而发问者韩信的看法也与刘邦完全相同。这表明,刘邦的自评一点也没有虚假的成分,而是一个共认的事实。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刘邦与项羽的对垒,基本上都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那么,是不是刘邦的水平太差而导致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刘邦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政治军事十项全能,除了项羽,谁也玩不过他。只不过跟项羽一比,这个绝顶聪明就算不了什么了,十项全能也变成十项无能了。真是棋差一着,缚手缚脚。就因为差那么一点点,居然一盘也赢不下来。因此,项羽的聪明不仅有刘邦等人最权威认定,也有事实的最有力支撑。
那么,项羽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纵英才的资质,加上后天的努力。天生的资历质可能容易理解,但后天的努力,就得不到事实的支持。人们都知道,项羽在少年时代,也曾学书学剑学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废,没看到在什么地方努力过。但正因为其天纵英才,即使均浅尝辄止、不了了之,学成了个半吊子,其达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这个浅尝辄止,就是项羽的努力。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没这个浅尝辄止,也没就有日后的项羽啊。菜九在《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里说过,“项羽刚出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评论司马迁之学术高度时曾以王羲之的字与李杜的诗为比,以为非一枝一节所能较其长短。项羽的才华也应该这么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节所能限定。
大概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他还被后人封为憨厚的直肠汉。真不知道这些印象是从哪个书上看来的,反正司马迁从来没这么写。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又是四个字,剽悍猾贼,这才是项羽留给历史的印象。剽悍猾贼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可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奸的很、贼的很意思相近,反正肯定与憨厚的直肠汉一点也挨不上边。于是,人们可能会以为古人的眼神特别不好使,怎么会把一个憨厚的直肠汉视之为剽悍猾贼呢?或者人们又要说啦,之所以得出与剽悍猾贼相反的印象,完全项羽在是鸿门宴的表现提示的。看来鸿门宴是个筐,啥解释都可以往里装;而且不仅是个筐,更可能还是个宝葫芦,项羽从里面过一遭,就由剽悍猾贼变为憨厚的傻老冒了。但菜九以为,鸿门宴这个宝葫芦,是项羽专门用来忽悠后人的,后人经过鸿门宴这个宝葫芦,一个个都变得眼神不好使了。
当然,眼神不好使的并非只有我们后人,当时不识项羽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因为以项羽之高明,他岂能甘心给人留下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的印象,所以项羽就以其高明演技基本上颠覆了这个印象。如刘邦手下的大将高起、王陵就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看来项羽的演技相当了得,被项羽蒙住的人还真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差不多把全天下的人都给蒙住了,那么,今天新鲜出炉的“憨厚的直肠汉”之类的认识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无论多么高明的演技,也蒙不住极少数火眼金睛者,毕竟假的终归是假的嘛。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到底是国士,说话就是一针见血,而且把项羽表演的情状描绘的纤毫毕现。不仅是韩信认清了项羽的伪装,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郦生也说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但这三个人的精明都N倍地超过普通人,防骗防蒙的能力超强。其等而下之者,就只能被骗得滴溜溜的份了。这些被骗得滴溜溜的人里面,当然少不了我们今天那些自说自话以为项羽是“憨厚的直肠汉”的人啦。
而项羽让人上当的岂止是演技高超啊,其语言天分也非同小可。历史上并没有记下项羽几句话,但就是这寥寥几句话已让无数的后人上当不浅,误读历史几千年。灭秦之后,项羽产生了称霸天下的野心,在鸿门宴上搞定了刘邦之后,他并不能如愿分封,因为在他之上还有楚怀王,而且还有相当于法律效应的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也是其分封的一大障碍。但项羽只用一句话,就破了这个障碍,他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诸将皆曰:“善。”此时的项羽已成为天下最有实力者,可以不理会楚怀王心及其号令,别的诸侯对此或者不会说什么,但对楚国将士及后世看客还是要有个交待。而这个交代根本没用什么长篇大论,只这么寥寥数语,就让属下心悦诚服,让后世信以为真。但这些看似非常有说服力的话却是歪理,因为楚怀王负的是领导之责,有的是领导之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负的是领导之责一样,他们也一天没上战场啊,一个敌人也没打死啊。但我们评价他们时,还是要把那些功劳安在他们头上。而项羽就用轻飘飘地几句话,就把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我们后世的人,鹦鹉学舌般地将楚怀王心贬得一钱不值,不过是让项羽的歪理专了我们的政而不自知。于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场面出现了,我们广大自以为是的后人,就这样被一个公认的傻瓜愚弄了。那么,到底谁智谁愚,似乎不需要费太多口舌了。
当然,无论是演技也好,语言天分也好,这些愚弄我们后人是绰绰有余的超强资质,但还都不是项羽赖以立身的凭据。换言之,项羽不是靠这些取得其历史地位的。
那么项羽究竟是靠什么取得其历史地位的呢?答曰:靠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一听这个结论,无数的人可能就会发出胡说胡说,荒唐荒唐,诸如此类不服气的狺狺之声。但这个评价也不是服气不服气所能改变的,只要你否定不了项羽称霸五年这个事实,就必须服这个气。因为要在秦楚之际极其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对秦战而胜之,并收拾残局,称霸全国达五年之久,没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是不可能做到的。项羽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杀宋义、援赵取胜。针对宋义提出的“承秦赵敝”畏战托词,项羽敏锐地认识到强秦破弱赵的必然性,而且其后将无敝可承。宋义此言虽然是为其无能遮掩,但这个思路在当时还是蛮盛行的。而当时的局面是秦强楚弱,援赵根本看不到取胜的希望,在这个情况下,宋义选择了避战也应该是常人思维及多数人的选择。但项羽的见识远远高出常人,所以一下子就看到了时局的症结所在,且因有胜秦的把握,所以他果断地斩了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钜鹿之战的胜利固然彰显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但此等重大战役,其细微处亦非常人所能设想,什么时候试探性攻击,什么时候决战性攻击,如何安排兵力的逐次投放,其中牵涉到的智力因素非同小可。可以肯定,只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胆识、周密的布置,以及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取得以少胜众的战绩。所以钜鹿之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咏叹的重心。
其二、击降章邯。钜鹿战后,秦军与诸侯军相持于漳南,陈馀遗章邯书或为项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谋和时,项羽乘其懈,急击大胜。随后章邯约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及时接受其降。这里什么时候相持,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约降,安排的井井有条,非常老道。项羽尽坑降卒而不杀章邯亦体现出深远的战略考量。按说章邯击杀项羽之叔项梁,算是有血海深仇。如果项羽真是人们认定的一个莽汉,杀了章邯才是快意恩仇的正常之举。但项羽这个嗜杀成性的人,居然能放着章邯不杀,不得不佩服其年纪轻轻,就具有了大政治家的风范。而不杀章邯这一招,其作用在项羽进关后就显示出来了。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而坑降卒,也使得章邯成了旧秦广大人民的公敌,只能加深对项羽的依附,从而成为项羽的政治盟友。将一个不共戴天的死敌,转化成最大最铁的政治盟友,这是何等高明的手段啊。
其三、主持分封。分封为项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仧件,也是饱受今人诟病的事仧件。但菜九以为,正是这件事情,最能体现其高超的政治谋略水平。人们往往以为,项羽分封,共立十九国,比战国时的七雄并峙又倒退了许多,是开历史的倒车。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是以为,如果当时项羽想当皇帝搞大一统,就能办得到。如果办不到,这个指责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谁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做。当时的情况,好像项羽也没有资格当皇帝。他上面还有楚怀王,而天下是大家打下来的,虽然项羽出力大一些,但毕竟不能据此将他人的权利全部剥夺。如果不能剥夺,就只有分割天下。而项羽正是这样做的。只是在分割天下时,项羽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取得了最多最大的利益。后人指责项羽将天下分得比秦统一之前还要零碎,而没有看出这个碎,正体现了项羽欲掌握全局的良苦用心,实际上项羽已提前实践了后世贾谊所提倡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构想。项羽谋略通过分封,长久确立其霸主地位。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占当时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其次,为了削弱可能威胁其霸主地位的诸侯实力,他将旧秦一分为四(汉、雍、塞、翟),将旧齐一分为三(齐、胶东、济北),将近楚之赵一分为二(代、常山),将燕一分为二(燕、辽东)。不仅如此,他还将赵的军事实力化解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赵国这个原先仅次于楚的军事集团削弱于无形。由于三秦对项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对项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国的韩地尽入项羽掌握,项羽已建立了从彭城至三秦横贯中国东西的实力带。这个实力带的南面,九江、临江、衡山三国由楚国旧将执掌,最西南的汉亦为楚旧部。不难看出,项羽阵营的势力范围十分壮观,足以使任何欲有异动的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刘邦所受封的汉,与三秦相邻,其中的态势耐人寻味,形成相互牵制的结构。刘邦是三秦的死敌与天敌,双方不会形成盟友关系。而且,有刘邦在三秦边上,三秦绝对不敢造次;而有三秦的封堵,刘邦也出不了川,不能形成危害。刘邦的这一粒棋盘上的死子,被项羽用活了,这一仧手非常高明的棋路,可惜一直没人指出。项羽将旧有的韩、赵、燕、齐、魏之王封的稍差,而将这些王手下原本没有权利受封的人,分了好地,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王。像赵王赵歇的地盘被赵相张耳所拥有;燕王韩广的地盘被燕将臧荼所拥有,魏王豹被转派到旧魏的西部为王,其魏国东部即梁地也纳入项羽掌握。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原先的六国之后,其余人等均没有资格称王,而项羽让他们当了王,理应对项羽感恩戴德。这就是赵高“贱者贵之,贵者贱之”的统治术,项羽实践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其四、楚汉战争。项羽在正面战场与刘邦的交锋中屡战屡胜,这绝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对付刘邦这样的劲敌,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艺术诸方面均胜出一筹,是很难取胜的,更何况连胜。至少有三事表明项羽的出众之处:第一,刘邦攻占彭城,项羽率军从齐回救,而刘邦肯定会防着这一着子,肯定会在项羽南下的路上重兵布防,可能主持这个防线的就是韩信;这相当于二战前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项羽没有对严阵以待的防线发动任何攻击,而是大大地迂回绕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击奏功;此举比德军破马其诺防线早了两千多年。第二,楚汉相持成皋,彭越扰乱梁地,项羽回救,与留守成皋的曹咎约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将令,于六日上为刘邦所破。第三,项羽受困垓下,被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尽管如此,项羽还是能领着八百精锐趁夜突围,汉军直至平明才发觉。比照于刘邦每次逃跑只带一二随从,项羽的高明真是不可以道里计,难怪项羽百战百胜啊。这些无不说明项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
这些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加上剽悍猾贼的行为特质,掌控天下的时间长达五年,他靠的是什么思想,应该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种从传统中提炼提纯出来的统治术,无论其成其败,难道没有一点可以圈点评价的价值吗?至少比之于李清照、海瑞、詹天佑等人的思想,更有研究与评说的价值。
可能人们会说啦,既然才高九斗,政治军事谋略又如此高超,怎么会失败呢?是啊,这个问题不仅把今人搞得七荤八素,也把古人搞得晕头转向,大概是搞的人太多了,结果把本来不甚复杂的项羽问题搞的无比复杂。于是乎,复杂的项羽问题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如果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也就不是才高九斗了。这个为什么失败的问题同样如此。其实失败不失败,与才高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不是整天被其兄魏文帝像防贼似地盯着,搞得心情很不好,而且一天也没像项羽这样爽过。但项羽的失败确实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菜九以为,其失败与其才高九斗或者真有一定的联系。而这样一说,可能反对的人就多了去了,怎么才高九斗不助其成功,反而还成为失败的原因,天下有这个理吗?根据祸福相倚理论,绝高的才华正可以埋伏下绝大的祸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羽是成也才高,败也才高,其成其败都与才高关系绝大。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才高九斗,也不代表能搞定一切。既然不能搞定一切,就有可能被别人搞定。
早在刘项争斗的大幕还未落下时,对项羽现象及项羽成败的讨论,就开始进行了。最早是项羽在穷途末路行将自刎前曾打算与随从探讨这个问题,这个场面司马迁记得很精彩: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不是吗,项羽的一生确实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一生,这个经历充作才高九斗的注脚再合适没有了,但到头来却失败了,换了谁都咽不下这口气,更何况项羽呢?可能项羽在说这个话之前,已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所以这可能是其深思熟虑的答案。是啊,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将一切推到老天爷身上,也非常正常。项羽死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由刘邦君臣接手正式进行了。以上高起、王陵所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的话,就是在探讨过程中的发言。他们的话还不止这些,他们还继续总结道“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于臣下的这种认识,刘邦认为只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驳二人,谓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么呢?对此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其实,君臣所言都是在说人才问题,只是刘邦所说的人才层次较高、王所说为高而已。但推敲起来,刘邦自以为高的知其二,还是有问题的。因为自范增离开项羽之后,项羽仍然延续着他百战百胜的历史业绩。刘邦最惨痛的两次失败恰恰是在范增离开项羽后发生的。而那个时候,刘邦评出的汉三杰加上陈平,都在正常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呢,但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一败涂地。这一事实足以反衬出项羽的才高九斗——以一人之力、一人之智敌天下,并且长期不落下风,这是何等强悍的功力、何等高明的智慧啊,取得这样的业绩,自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啊!再深究起来,项羽不用的岂止范增,张良、韩信也都没用嘛。范增的作用到底如何,因历史记载不全,我们看不出来;但张良、韩信则毫无疑问是才华极高者,还不是一样被项羽晾在一边了?
看来,无论是项羽所说的天亡我,还是刘邦君臣所说的人才问题,都解释不了项羽何以失败的问题。但如果将两者综合起来,可能就离事实真相不远了。并且,一旦深究还会发现,即使是刘邦君臣所说的人才问题,还是可以归结于天的问题上。只是这里的天,非项羽所能认识到的天而已。人才问题牵涉到的天,应该是天性。项羽为什么不用人才呢,其根源恐怕还是在于其恃才傲物的天性。像汉高祖所说的汉三杰中的张良、韩信两人,就与项羽有不浅的渊源。如果项羽只是一般的才华,那么,在张良、韩信这样的绝顶高人面前,还不应该表现得如鱼得水、趋之若骛、言听计从。但项羽则不然,其才华绝高,在他看来,张、韩二人的才华没什么了不起。从韩信、陈平、郦生、高起、王陵的表述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绝高的才华,至少给他带来了两个负面的效应:一个是傲,一个是独。而且因为傲才独,独又强化了傲。傲的具体体现是看不起人。像韩信、陈平,原本就是项羽的部下,以他们的才华,岂肯甘心于平寂,一定经常向项羽提建议;张良在分封后也跟随了项羽五个月,估计也会有不少建言的;但项羽目中无人,哪里会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菜九以为,项羽恐怕根本没把这些人当一回事,否则的话,如果不用他们,完全可以把他们干掉,以免资敌。但项羽因为非常看不起人,所以也不怕他们跑到敌人那里去。韩信是国士,陈平、张良是国师,就连这样的人项羽都不放在眼里,其他的人能受到什么待遇就可想而知了。独的具体体现是好处不肯予人。于是在不重视人才问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刻薄人才的问题。
在项羽看来,你立功是理所当然,而你如果犯错误,就罪无可赦了。所以,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为什么不赏人功不给人利?还不是以为自己是大爷,别人无论如何卖力也是应该的。于是乎,立功不赏,有过猛克,什么人能受得了这个?因此,项羽的属下,即使不像韩、陈、张等人那样跑掉,干活的积极性不高则可以肯定。只因为项羽的才华绝高,即使手下人干活的积极性不高,也并没有影响项羽连连取胜。但久而久之,这个负面因素还是要起作用的。
可以归结于天的并非仅仅是项羽的人才失误,其性格秉赋方面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最要命的是,他的这些性格偏偏与时代不相容。时代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赞》中所说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时代特征是文之敝,拯救之道,莫若以忠。而忠这个素质,只有刘邦有,这个刘邦被我们今天的人恨死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刘邦所作所为,几乎处处与项羽相反:得地与人分,战胜予人记功,属下有什么过错,也不严加追究;他人有一个长处,就会得到发挥。再则,项羽则是继秦而起的施暴政者,其在历史舞台的第一次登场,及退出历史舞台的谢幕,都表现得凶狠异常,这个历史时间段记载的几次屠城坑降卒,都有他的份。尽管其日后刻意掩饰了这些残暴,表现得仁而爱人,但无论其如何掩饰,其残暴的天性终究要大爆发,从而祸害社会,其所作所为,与时代不相容,为时代所抛弃,不亦宜乎。
菜九以为,还有一些可以将项羽之败归结于老天爷的事,是项羽控制不了的,与其才高与否、天性如何没太大关系。比如坑秦降卒的事,就是一件没有办法的选择。收降了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试想,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坑秦降卒这件事,既是项羽事业的顶点,同时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项羽做了坑降卒这件事,换了其他人,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令人最感无奈的天意了。大概是天要亡秦,要假手项羽除去秦暴力统治的基础。实际上,项羽在完成了这件事后,也基本上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如果说有天意,或许这个天意就是要项羽止步于此,如果还不肯停下来,就是违反天意了。所以说,如果项羽只是满足于诸侯上将军的位子,不再事进取,或者这件事对他的未来还不会有什么影响,还不至于败得那么快。但心气与才华绝高的项羽,哪里是一个肯居人下之人噢。何况此时的项羽因为成了实力派,就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楚怀王放在眼里了。而他要超过楚怀王的途径,就必须通过分封来完成。
灭秦之后的首务,应该是分封天下。可能今天多数不识大体的历史研究者,以为应该沿用秦始皇的统一模式。可惜这些事情不是他们说了算,甚至不是任何人可以说了算的。按这些人的想法,最好项羽一下子成立一个一切权力归全体人民的共和国,但这种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理由就不用说了。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那么最接近统一国家的形式就是在盟主领导下的松散联盟。此前的夏、商、周就是这样的国家。而项羽如果能安于楚怀王之下,当个相当于春秋时的霸主,是较为稳妥的选择。毕竟楚怀王是继承了陈胜法统的合法领袖,相当于各路反秦势力的盟主,由楚怀王来主持分封这件事,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再说了,分封本身并不是一件美差。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不太计较生死得失,但到了论功行赏、分封天下时,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强化,分多分少,该不该分,都成了问题。如果项羽能奉行老子提倡的知止不辱行为指南,不去把这个绝大的麻烦事揽在自己身上,对项羽本人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心高气傲的项羽看来,分封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似乎是一个总揽天下之权的机会,于是便强出头,变着法子把分封这件事的主导权揽到自己手里,而将楚怀王撇在一边,自说自话地开始宰割天下了,并毫不掩饰地向自己有利的方向操办起来。这样一来,他就把事情做绝了,绝则错,一错就不可收拾。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绝高的才华奠定了其看不起人的行为基础。于是乎,别人的功劳在他眼里一钱不值。自己的功劳又被绝对放大。这样一来,又使得他自信心爆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不知忍让,不行韬晦,处处冒头,从此踏上了一条麻烦无穷的不归路,直接走向失败。比如项羽在分封时,利用各种题材,使分封向自己倾斜,最终将自己的这一块分得特别大;又耍花招剥夺了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看起来项羽从这件事中得了很大的便宜,其实这两个方面对项羽都是不利的。因为坑杀了二十万秦卒,注定了其本人不能在关中立足。他又不愿意让刘邦如约得到关中之地,于是将关中这个人人垂涎之地封给了秦政权的三降将。这三个秦将此前也不知屠戮了多少反秦将士,此时不仅没有受到惩治,反而得到了天下最好 的地盘,这又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而这分封本身就是一件产生矛盾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何况你给自己分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反才怪呢,人们不捣乱才怪呢?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项羽固然才高九斗,文武双全,双拳能敌四手,但他要敌的又岂止四手,八手、十六手、三十二手、六十四手都有,自然要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最终智穷力竭,兵败身死的下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实,无论是才高九斗,还是项羽的最终失败,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赞》里都有所涉及,那可是一篇史学名文,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菜九在《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一文中曾意译了司马迁的这个结论:“为什么败了,无非是不让刘邦王关中,自己也不称王关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损人不利己,贪天功为己有,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磁器活,能过头了,所以失败。就事论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着扯什么历史潮流之类的劳什子。”并且为项羽如何避免失败支过招,道是:“菜九以为,项羽既然不能杀刘邦,就应该对他好一点,不该剥夺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搞出个对立面来;也不应该出头主持分封,他上面还有楚怀王嘛。项羽击秦有大功,分封时自己的那一块绝对不会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这一块搞得特别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分银子还会有人骂娘,何况你自己给自己多分了。于是,嫌分少了的,没分到的,一齐冲着你来,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头分,最后保住自己的那一块还是没问题的。以项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又有谁敢动他的脑筋。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项羽的问题出在争字上,想当皇帝,因时局不允许,便退而求其次当霸王,搞渐进式的大一统。最后驾驭不了局面,兵败身死。”
这段话及以上拉杂,是否可以作为太史公定论的注脚,相信高明的读者自然会作出判断。
写到这里,应该说与才高九斗关系不大了。但如果不写项羽为什么失败,似乎又有说半截话之嫌。 路过看看 太长,没看完,支持下 中华MOD网 欢迎大家 讨论禁止 文盲 交流 顶起。{:soso_e100:} [发帖际遇]: 赤壁大战后lygjie倒卖铜铁,赚 2 枚 金币. :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 看看看看 看看 就是过路的…… 很好。。。。。。。。。。 天下才共一石 弓虽丁页木娄主 回复看看。
号长 好长~~ 路过看看 路过看看。 1609339761 发表于 2014-7-9 15:06
路过看看
多谢支持
进来看一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