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智商在关羽之上?
世人读三国,到土山约三事一节,大都会为关羽的忠义击节赞赏。不过,我们细读原文,却可以看出,无论是情商还是智商,相比张辽,关羽都相差太多。先看土山约三事的起因。徐州一战,刘备落荒而逃,张飞也躲避他方,唯独关羽保护两位嫂嫂据守下邳。虽说下邳城中兵马粮草不多,败亡乃是迟早的事情,可看关羽失去下邳,却丢得很没有道理,完全不符合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神的身份。
关羽失去下邳,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程昱建议,曹操指派,让几十个徐州城的降兵重新前往下邳。书中写到“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两军交战之际,这数十个士兵几天没有归队,现在忽然回归,关羽竟然没有任何怀疑,可见关羽之智。而关羽之所以如此弱智,又源自他一贯以来的自大。既然是自己带过的旧兵,自然可以放心。其实,《三国演义》对刘关张仁义的塑造中,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既然刘备得徐州,是徐州民心所向,为何会轻易被吕布夺取?而吕布夺取徐州的根本原因,竟然是刘备手下背叛。刘备或许得到了一部分百姓的欢心,可是,却很不得军心。于是,才有此次曹操亲征,刘备大军望风而逃的现象。事实是正史之中的刘备,根本就不是一个仁德之君,而是世人公认的“枭雄”,为救目的不择手段,抛妻弃子更是家常便饭。
几天之后,关羽出城作战,这数十个降兵就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入城,献了徐州。
其次,是夏侯惇引诱。关羽本来知道自己不能出城作战,一旦出城,失去了城池屏障,就完全不是曹军对手。但是,当夏侯惇在城下大骂关羽,关羽还是忍不住怒火,出城交战。若关羽大展神威一刀斩了夏侯惇也就罢了,事实是关羽很难战胜夏侯惇。两人先是大战十多回合,之后夏侯惇拨马回走,关羽追赶,夏侯惇且战且走,明显在诱敌。关羽追出二十里,看看太远了,想要回去,结果许褚、徐晃出战。书中写“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是关羽的武艺高过许褚和徐晃合力?非也。许褚和夏侯惇不过是领命拖住关羽。曹操有心招揽关羽,不然的话,一个许褚就够关羽瞧的。之后,关羽半路上又遇上夏侯惇,两人一路厮杀,直到晚上。可见夏侯惇武艺不在关羽之下。
关羽看看无法回到下邳城,只能屯兵土山,就在此时,曹军拿下了下邳城。从这两点看,就可以说关羽智谋短浅,勇武不足。
之后,关羽和张辽的一番对话,更是咄咄逼人,全是愤青嘴脸。反倒是张辽,倒显得辩才无双,眼光长远了。
关羽站在土山之上,看到一人一马来到山上,看看是张辽。关羽心中警戒,开口便是:““文远欲来相敌耶?”关羽以己度人,一口的火药味。虽说两人各为其主,不过总算有那么一段交情。张辽回答:“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张辽此次前来,明显是受命而来。不过,我想,并非是曹操命令张辽前来,而应该是张辽主动请命前来。若是从辩才、智谋上说,曹营中不少人胜过张辽,可张辽极重感情,既然关羽昔日对自己有恩(曾经在曹操面前为张辽说好话),现在关羽有难,又怎么能够袖手旁观?为了表示诚心,张辽特意弃刀下马,然后和关羽坐在山顶聊天。张辽孤身入敌营,气概远过常人。
没聊几句,关羽又说:“文远莫非说关某乎?”可见关羽虽然招待张辽坐下,但心中还满是敌意。在关羽看来,宁愿和张辽作战,也不愿意听张辽劝降。关羽骨子里的骄傲,根本就不能接受劝降、投降这类字眼。张辽急忙辩白:“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若从一般情况下,昔日张辽的情形和今天关羽的情形确实很是相似。张辽是吕布的部属,吕布已经被击溃,张辽被抓。看到吕布哀求刘备援手,张辽大骂吕布孬种,既然战败,那就坦然赴死。曹操一听很是惊讶,再听到关羽的介绍,马上就善待张辽,张辽也顺势投降了曹操。现在刘备也被曹操击溃,关羽已经被包围,除了投降就只有一死。张辽知道,按照关羽的性格,是宁愿选择一死,也不愿意选择投降。以前关羽一句话救了张辽,现在张辽也要拉关羽一把,通过张辽牵线搭桥,让关羽有个台阶下。
这时候关羽竟然说:“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听到张辽说,不是来相敌,不是来劝说,就认为张辽是来相助,关羽此问,实在天真。张辽值得明言:“亦非也。”搞得关羽火大,你既不是来帮助我,又来这里干嘛?之后,张辽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这句话,把关羽从死亡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张辽告诉关羽,此时绝对不能死,一旦轻生,看起来关羽是成就了兄弟情义,其实却犯下了三项罪过:其一,此时关羽若死,有负桃园结义盟约;其二,关羽一死,刘备两个妻子无人照顾;其三,关羽熟读经史,有志报国,一旦身死,就无法完成匡扶汉室大志。
张辽很会说话,会说话的人都知道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并且结合局势,放眼未来,才能够说出其中利害。可以说,张辽一番话,给了关羽一条之前从来没有考虑,也完全不会走的第二条路。但是如何走这条全新的路呢?关羽还想不明白,于是试问张辽:“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
于是,张辽给关羽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建议。此时曹操大军包围,不投降则必死,不如暂且投降。只要投降,就可以保住性命,也自然可以保住两位嫂嫂的性命。等到打听到刘备消息,再前去寻找,又可以完成桃园结义的盟约。自然可以回避之前所说的三罪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提了三个投降的条件;其一,降汉不降曹;其二,保全两位嫂嫂;其三,一旦听到刘备消息,就会离去。仔细看这三个约定,除了第一点,完全就是照搬张辽的观点。而对于所谓降汉不降曹,根本就是罗贯中刻意抬高关羽的一个粗浅伎俩。书中曹操听了也笑道“吾为汉相,汉即吾也"。关羽纠结这个问题,纯属脱了裤子放屁。确实,降汉本来就是降曹,大家都知道汉献帝不过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并且关羽本人就曾经参加许田打围,见识过三军将士对曹操的忠诚。除了极个别的官员还有所谓忠义之心,汉献帝几乎就是一个孤家寡人。并且,关羽是忠于汉室,想要匡扶汉室吗?完全是个谎言,《三国演义》从头到尾,关羽忠诚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若说真的想要匡扶汉室,到曹营之后,留在朝中,伺机杀掉曹操,帮助汉献帝重新掌握朝政不是更好?可关羽纯粹是嘴上功夫,一点事情也没有为汉献帝做。在他口中的汉室,那就是刘备。
后来,
**** Hidden Message *****
看看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