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加菲猫的胡子 的《浅谈霸王的性格》
原帖在百度项羽贴吧中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帖 讨论下 楼下正文 以前写过一篇《浅谈刘邦的处世为人》吧友曾要本猫写篇霸王的,前段时间用爪儿机,现在可以用电脑了,来写写霸王的性格吧。(之所以不用“处世为人”这个题目,是因为有关霸王的资料不如刘邦丰富,体现不出太多东西,本猫尽力而为,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一、立大志,能创大业者首先要立大志,霸王和刘邦一样,从他见到祖龙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大志,但和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同的是,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也。”具有明确的反抗意味,有更强的指向性,刘邦的话,比较模糊, “大丈夫”既可以指祖龙,也可以指自己,还可以指所有的大丈夫。而霸王的话,则是明确了对象“彼”也就是明确要取代祖龙,获得和他一样的地位和权势,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霸王和祖龙有国仇家恨,比刘邦更多了一份报仇的愿望。⑴
二、 智,大众对霸王的固有印象大多停留在勇猛上,但作为一个王者,除了大志外,最重要的素质必定是智谋,霸王军事上的智谋,已经有不少文章论及,本文就不谈了,政治智谋则经常被忽视,霸王政治上的智谋,比较集中的体现在他被夺权后的应对、杀宋义、降章邯、鸿门宴、分封上,下面就来谈谈。(鸿门宴长期以来被大家所误解,其实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是霸王,下面会分析。)
1、 项梁死后,怀王夺权,将霸王封为长安侯、鲁公 削去其军权,闲置起来,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掌握军权。这对霸王的打击是很大的,站在霸王的角度,怀王此举可算“忘恩负义”霸王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此时霸王有三个选择:弑君自立、不从命单干、服从命令,隐忍待机。
弑君自立,楚国将陷入分裂,当时楚国的军事力量有四支:刘邦、霸王、英布、吕臣,这四人中,霸王因为没有自己的私军(项家原有私军属于项梁,项梁死后,霸王是家族晚辈,不具备继承私军的条件。)所以地位低于其他三人,资望、战功也无法与项梁相比,一旦霸王弑君自立,无法慑服其他三人,楚国有陷入分裂的可能,而楚国是反秦联盟的盟主,一旦陷入分裂,对反秦大业将是沉重打击,怀王虽无战功,但他是楚国旧王室,又有项梁的拥立,有足够的威望,只有他才能凝聚楚国,稳定局面,因此弑君自立不可行。
不从命单干,怀王对霸王心存忌惮,若霸王选择自己拉队伍单干,怀王一道旨意下去,霸王就变成“叛将”将失去原有的资望,诸侯也未必愿意收留,那么只能当“游击队”或者占山为王,最多拉上刘邦一起,在秦军兵锋正盛时,这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因此也不可行。
那么,就只剩下服从命令、隐忍待机这个选择了,因此霸王忍了下来,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在经历了丧叔之痛、夺权之恨后,还能如此冷静隐忍,实非常人所及。⑵
2、杀宋义,秦军围困赵国君臣于钜鹿,打算“围点打援”一举消灭诸侯军,赵国向楚国求救,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霸王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5万人救赵。
结果宋义在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进,日饮酒高会,不恤士卒,并送其子往齐国为相,霸王劝谏失败,又看到士卒军粮匮乏,在此情况下,斩杀宋义,夺权后开始了钜鹿之战。
在这个行动中,霸王表现得非常冷静,在自己提议与刘邦入关被拒、宋义担任上将军时没有任何动作,当劝谏失败,军中将士对宋义普遍不满时才动手,并且在得手后向怀王要来了正式任命,取得了指挥权,这进一步表明霸王的成熟和心机深沉,从此,霸王开始摆脱怀王的控制,踏出称霸天下的第一步!⑶
3、 钜鹿之战后,秦朝灭亡已成定局,此时霸王开始考虑在灭秦之后自己如何上位成为天下霸主的问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降伏章邯,楚军仅有5万人,经过钜鹿之战消耗不少,如果消灭章邯,楚军必然还要损失一些,且当时霸王仅有军事胜利带来的军威,还没有转化成政治威望,因此霸王采取“以打促和”的办法,一面两次击败章邯,一面与章邯和谈,最终,章邯投降,在军中被立为雍王,这个举措非常重要,这是告诉诸侯将:“跟我混,有王当,跟怀王混,没王当。”之前霸王的威望来自军事胜利,而现在,他做出与诸侯将“共利”的举动,成功地把军事胜利成果转化为政治威望,从而奠定了他分封诸侯,称霸天下的政治基础。而诸侯将们也明白了霸王的用意,在这之后到鸿门宴之前,霸王的称呼就变成“项王”了。⑷
4、 鸿门宴,霸王率诸侯军抵达关中,刘邦不知受何人建议,据关不纳,曹无伤去告密说刘邦欲以子婴为相,自王关中。霸王大怒,准备第二天消灭刘邦,项伯夜见留侯告密,刘邦忽悠项伯,让项伯劝说霸王,于是有了鸿门宴。
霸王没在刘邦拒关时立即杀刘邦,是他的失误,因为当时刘邦的行为可以视为“背叛”反秦联盟,此时杀了刘邦,名正言顺,但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就正确么?私以为不然,当时的情况是:霸王率领三秦、二楚、赵、魏、齐、燕,加霸王自己共十家诸侯,40万军队,楚军霸王所部5万人,经过连场大战消耗不少,以后就算沿途补充,但因为是联军,霸王自己所补也不会过多,最多也就恢复原来水平,剩下九家平均不到4万人,而刘邦当时拥兵10万,是第一实力军阀,灭秦第二功臣,且素有长者之名,这样一个有功、有名、有实力的“新世纪三有好老年”怎么能在宴席上说杀就杀呢?刘邦见霸王时,已经说明自己也没想到会比霸王先入关,派兵据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这里不论刘邦说的是真是假。)并非阻止霸王,而且点出霸王的身份是“将军”提醒霸王他还不是真正的王,想称王就得到大家的支持,那么刘邦作为第一实力军阀表态支持了,霸王自然也就不能杀了他,但这时霸王还有犹豫,项庄、项伯两人的举动,霸王作为千古第一猛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他可能还在权衡,到底是杀还是不杀?这时,樊哙进来将刘邦的话又强调一遍,同时称呼霸王为“大王”再次点出霸王称王需要诸侯将们的支持,并一语说中霸王的隐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话,让霸王最终下决心不杀刘邦,使其成为分封计划的一颗重要棋子。⑸
分封诸侯,霸王的分封有两个原则,一是扶植新兴武将集团中亲西楚势力,分化打击六国旧贵族、新兴武将集团中的潜在对手,二是实行“外分封而内郡县” 同时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位在诸侯王上,比起春秋五霸等传统霸主权力大大加强。⑹
秦分为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由于三秦王是降将,且手中实力有限,他们必须依赖西楚才能在诸侯间生存,赵分为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昂,并失封赵国重臣陈馀,故意制造原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秦、赵两国是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最强的两个大国,而赵国又在灭秦战争中大为扩张,除北方的燕和魏的安邑外,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全部为其所得,且势力深入中原,这样分封使得它们的实力大为削弱,已不能对霸王构成威胁。
齐分为三: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失封田荣,为田氏的内讧埋下伏笔。(后来田氏果然内讧,霸王出兵一开始也很顺利,直到他开始大规模屠杀掳掠后才激起反抗。)
齐国是东方大国,曾与秦并称“东西帝” 也是秦灭六国战争中受损最小的一国,按正常情况,被如此一分,齐国很难对霸王产生威胁,无奈田荣实在很强悍。
魏王豹封为西魏王,其辖地只有安邑,韩王成有颍川一郡,靠近西楚,霸王后来杀韩王成另立郑昌,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韩国。
燕分为二: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燕国地方偏僻,与赵国有旧怨,霸王用与自己关系较近的臧荼为燕王,一旦西楚与赵地四国发生冲突,臧荼可以起到牵制、甚至夹击的作用。
楚分为四:西楚为霸王自领,(霸王的西楚其实位于楚国东南部,之所以叫西楚是因为彭城属于西楚。)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此三人皆为楚将,霸王意在用他们守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并防御岭南的南越势力。
汉王刘邦,王巴蜀,后求封汉中(在刘邦求封汉中时,汉中实际已为郦商攻占。),如其东进则迎头遇到三秦王的阻击,且巴蜀与西楚一西南一东南,距离遥远,这将为霸王应对刘邦东进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三秦王若出关中图谋天下,刘邦也必然会在身后给他们沉重一击。⑺
霸王的这些安排,保证了西楚的绝对优势和对其它诸侯国的军事威慑,从而形成“诸侯皆弱,西楚独强”的战略格局。其“郡国并行”的分封制度,为汉朝承袭下来,沿用四百余年,(虽然有修改和调整,但总体上是沿用了霸王的制度设计的。)这是霸王留给刘邦,留给汉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汉不但承袭秦制,也承袭西楚制,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⑻
通过这几件事,体现出霸王深沉的心机、过人的隐忍力、缜密的战略头脑,其智不可谓不深。
4、 鸿门宴,霸王率诸侯军抵达关中,刘邦不知受何人建议,据关不纳,曹无伤去告密说刘邦欲以子婴为相,自王关中。霸王大怒,准备第二天消灭刘邦,项伯夜见留侯告密,刘邦忽悠项伯,让项伯劝说霸王,于是有了鸿门宴。
霸王没在刘邦拒关时立即杀刘邦,是他的失误,因为当时刘邦的行为可以视为“背叛”反秦联盟,此时杀了刘邦,名正言顺,但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就正确么?私以为不然,当时的情况是:霸王率领三秦、二楚、赵、魏、齐、燕,加霸王自己共十家诸侯,40万军队,楚军霸王所部5万人,经过连场大战消耗不少,以后就算沿途补充,但因为是联军,霸王自己所补也不会过多,最多也就恢复原来水平,剩下九家平均不到4万人,而刘邦当时拥兵10万,是第一实力军阀,灭秦第二功臣,且素有长者之名,这样一个有功、有名、有实力的“新世纪三有好老年”怎么能在宴席上说杀就杀呢?刘邦见霸王时,已经说明自己也没想到会比霸王先入关,派兵据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这里不论刘邦说的是真是假。)并非阻止霸王,而且点出霸王的身份是“将军”提醒霸王他还不是真正的王,想称王就得到大家的支持,那么刘邦作为第一实力军阀表态支持了,霸王自然也就不能杀了他,但这时霸王还有犹豫,项庄、项伯两人的举动,霸王作为千古第一猛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他可能还在权衡,到底是杀还是不杀?这时,樊哙进来将刘邦的话又强调一遍,同时称呼霸王为“大王”再次点出霸王称王需要诸侯将们的支持,并一语说中霸王的隐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话,让霸王最终下决心不杀刘邦,使其成为分封计划的一颗重要棋子。⑸
分封诸侯,霸王的分封有两个原则,一是扶植新兴武将集团中亲西楚势力,分化打击六国旧贵族、新兴武将集团中的潜在对手,二是实行“外分封而内郡县” 同时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位在诸侯王上,比起春秋五霸等传统霸主权力大大加强。⑹
秦分为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由于三秦王是降将,且手中实力有限,他们必须依赖西楚才能在诸侯间生存,赵分为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昂,并失封赵国重臣陈馀,故意制造原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秦、赵两国是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最强的两个大国,而赵国又在灭秦战争中大为扩张,除北方的燕和魏的安邑外,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全部为其所得,且势力深入中原,这样分封使得它们的实力大为削弱,已不能对霸王构成威胁。
齐分为三: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失封田荣,为田氏的内讧埋下伏笔。(后来田氏果然内讧,霸王出兵一开始也很顺利,直到他开始大规模屠杀掳掠后才激起反抗。)
齐国是东方大国,曾与秦并称“东西帝” 也是秦灭六国战争中受损最小的一国,按正常情况,被如此一分,齐国很难对霸王产生威胁,无奈田荣实在很强悍。
魏王豹封为西魏王,其辖地只有安邑,韩王成有颍川一郡,靠近西楚,霸王后来杀韩王成另立郑昌,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韩国。
燕分为二: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燕国地方偏僻,与赵国有旧怨,霸王用与自己关系较近的臧荼为燕王,一旦西楚与赵地四国发生冲突,臧荼可以起到牵制、甚至夹击的作用。
楚分为四:西楚为霸王自领,(霸王的西楚其实位于楚国东南部,之所以叫西楚是因为彭城属于西楚。)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此三人皆为楚将,霸王意在用他们守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并防御岭南的南越势力。
汉王刘邦,王巴蜀,后求封汉中(在刘邦求封汉中时,汉中实际已为郦商攻占。),如其东进则迎头遇到三秦王的阻击,且巴蜀与西楚一西南一东南,距离遥远,这将为霸王应对刘邦东进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三秦王若出关中图谋天下,刘邦也必然会在身后给他们沉重一击。⑺
霸王的这些安排,保证了西楚的绝对优势和对其它诸侯国的军事威慑,从而形成“诸侯皆弱,西楚独强”的战略格局。其“郡国并行”的分封制度,为汉朝承袭下来,沿用四百余年,(虽然有修改和调整,但总体上是沿用了霸王的制度设计的。)这是霸王留给刘邦,留给汉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汉不但承袭秦制,也承袭西楚制,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⑻
通过这几件事,体现出霸王深沉的心机、过人的隐忍力、缜密的战略头脑,其智不可谓不深。 路过支持下楼主! 看一看 谢谢分享。。。。。。。。。。。。。 紫天切进宫教刘禅蹴鞠,得赏 1 枚 金币. 的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快看看 路过看看啊啊 中华MOD网感谢有你! kankan看看!~~~~~~~~~~~~~~~~ 来学习下 支持啊支持~~! 4、 鸿门宴,霸王率诸侯军抵达关中,刘邦不知受何人建议,据关不纳,曹无伤去告密说刘邦欲以子婴为相,自王关中。霸王大怒,准备第二天消灭刘邦,项伯夜见留侯告密,刘邦忽悠项伯,让项伯劝说霸王,于是有了鸿门宴。
霸王没在刘邦拒关时立即杀刘邦,是他的失误,因为当时刘邦的行为可以视为“背叛”反秦联盟,此时杀了刘邦,名正言顺,但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就正确么?私以为不然,当时的情况是:霸王率领三秦、二楚、赵、魏、齐、燕,加霸王自己共十家诸侯,40万军队,楚军霸王所部5万人,经过连场大战消耗不少,以后就算沿途补充,但因为是联军,霸王自己所补也不会过多,最多也就恢复原来水平,剩下九家平均不到4万人,而刘邦当时拥兵10万,是第一实力军阀,灭秦第二功臣,且素有长者之名,这样一个有功、有名、有实力的“新世纪三有好老年”怎么能在宴席上说杀就杀呢?刘邦见霸王时,已经说明自己也没想到会比霸王先入关,派兵据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这里不论刘邦说的是真是假。)并非阻止霸王,而且点出霸王的身份是“将军”提醒霸王他还不是真正的王,想称王就得到大家的支持,那么刘邦作为第一实力军阀表态支持了,霸王自然也就不能杀了他,但这时霸王还有犹豫,项庄、项伯两人的举动,霸王作为千古第一猛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他可能还在权衡,到底是杀还是不杀?这时,樊哙进来将刘邦的话又强调一遍,同时称呼霸王为“大王”再次点出霸王称王需要诸侯将们的支持,并一语说中霸王的隐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话,让霸王最终下决心不杀刘邦,使其成为分封计划的一颗重要棋子。⑸
分封诸侯,霸王的分封有两个原则,一是扶植新兴武将集团中亲西楚势力,分化打击六国旧贵族、新兴武将集团中的潜在对手,二是实行“外分封而内郡县” 同时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位在诸侯王上,比起春秋五霸等传统霸主权力大大加强。⑹
秦分为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由于三秦王是降将,且手中实力有限,他们必须依赖西楚才能在诸侯间生存,赵分为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昂,并失封赵国重臣陈馀,故意制造原赵国君臣之间的矛盾。秦、赵两国是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最强的两个大国,而赵国又在灭秦战争中大为扩张,除北方的燕和魏的安邑外,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全部为其所得,且势力深入中原,这样分封使得它们的实力大为削弱,已不能对霸王构成威胁。
齐分为三: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失封田荣,为田氏的内讧埋下伏笔。(后来田氏果然内讧,霸王出兵一开始也很顺利,直到他开始大规模屠杀掳掠后才激起反抗。)
齐国是东方大国,曾与秦并称“东西帝” 也是秦灭六国战争中受损最小的一国,按正常情况,被如此一分,齐国很难对霸王产生威胁,无奈田荣实在很强悍。
魏王豹封为西魏王,其辖地只有安邑,韩王成有颍川一郡,靠近西楚,霸王后来杀韩王成另立郑昌,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韩国。
燕分为二: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燕国地方偏僻,与赵国有旧怨,霸王用与自己关系较近的臧荼为燕王,一旦西楚与赵地四国发生冲突,臧荼可以起到牵制、甚至夹击的作用。
楚分为四:西楚为霸王自领,(霸王的西楚其实位于楚国东南部,之所以叫西楚是因为彭城属于西楚。)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此三人皆为楚将,霸王意在用他们守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并防御岭南的南越势力。
汉王刘邦,王巴蜀,后求封汉中(在刘邦求封汉中时,汉中实际已为郦商攻占。),如其东进则迎头遇到三秦王的阻击,且巴蜀与西楚一西南一东南,距离遥远,这将为霸王应对刘邦东进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三秦王若出关中图谋天下,刘邦也必然会在身后给他们沉重一击。⑺
霸王的这些安排,保证了西楚的绝对优势和对其它诸侯国的军事威慑,从而形成“诸侯皆弱,西楚独强”的战略格局。其“郡国并行”的分封制度,为汉朝承袭下来,沿用四百余年,(虽然有修改和调整,但总体上是沿用了霸王的制度设计的。)这是霸王留给刘邦,留给汉朝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汉不但承袭秦制,也承袭西楚制,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⑻
通过这几件事,体现出霸王深沉的心机、过人的隐忍力、缜密的战略头脑,其智不可谓不深。 三、 勇:这是霸王最为大众熟悉的特点,霸王之勇,堪称千古无二,其斩殷通、东城快战、乌江血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千载之下,读来犹觉神威盖世!霸王的勇,不仅仅是勇猛,更是一种“视死如归”看透生死的大勇气、大豪气,有的猛将,如吕布、高昂、完颜兀术等人,处在顺境或者地位较低时表现得很勇猛,一旦遭遇逆境或者地位高了,就变得很胆小,而霸王无论何时、何地,处于怎样的环境和地位中,始终保持了自己千古无二的大勇,这是非常难得的。⑼
四、仁:霸王之仁,为时人共识,淮阴侯、陈平、王陵、高起、随何等人皆有提及,后来能体会到乱世百姓的艰难困苦,更是难能可贵。⑽
五、强:这里的强,是坚强、强悍,霸王具有十分坚强的意志力,一生中两次经典战役皆是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下取得辉煌胜利,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做到的,霸王的个人气势也非常强悍,淮阴侯评价他:“喑哑叱咤,千人皆废。”而霸王也确实有过两个仅凭自己的气势就吓走敌人的例子。⑾
六、奋其私智,不善用人:霸王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才华智慧,不善任用人才、采纳策略,楚汉期间,霸王在这两个方面做得很失败,偶尔完成任务也留下隐患,例如淮阴侯、安期生的献策他不纳,(但后期能体会到百姓疾苦时,外黄小儿的话他就听进去了。)用范增则高官显爵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这位“亚父”直接踪迹不见。用陈平攻打司马昂结果司马昂复叛,陈平也跑了,用丁公追刘邦,丁公放走了刘邦,用项伯收九江兵,却尽杀英布妻、子,使得英布彻底归汉,又得罪了吴芮(吴芮是英布的岳父,若英布妻、子不死,则霸王可以利用她们来使英布重新归楚,吴芮也会给英布压力,加上一些条件,以英布的为人,是完全可能重新归楚的,他本来就是被随何胁迫归汉的。)用龙且就齐,龙且败亡,葬送了楚军大量主力,用曹咎守成皋,曹咎败亡,损失楚国大量军饷,用项声、薛公战彭越,被彭越大破,用周殷为大司马留守后方,周殷叛降,举九江兵参加垓下之战,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霸王用人只有用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算是成功的一例,然而随即也被灌婴击败。项梁死后,霸王面临孤立无援的状态,家族的亲人、战友等没有谁为他出头,仅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次将成为天下霸主,这样的经历应该是霸王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⑿(霸王分封诸侯王,因为不属于直辖的臣子,其自主性较大,无论成败都不能算是“用人”范围,故不论。) 七、重爵邑:霸王很重视爵邑封赏,吴芮将梅鋗功多,被封十万户侯,劝降周苛时,许封三万户,而刘邦的列侯中户数最多的平阳侯曹参不过万六百户,许封最大的留侯三万户,霸王一次远超,一次相若,大家可能受陈平、淮阴侯的话影响较深,觉得霸王“小气”但陈平说的就是霸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被霸王赐卿封君呢?淮阴侯所说也并非全部是事实,除了梅鋗外,范增被封历阳侯,曹咎被封海春侯,而在这些封侯中,最重的莫过于梅鋗的十万户侯,中国历史上实封十万户侯的,只有文信侯吕不韦和梅鋗,许封十万户侯的,只有新末河北军阀王郎悬赏捉拿光武帝时曾有过,可见霸王并非小气,而是重爵邑。⒀
八、 谦逊有礼:霸王是个很有礼貌的人,贵族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礼仪修养,霸王与人对话时大多用尊称来称呼对方,自称名,语气很是谦逊。⒁
九、 自尊心强,易怒残暴:霸王自尊心很强,一旦有人冒犯他的尊严,他就会发怒,从而会做出一些很残暴的事情,在军事生涯中,他也大规模杀降,多次屠城,很是残暴。(杀降、屠城在军事上有一定作用,这个在后面会说明,霸王并不像某小说作者说的那样,是什么残暴的、为屠杀而屠杀的“恶魔”)但对亲近的人或是欣赏的人,霸王是比较宽容的,范增当着他的面拔剑劈玉斗,指桑骂槐骂“竖子不可与谋”、樊哙闯帐救主,面斥霸王之非(当然,樊哙的语意也有为霸王着想的意思,就是所谓“小骂大帮忙”)霸王也没发怒,甚至还称赞樊哙是“壮士”给了他一块彘(猪)肩和一卮酒。⒂
十、 冷酷不义,霸王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会采用很冷酷的手段,比如用刘太公逼刘邦投降,从政治上说这可以理解,但从道德上说这是大不义,刘太公是个无辜的老人,不该被连累,可能有人要说:霸王此举是为了挽救众多无辜将士的生命,因此刘太公的牺牲是值得的,那么,假如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可以挽救很多外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是否应该被迫献出自己的生命呢?现代人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是最宝贵的,没有任何组织、任何人有权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夺他人的生命。刘太公没有危害过霸王,也没有帮助过刘邦,他不是楚汉双方的臣民,霸王没有权力剥夺他的生命,哪怕楚汉双方的将士都死绝了,和刘太公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件事情,是霸王和刘邦共同的污点,是他们对一个无辜老人共同犯下的罪,不管他们有多少理由,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⒃
十一、 柔情,在大众面前刚强无比的霸王也有柔情的一面,垓下之战败后,霸王面对自己心爱的宝马与美人,发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其中充满了豪迈、苍凉、对心爱宝马、美人的眷恋和感伤,至今读来,感染力仍非常强烈,这首《垓下歌》表现出了霸王的文学修养,这除了他受的贵族教育外,还应该与楚国浓厚的“楚歌”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关。⒄
十二、 感恩念旧、知愧明耻,霸王懂得感恩,面对乌江亭长的劝说,霸王感其忠诚恩义,把自己的宝马“骓”送给了他,但因对死去的部下及江东百姓怀有愧疚之心,不愿过江,视过江偷生为耻,决然于乌江边与追来的汉骑展开搏杀,以步战骑独杀数百骑兵,为自己的一生划下一个震古烁今的句号!(霸王不渡乌江的原因,会在后面加以详细说明。)霸王很念旧,吕马童曾是他的老部下,后投刘邦,霸王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头颅送与了他,成全他封侯得金之愿。⒅
这就是霸王,一个性格矛盾、冲突尖锐的人,可谓“冰火两重天,善恶一身兼”千百年来,有人惋惜他,有人指责他,有人喜欢他,有人厌恶他,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就像他自己说的,霸王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绝代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反王”形象,只要读过《项羽本纪》的人,都会对他有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得益于太史公的如椽巨笔,一方面也得益于刘邦留下的史料,不虚美、不隐恶,没有刻意贬低自己的老对手,让霸王创下的功业真实地留在了历史当中。(不要说那是太史公的功劳,和刘邦无关,如果刘邦真想的话,他自己写史书都可以,伪楚皇帝桓玄就写过自己的《起居注》。)⒆ PS1:
⑴、 1、【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塘。”浙音“折狱”之“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淛折声相近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三家注本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2、【高祖常繇咸阳,【集解】:应劭曰:“徭役也。”【索隐】:韦昭云:“秦所都,武帝更名渭城。”应劭云:“今长安也。”按:关中记云“孝公都咸阳,今渭城是,在渭北。始皇都咸阳,今城南大城是也”。名咸阳者,山南曰阳,水北亦曰阳,其地在渭水之北,又在九嵕诸山之南,故曰咸阳。纵观,观秦皇帝,【正义】:包恺云:“上音馆,下音官。恣意,故纵观也。”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三家注本•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⑵ 、出处同上。
3、 1、【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前汉纪•卷一•高祖皇帝纪一》...
2、【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集解】:徐广曰:“一作‘庆’。”子冠军。【集解】:文颖曰:“卿子,时人相褒尊之辞,犹言公子也。上将,故言冠军。”张晏曰:“若霍去病功冠三军,因封为冠军侯,至今为县名。”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索隐】:按:傅宽传云“从攻安阳、扛里”,则安阳与扛里俱在河南。颜师古以为今相州安阳县。按:此兵犹未渡河,不应即至相州安阳。今检后魏书地形志,云“己氏有安阳城,隋改己氏为楚丘”,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阳故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安阳县,相州所理县。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昭王拔魏宁新中,更名安阳。”张耳传云章邯军钜鹿南,筑甬道属河,饷王离。项羽数绝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围钜鹿下。又云渡河湛船,持三日粮。按:从滑州白马津赍三日粮不至邢州,明此渡河,相州漳河也。宋义遣其子襄相齐,送之至无盐,即今郓州之东宿城是也。若依颜监说,在相州安阳,宋义送子不可弃军渡河,南向齐,西南入鲁界,饮酒高会,非入齐之路。义虽知送子曲,由宋州安阳理顺,然向钜鹿甚远,不能数绝章邯甬道及持三日粮至也。均之二理,安阳送子至无盐为长。济河绝甬道,持三日粮,宁有迟留?史家多不委曲说之也。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虮虱,犹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赵也。”【索隐】:张晏云:“搏音博。”韦昭云“虻大在外,虱小在内”。故颜师古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内虱,喻方欲灭秦,不可与章邯即战也”。邹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正义】:很,何恳反。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索隐】:按:地理志东平郡之县,在今郓州之东也。饮酒高会。【集解】:韦昭曰:“皆召尊爵,故云高。”【索隐】:韦昭曰:“皆召高爵者,故曰高会。”服虔云:“大会是也。”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集解】:徐广曰:“芋,一作‘半’。半,五升器也。”骃案:瓒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索隐】:芋,蹲鸱也。菽,豆也。故臣瓒曰“士卒食蔬菜,以菽半杂之”,则芋菽义亦通。汉书作“半菽”。徐广曰:“芋,一作‘半’。半,五升也。”王劭曰:“半,量器名,容半升也。”军无见粮,【正义】:胡练反。颜监云:“无见在之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索隐】:私,谓使其子相齐,是徇其私情。崔浩云:“徇,营也。”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集解】:如淳曰:“梧音悟。枝梧犹枝捍也。”瓒曰:“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正义】:枝音之移反。梧音悟。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正义】:未得怀王命也。假,摄也。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集解】:徐广曰:“二世三年十一月。”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⑸、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索隐】:名缠,字伯,后封射阳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正义】:为,于伪反。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集解】:徐广曰:“鲰音士垢反,鱼名。”骃案:服虔曰:“鲰音浅。鲰,小人貌也。”瓒曰“楚汉春秋鲰,姓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於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於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集解】: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正义】:项羽从弟。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正义】:拥,纡拱反。盾,食允反。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正义】:直江反。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正义】:瞋,昌真反。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正义】:眦,自赐反。项王按剑而跽【索隐】:其纪反,谓长跪。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索隐】:啖,徒览反。凡以食餧人则去声,自食则上声。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出处同上。)
2、【郦食其【集解】:郑德曰:“音历异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3、【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史记三家注本•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⑹、参见《浅谈霸王的政治谋略及相关几个问题的看法》一文中对霸王权力的相关描述。
⑺、1、【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2、【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集解】:苏林曰:“讲,和也。”【索隐】:服虔云:“解,折伏也。”说文云:“讲,和解也。”汉书作“媾解”。苏林云:“媾,和也。”是“讲”之与“媾”俱训和也。业,事也。言虽有疑心,然事已和解也。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集解】:徐广曰:“以正月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索隐】:孟康曰:“县名。今槐里是也。”韦昭曰:“周时名犬丘,懿王所都,秦欲废之,故曰废丘。”【正义】:括地志云:“犬丘故城一名废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汉高二年,引水灌废丘,章邯自杀,更废丘曰槐里。”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於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集解】:韦昭曰:“在长安东,名桃林塞。”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集解】:苏林曰:“栎音药。”【正义】:括地志云:“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栎阳东北二十五里。秦献公之城栎阳,即此也。”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集解】:文颖曰:“上郡,秦所置,项羽以董翳为翟王,更名为翟。”【索隐】:按:今鄜州有高奴城。【正义】:括地志云:“延州州城即汉高奴县。”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集解】:徐广曰:“一云瑕丘公也。”申阳者,【集解】:服虔曰:“瑕丘县属山阳。申,姓;阳,名。”文颖曰:“姓瑕丘,字申阳。”瓒曰:“瑕丘公申阳是。瑕丘,县名。”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正义】:括地志云:“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成周之地,秦庄襄王以为洛阳县,三川守理之。后汉都洛阳,改为‘雒’。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正义】:括地志云:“阳翟,洛州县也。左传云郑伯突入于栎。杜预云栎,郑别都,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地理志云阳翟县是,属颍川郡,夏禹之国。”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正义】:括地志云:“邢州城本汉襄国县,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地理志云故邢侯国也。帝王世纪云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史记云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左传云‘凡、蒋、邢、茅,周公之胤也’。”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索隐】:六县,古国,皋陶之后。【正义】: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百三十二里,本六国,偃姓,皋繇之后所封也。黥布亦皋繇之后,居六也。”鄱君【正义】:番君。番音婆。吴芮率百越佐诸侯,【集解】:韦昭曰:“鄱音蒲河反。初,吴芮为鄱令,故号曰鄱君。今鄱阳县是也。”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集解】:文颖曰:“邾音朱,县名,属江夏。”【正义】:说文云音诛。括地志云:“故邾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二十里,本春秋时邾国。邾子,曹姓。侠居。至鲁隐公徙蕲。”音机。义帝柱国共敖【正义】:共音恭。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集解】:汉书音义曰:“本南郡,改为临江国。”都江陵。【正义】:江陵,荆州县。史记江陵,故郢都也。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集解】:徐广曰:“都无终。”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集解】:徐广曰:“都即墨。”【正义】:括地志云:“即墨故城在莱州胶水县南六十里。古齐地,本汉旧县。”胶音交。在胶水之东。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索隐】:按:高纪及田儋传云“临济”,此言“临菑”,误。【正义】:菑,侧其反。括地志云:“青州临菑县也。即古临菑地也。一名齐城,古营丘之地,所封齐之都也。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殷时有逢伯陵,殷末有薄姑氏,为诸侯,国此地。后太公封,方五百里。”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正义】:在济北。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正义】:地理志云成安县在颍川郡,属豫州。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於赵,闻其在南皮,【正义】:括地志云:“故南皮城在沧州南皮县北四里,本汉皮县城,即陈馀所封也。”故因环封三县。【集解】:汉书音义曰:“绕南皮三县以封之。”番君将梅鋗【集解】:韦昭曰:“呼玄反。”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正义】:货殖传云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王九郡,都彭城。【集解】: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正义】:彭城,徐州县。】——《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2、【别将攻旬关,【集解】:汉书音义曰:“汉中旬阳县。音询。”【索隐】:案:在汉中旬阳县,旬水上之关。定汉中。】——《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五》
⑻、【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⑼、霸王的表现:1、【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索隐】:此不定数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云数十百。一府中皆慴伏,【索隐】:说文云:“詟,失气也。”音之涉反。莫敢起。】
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正义】:卒,子律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正义】:期遇山东,分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羽处。括地志云:“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於是项王大呼【正义】:火故反。驰下,汉军皆披靡,【正义】:上披彼反。靡,言精体低垂。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3、【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