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乐 发表于 2014-4-13 21:32:34

《论语》解读之5-19《仁德至善修之不易》

【原文】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宰相。(2)子文:楚国名相,芈(mǐ)姓,名斗谷於菟(wū),字子文,斗邑人(今湖北郧西)。据说因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母亲认为不吉祥,便把他抛弃在云梦草泽中。传说他吃虎乳长大,后由郧(yún)国国君收养。楚国人称“乳”为“谷”,称“虎”为“於菟”,所以给他起名叫斗谷於菟。(3)已:止,罢了,这里指被免职。(4)崔子:齐国大夫,姓崔名杼(zhù),又称崔武子。崔杼在齐国执政二三十年,骄横异常,在朝中大肆杀戮,造成齐国政局动荡。公元前548年,庄公与崔妻棠姜(东郭氏,崔杼家臣东郭偃之妹,因先嫁给齐国大夫棠公为妻,所以叫棠姜,与棠公生子名叫棠无咎,棠公死后嫁给崔杼)私通,他便联合棠无咎杀了庄公,立庄公弟弟杵臼为国君,这便是齐景公,他自己则担任右相。庄公被杀,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5)弑:shì,古时指臣杀君、子杀父母。(6)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7)乘:shèng,古代称四为乘。

      【翻译】

      子张请教说:“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都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免职,也没有表现出怨恨的样子。离职时,一定把任内的政事全部交代给新任的令尹。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尽忠职守。”子张问:“能说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有仁德呢?”“崔杼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拥有四十匹马,却毅然舍弃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他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啊。’旋即离开。又到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啊。’再次离开。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清白耿直。”子张问:“能说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有仁德呢?”

      【解读】

      通过所提问题可以看出,子张对于老师提出的仁德标准还不能完全理解。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是当时有名的贤臣,一个以尽忠职守名世,一个以清白耿直著称,子张看来,似乎这样的德行应该已经达到了仁德境界吧。但孔子虽然口说“不知道”,但后面的反问显然是给出了否定答案。综合他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了解,他所倡导的“仁”,不是某个方面的德行达到了什么标准,而是很多方面的德行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这是一个集各种道德规范于一体的理想目标,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标准和境界,包含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诸多内容。做到了某一方面,只能说具备了这一方面的德行,但离仁的要求还有距离。

      孔子提出的仁德境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人格,即便是穷尽毕生之力去追求,也未必可以实现。但它就像天上的北斗,也许永远不能接近,但却能给世人指明前行的方向,这就是孔子提出仁德目标的价值所在。明白了什么是仁德,择善固执,持久修持,德行修养就能日渐提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解读之5-19《仁德至善修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