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q549969047 于 2013-5-11 21:44 编辑
摘要
邯郸之战示意图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
简介名称: | 邯郸之战 | 地点: | 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 时间: | 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 | 参战方: | 赵、魏、楚联军,秦国 |
| 结果: | 赵、魏、楚联军获胜 | 参战方兵力: | 赵、魏、楚联军60万,秦国60万 | 伤亡情况: | 秦国伤亡近30万 | 主要指挥官: | 廉颇、赵胜、魏无忌,王陵、王龁 |
|
战争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攻占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通往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道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赵孝成王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龁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击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1]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送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2]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六十万兵分三路攻赵:北线十万秦军攻占上党,牵制北方赵军南下增援邯郸;南线十万秦军阻击可能增援的魏楚联军;中线主力四十万秦军直攻赵都邯郸。武安关、皮牢关被秦军攻陷后,秦军长驱直入,于公元前258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3] 赵上卿廉颇率赵国军民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2]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奉命出使楚国。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赵平原君以为他在门下三年,未闻其能,不肯带他去。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平原君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这就是“毛遂自荐”。 赵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赵平原君回国后,楚国出兵十万救赵。[1] 魏安僖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僖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安僖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观望。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2] 编辑本段战争结果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战后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将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还于赵,上党郡还于韩。[2]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3][4] 编辑本段相关阅读战国的斯大林格勒:记赵国邯郸保卫战城市攻防战因其作战难度大、战斗消耗严重,向来是令所有军事统帅都头痛的作战方式。尤其对进攻一方更是如此。历次城市攻防战无一例外的给攻、守双方都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有时候一次城市攻防战的结果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战争全局,成为战争的转折点。说到城市攻防战,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二站时间苏、德双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斯大林格勒之战因其战况之惨烈、攻守双方损失之大以及其对苏、德战争乃至对整个二战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成为城市攻防战的经典范例。以至于后来人们经常将其他类似的城市攻防战都称为“某国的斯大林格勒”。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长江石牌要塞阻击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而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城市阿巴丹由于顽强抵抗伊拉克长达9个月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坚守了城市而被称为“伊朗的斯大林格勒”。这些城市攻防战至今依然被各国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这些战例都发生在现代,而在中国遥远的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空前惨烈的城市攻防战。这场战争中的攻方,就是当时诸侯中的第一强国,也是后来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秦国。守方就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大规模骑兵军团的赵国。这场城市攻防战的惨烈程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比起后世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场城市攻防战直接影响了秦国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进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开始的呢?战役进程有是怎样的呢?这样一场战役又是怎样影响到秦国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进程的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对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进行一下讲述。由于灵云是军事菜鸟,因此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灵云认为,要想讲述赵国都城邯郸坚守战,就有必要想讲述一下作为战争中守方的赵国。赵国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部分地区。赵国作为诸侯国出现在战国早期,其前身就是曾经被周天子(灵云注:即周王)赞誉为“中原第一大邦”的晋国。晋国曾经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部、河北、河南大部和陕西、湖北、山东部分地区。曾经是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老大”,当时中原地区另外两个强国秦国和齐国都无力与之相抗衡。晋国在极盛时期曾经将秦国势力彻底逐出中原压缩在西北地区,而且晋国也是当时中原诸侯国中唯一有能力单独长期抗衡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的国家。但是,这个曾经强盛无比晋国在春秋晚期却逐步走向衰落。其直接原因就是国内上层贵族势力特别是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贵族势力和旧有的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相互斗争。贵族势力之间的争斗直接造成国家统治者国君权利和地位的沦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晋国末期大贵族敢于公然杀害、废立国君。曾经威严高贵的国君已经成为贵族势力手中的傀儡。到晋国后期,基本形成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姓贵族相互纷争的局面。在贵族之间相互不断联合、对立的过程中,最终胜出的是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灭亡了当时晋国最强大的贵族势力“知氏”,随后韩、赵、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晋国国土并上书周天子要求承认将三家列为诸侯。当时已经名存实亡的周王室根本无力与之讨价还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族诸侯被外姓灭亡(灵云注:晋国为周王朝嫡系姬姓王室宗亲封地,历代国君均为姬姓周天子的亲属,是周天子维护其仅有的威严的唯一依靠)。公元前403年,当时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但三国附属于原晋国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事件。同年,三姓诸侯将晋国末代国君静公“礼送”至北方“遵奉”,其实就是囚禁。公元前376,韩、赵、魏三国通报周天子,正式宣布废除晋国末代国君静公并不在对其本人以及旧晋国王室成员的安全负责,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根除周王室的幻想,公元前349年,一不做二不休的韩、赵两国杀害了晋国末代国君静公及其全部王室成员。至此曾经威震中原数百年的“中原第一大邦”晋国不战而亡。在晋国旧地诞生了韩、赵、魏三个新诸侯国,其中就有本文主角赵国。
尽管成功立国,但立国初期的赵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疆域、人口和经济、军事实力都不是强大的。而且其地理位置注定了必然成为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打开战国时期地图可以看到,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他的东北是燕国,东南是强大的齐国。西方是在“三家分晋”中获利最大的魏国。当时的魏国刚刚经历“吴起变法”。其势力在诸侯国中名列前茅。强大的魏国铁甲步兵军团威震诸侯,曾经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达3年之久。南方则是强大的“超级大国”楚国。而且还要随时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东胡的入侵。可以说地处战国时期各国要冲的赵国始终处于四面受敌随时可能被灭亡的危险境地。但这样危险的局面却激励了赵国上到国王下到平民强烈的危机感和求生欲望。迫使他们不断改革,发展军事、经济实力来自卫。公元前340年,对赵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君主赵武灵王继位。这位继位时年仅十五岁的君主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也是对中国历史产生划时代影响的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当时中原诸侯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是传统的步兵加战车组成方阵。首先由战车冲阵,随后步兵在远程弩机的掩护下排列成方阵,最前面的举着长戈整齐的向对方发起进攻。这种以步兵为主辅以战车的作战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东胡强大的射控骑兵(灵云注:可以在马上用弓箭远距离作战的骑兵)军团高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面前不堪一击。正是在目睹北方游牧民族射控骑兵强大的攻击力和自己步兵战车部队的惨败后,赵武灵王决定对自己军队进行彻底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放弃原有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住的作战方式,特别是基本淘汰了战车在一线的作用。士兵放弃以往那种不便于机动作战的“宽袍大袖”式服装。士兵改穿北方“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不是单纯的兵种改革,而是一整套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除加强骑兵外,还包括鼓励民众大规模养马的“马政”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赵武灵王的改革措施极大的提高了赵国的综合国力。但触动了赵国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以公子成为首的赵国守旧贵族的顽强阻挠。赵武灵王对阻挠势力上进行了血腥镇压,有力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在赵武灵王的推动下,曾经衰落的赵国军队从步兵加战车为主正式过渡为以骑兵为主。在国家“马政”政策的物资保障(灵云注:主要是战马)和民众的支持下,赵国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四处扩张。他首先向北方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大举反攻。一直打到今内蒙古境内河套地区,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同时灭亡了北方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国,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榆中地区,向南击败了强大的魏国。至此赵国彻底摆脱了弱国形象,极盛时期赵国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赵国也拥有了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赵武灵王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赵国也成为战国前期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此时赵国要面对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就是赵国西方那个经历商鞅变法后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国家的——秦国。与以往和其他诸侯国那种仅仅争夺地盘的战争不同,秦国的野心更大,那就是灭亡其他所有诸侯国。 首先,邯郸保卫战沉重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造成秦国近30万军人的伤亡,严重消耗了秦国实力。直接造成秦国统一中国进程的推延。同时,邯郸保卫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这直接导致秦国以往执行的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在此情况下秦国被迫改变以往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这在秦国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从军事角度看,秦国在邯郸保卫战打响前就已经犯下一系列错误。首先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这直接造成赵国上下对秦军充满刻骨的仇恨。最终在”报仇雪恨“的口号下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爆发出罕见的战斗力,这是秦国始料未及的。秦昭王仅仅从单纯的兵力对比出发,武断认为秦强赵弱,不顾大臣反对坚持攻赵,这已经是战略性失误。而在初战失利、屯兵坚城之下时,仍一意孤行不断增兵邯郸而不顾南线强大的魏、楚援军更是重大失误。这些都直接导致秦军的失败。赵国军民始终高昂的士气则是其制胜的关键。由于始终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因此赵国地区的人民普遍有强烈的尚武情节。自古以来世人皆知赵地民风强悍,从汉朝起就有“天下精兵尽出赵地”的说法。正是国民的尚武精神保证了赵国在主力军队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组织起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同时赵国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如廉颇等卓越的指挥部署也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国灭亡六国的战争进程中,赵国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国在灭亡赵国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惨重的。而邯郸保卫战则与后来的昆阳之战(灵云注:东汉。将领刘秀)、随州之战(灵云注:北宋。将领杨延昭)和钓鱼山之战(灵云注:南宋。将领王坚)等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这些经典战例将永远值得后人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