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0|回复: 0

从蜀汉政权谋臣的悲剧命运论《三国演义》暗示艺术的运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读这颇俱气势的开篇词,我们就能领略这个荡气回肠的历史记忆,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烟四起,鼓声震天,厮杀不断的年代,又记起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容。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将近百年的历史中,有多少志士谋臣为他们的理想,为他们所信奉的忠义而不辞辛苦,四处劳顿,甚至不惜生命。
      稍微知道三国演义故事的人都知道,三国中蜀汉政权实力一直是处于劣势,而罗贯中在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一片苦心,因此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仁义明君的形象,若我们暂且不论历来评论家们的争锋相对,单从文学作品的所表达的信息来看,在那个时代刘备的确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但同时却造成了蜀汉集团的谋士形象便显得悲凉了很多。一股势力或者一个政权的支撑,谋士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司马徽对刘备推荐诸葛亮时曾言“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并说“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所以谋士的个人能力对君主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和作用。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谋士的命运是坎坷的,也是悲凉的。小说中,作者对这些悲剧性的人物重装出场,个个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又个个命运多舛,悲壮结束,虽说获得英雄或者忠义的美名,但我们只是叹息。造成这些悲剧,有君主的性格软弱偏执所致,也有本身的性格弱点的缘故。
        其实古典的白话的小说大都在书中会大肆渲染每个重要人物的命运之路,《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在这方面自然的艺术构思自然不会逊色。在每个人物的命运中,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暗示过程,或者称为隐性暗示和显性暗示,尽管作者没有直言,但我们都能发现蛛丝马迹。在古人思想里,宿命观是很强的,我们不可否认,就算有决绝反叛的个性,但阐释的方式一般依旧难以逃脱一种古老的方式,我们这里说的暗示艺术,在他的笔下也许只是普通的表明一个心理或是打个简单的伏笔。伏笔与暗示是有区别的,伏笔是暗示的方式,暗示是伏笔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但为了能方便分析暗示艺术,我们暂且笼统地将伏笔等同于暗示,分析暗示的艺术。还有称为“铺垫”的手法,其包含了强烈的暗示作用,也暂且归为一类,称为暗示手法。前有暗示或伏笔,后必有照应,纵观全局,作者对总体结构的把握还是游刃有余的,似乎整个故事,从一个暗示开始,在从一个暗示的解开结束,并且这是一个悲剧的暗示,是一个大悲剧。
                           

                              二

        从蜀汉政权的创立的过程上来看,谋士们都尽心竭力。前期的主要代表是徐庶、庞统、法正、诸葛亮,后期主要是诸葛亮、姜维。这里我们挑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总要的人物来分析他们的悲哀苍凉命运,看作者是如何运用暗示艺术的。

             徐庶——忠孝未能两全,才智埋没于世

       徐庶,刘备前期的重要谋士。《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写道:“操曰:‘单福何人也?’程昱笑曰:‘此非单福也。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于市,令士人识之,虽有识者而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颖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托其名耳。’”从这些信息里我们看到,徐庶本是个放荡子弟,血气方刚,而后经过变故后从学,才使自己腹有谋略。也有了徐庶后来的成名,他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巧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
       造成徐庶一生悲哀命运的人,主要是程昱。在徐庶整个弃刘奔曹的事件中,一切都出自于程昱的计策。侯彪先生有文章表明程昱曾三次向曹操上书言收降徐庶的事,曹操也作了仔细认真的批复,并按程昱之计行事。 程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识人知人,他将徐庶看得很清楚,知道徐庶为人至孝,准确地说他知道徐庶如果背负老母,自然会头脑发热而不理智,且为同乡十分了解徐庶的家庭背景,“幼丧父,止有老母在堂.现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待养”(第三十六回).所以设计将徐母赚之许都,作书召徐庶来。徐庶去后,方知是计,于是老母真的离他而去,他深深愧疚,但又碍于面子的问题,就留在了曹操那,只留了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献一谋的承诺给刘备,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来看,刘备还可以得到些许安慰。但对于自己呢,从此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就像小说给他的命运安排一样,最后提到徐庶的就是赤壁之后,徐庶自动请缨,以为脱身赤壁火海,去守潼关了,之后呢,我们便再也没看到他的身影,当年的才华横溢,智谋超群的徐庶被埋没于尘世中,空老于林泉之下。
        关于徐庶的最后的去处,世人有很多的说法,但最终也是没有定论的。有人说徐庶在去潼关的路上,被人打劫,惨遭横祸。有人说彝陵之战时,关兴追杀吴将潘漳时,遇到的那位供奉关羽像的老者便是徐庶。但有一种说法是显得有根有据的,说徐庶早已心灰意冷,有了归隐的念头,于是趁机溜之大吉,走访名山大川,闲步于小桥流水之间。他去了山东胶南一带隐居,在那里有关于徐庶的传说,并留下了许多的遗迹,也保留了人们对他的纪念方式,还有清人•赵法宪咏鼓子洋白耐冬花一首为证:
        “皭然冰雪姿,遗世而独立。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蚀。烟岚伴其幽,玉石贞其德.霜月满林皋,点缀乾坤色。有客海上来,疑是徐元直。云际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徐庶这样的结局,我们并不感到意外,作者在对情节的安排和故事的描述的过程中已经表明了用意。只是对英雄失去用武之地感到惋惜。
       首先从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来看,徐庶的闪光的终结有着一中必然的趋势。看第三十五回刘备因遭蔡瑁设计追杀,逃难而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了解情况后指出了刘备的之所以至今而未能成就大业的最大软肋,于是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样的说法刘备也是第一次听说。刘备自然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心里正想着卧龙凤雏的事情。如果小说按常规的发展,该是刘备请孔明或庞统出山相助的过程的,但偏偏徐庶却赶在了前面,这样的话,就注定了徐庶的光辉只能是短暂的,事实上他只是诸葛亮出山的一个前奏,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先渲染一番。刘备夜宿水镜庄上时,徐庶半夜来访,刘备“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在回新野的路上,徐庶高歌以自荐,刘备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第三十五回)两次都是徐庶,但在刘备的脑子里却是卧龙凤雏,这是个明显的反差,不难窥见徐庶的命运。徐庶自比寒鸦,而比诸葛亮为鸾凤,小说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诸葛亮承担起之后大半部分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无论从描写的篇幅或艺术魅力或影响上,诸葛亮都是整部小说的主角,徐庶是配角。
        其次,在整部小说中,详细牵涉到母亲形象的并不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有徐庶之母,姜维之母和孙权之母吴国太。虽然是身处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封建礼仪和道德的要求孝字当先。这个三个母亲形象的描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对自己的儿子人生之路的重大转变都起了关键作用或者说是绝对作用。徐庶自然不必说,姜维也是至孝之人,诸葛亮用计擒他时,也利用了这点,这与程昱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也是姜母说服了姜维降蜀。孙权与吴国太的冲突也是很多次了,第一次是周瑜使得美人计,诸葛亮利用了吴国太这张牌,其实就是利用了孙权的孝。后来孙权多次要攻取荆州,吴国太都出来厉声反对,孙权只好作罢。所以说,徐庶之母人物的塑造,也是对徐庶悲剧命运的一种模式性的暗示,虽然直接效果和详略各不相同,但在人物命运发展的衔接上,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榘成。
       其实徐庶自身的性格就是他悲哀命运的最大本源。徐母尚且深明大义,但徐庶在关键时刻却头脑发热,方寸大乱。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金波玉液也不能下咽,就想着急着回许都换回母亲的平安。“回马荐诸葛”这一情节已为深入人们心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徐庶形象地人性上的弱点。对徐庶而言孝大于一切,母亲之安危比一切都来得重要。虽然在刘备处的辉煌是短暂的,但我们相信徐庶决不是没有看不破程昱之计的能力,而是自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冷静慎思,一念之差而导致了母亲之死。司马徽一听说,便知道是中计了,直叹“元直糊涂”。再看赤壁之战时,他一语便道破了庞统的连环计,所以说徐庶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而最后也因为是碍于面子,没有回到刘备身边,只是空空守在曹操帐下,无所作为,也不去作为。
            
       庞统——殚精竭虑 凤雏落坡

       庞统道号“凤雏”,襄阳人,与诸葛亮齐名,当时有言曰:“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是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重要功臣。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并予庞统修书推荐,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为庞统容貌丑陋,态度过于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也因为他相貌和态度问题没有重用,于是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但小说并没有重点刻画,描写得篇幅也不是很多,重要的程度就可见一斑,对于他的出场和落幕都是简单清晰。在小说情节的意义上说,庞统和徐庶一样,都是诸葛亮的陪衬,来凸现诸葛亮的智慧,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一个缩影,是诸葛亮另一面的显现。
        庞统的命运和悲哀,在于急功近利,也是一时的糊涂。庞统的死,之前都有很多的伏笔埋下,可作细细的分析。
       首先,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刘表因为有人进言说的卢马防主,刘表就把此马赐给了刘备。后来徐庶也劝过刘备说:“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防主,不可乘也。”(第三十五回)但刘备因为的卢马救过刘备,所以刘备不为信,一直骑着它。后庞统协助刘备进入西川,刘璋反目后欲进攻雒城时,“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只是一个典型的凶兆告警,庞统也说此马从没这样过,但庞统还是没引起注意。刘备素来爱惜将士,何况是对庞统,所以将自己心爱的坐骑的卢马赐予庞统,庞统自然是感恩戴德。在行军至落凤坡时,张任下令埋伏的弓弩手射杀骑白马者,因为他只知道刘备骑的是白马,所以刘备的白马对庞统的死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简单说刘备对庞统的死要付很大的责任。像的卢马这样事物的暗示,在小说中也较多,较为典型的是传国玉玺,孙氏基业的建立和兴起都与这个传国玉玺有关,程普说:“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第六回)这里便暗示孙氏日后必成就一方帝业,之后孙坚也是因为这玉玺而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孙刘结怨。孙坚死后,孙策也是依靠这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而一去不复返,建立了江东基业。
        其次,庞统死于落凤坡,而庞统道号“凤雏”,这并非是巧合,而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个典型人物命运性的结局,这里是庞统的最后归宿。当前去查看地名的军士报说此地名曰落凤坡时,庞统也似乎恍然大悟,可惜为时已晚。这样的暗示在小说中也有相似之处,如刘备应周瑜的美人计,过江与孙夫人完婚,后依孔明之计借孙夫人逃走,孙权派人追赶,形势危急时,刘备行至“刘郎浦”,刘备也感叹莫非真的要葬身此处,幸运的是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接应,而逃过了一劫,但这个暗示仍起到了作用,增强了故事的精彩性,也增强了故事发展的悬疑性,同时也能吸引当时的听众和读者。
        第三,刘备在行军之前当晚曾做梦,刘备说:“军师不可,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第六十三回)但庞统立功心切,而不说服刘备,强行进兵,而导致了惨死。对于梦这样的暗示,在小说中是很普遍的,一般都有其现实的意思的,暗示着行事的凶吉,是一个预兆。如关羽做梦“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第七十三回)此梦暗示关羽即将被杀;如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第一百零四回),何晏“连梦青蝇数十,来集鼻上”(第一百零六回),刘禅“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第一百零五回),这些梦都主凶,都是梦的主角亡身。在小说一百二十回中,写到梦的大概有三十余处,梦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预示帝王的登基或朝代的更替,有的是美好愿望的延续,还有的是诈称的梦,也就是假的梦。总之梦的描写在小说中也起了启承转合的枢纽作用,同时通过梦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预知感,里面也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刘备与刘璋反目后,刘备杀了杨怀、高沛,于是刘璋令刘溃、冷苞、张任、邓贤等人抵御刘备大军。行军至锦屏山,刘溃求问异人“紫虚上人”,紫虚写下八句言语给刘溃,其文曰:
      “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第六十二回)
       这八句言语意思就更明白了,写的是诸葛亮和庞统必然先后入川,而庞统必亡,而诸葛亮得志,这是天意。其实,诸葛亮也对庞统不太放心,假借天象写了书信提醒庞统,希望他不要急于进兵,刘备已经警觉了,但庞统还是执意要在七七佳节时行动。此前诸葛亮是谋无不成,此时他提醒庞统,也暗示着庞统的失败。
      庞统的悲剧归根结底也归于人物本身的性格思想上,那是最为本质的。从历史上讲,庞统的死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诸葛亮悲剧的开始,也是蜀汉由盛而衰迹象的显露。作者在前面作了多重暗示和渲染故事结局的必然性,让人感觉到一切合情合理的走完这条悲剧之路,这就是暗示艺术的内在力量。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人们在《三国演义》中最熟悉的和最喜爱的人物之一。现代人们对诸葛亮的印象大部分都停在小说的形象上,因为他有血有肉,有神有魄,这个形象拥有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人们都敬爱他的原因。
       虽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但最终也只是为刘备打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江山,并没有实现原有的理想,克复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是无奈的,首先在高卧隆中时,自己十分清楚天下形势,对于刘备的选择早已是意料中的事,也是早已想清楚的,简单地说是诸葛亮在等待刘备。
诸葛亮为何要等刘备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刘备方面,诸葛亮看到了刘备身上的优势,是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从自身的情况看,也不得不选择刘备。
      小说中刘备贵为帝室之胄,当今皇上亲口称之为皇叔,这个身份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刘备还善于收买人心,小说中刘备是仁义忠厚的代表,且刘备有帝王之相和帝王之福,虽然在寄人篱下的时间里颠沛流离,但在危难的时候总能化险为夷。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第二十一回),他把其他豪强都说得一文不值,如刘表、孙策、袁绍、袁术、刘璋、张鲁等等。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常想方设法除去刘备,认为他是世之枭雄,日后必为江东后患。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明眼人眼里都可以知道刘备最起码是个英雄,是一个对其他势力构成威胁的人物。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也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而刘备可占人和,这说明刘备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资本,诸葛亮清楚地看道了这一点。
       对于诸葛亮而言,刘备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从某些角度上讲也是无奈的。诸葛亮有一个很好的背景,先祖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因此诸葛亮也是官宦世家,对于官场上的事情应当也是清楚的。诸葛亮还有一个关系网。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家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的最高长官,而蔡家是地方豪强,这也是诸葛亮很好的政治资源。还有诸葛亮有一个好的朋友的圈子,许多人在为他做宣传,他的密友如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和石广元,还有亦师亦友的名士司马徽,都是极力推荐诸葛亮的。为何诸葛亮不在刘表处谋得个一官半职呢,或者投靠曹操,又或者投靠孙权或其他势力,而等待刘备的到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分析得比较精确,他说:“原因很简单: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的空间又太小。” 就是说,正如曹操所说刘表称不上是英雄,虚名无实。当初在荆州地区避难得贤士有很多,但刘表不能用。曹操那人才济济,曹操自己也是很强的人,诸葛亮定然也是没有大的作为。江东孙氏基业以历三世,根深地固,人才也众多,且关系密切复杂。诸葛亮若去江东,地位定然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之下。所以诸葛亮曾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两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就是说,孙权虽然是个好的主公,但却不能使诸葛亮尽展其才华。于是诸葛亮拿定了主意,选择了刘备,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二十九年的时间,直至病死在五丈原军中,把一生的智慧和生命都奉献给了刘蜀政权,也是对刘备鞠躬尽粹。
        小说的暗示艺术在诸葛亮的身上用得颇为巧妙。就在说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的必然性上,作者是作了多方面的暗示。
       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人?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为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一代霸主,被誉为一代名相。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打败强齐。此二人,都为贤臣良相,诸葛亮独自比此二人,用意十分明显,明确了诸葛亮辅助明君而成就一番大业的必然性。再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若要达管仲乐毅的成就,自然能选择的也只有刘备。还有一点,也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的用意,司马徽言“孔明常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第三十七回)虽然孔明没有明说,只是笑,但意思却十分明显了。所以按作者的意图,先经一番渲染再成其事,按易中天先生的说法,诸葛亮和孔明的君臣际遇可以说是“希世一时”了。
        正是因为刘备的弱小,也使诸葛亮才华得到了展示,但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小说在诸葛亮出山后的前半部分,是刘备势力上升的时候,也都是依赖诸葛亮的谋略。隆中策可谓是刘备和诸葛亮为事业奋斗的总纲领。而刘备这个人物始终是仁义当先的,因此在对待荆州和益州的问题上,与刘备的思维问题上始终是有很大的对立。在隆中对策时,刘备的表现已显露了对刘表和刘璋问题的不忍,这其实不是一个悲剧的潜伏,而是众多悲剧的伏笔,而后必有照应。
        刘备说:“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乃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第三十八回)后刘表病危,曾多次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每次刘备都未听诸葛亮之言而拒绝了,而后导致了刘琮蔡瑁投降曹操,拱手将荆州给了曹操,而自己却携十余万百姓败走奔逃,把自己再一次逼到了绝路上,也差点害了自己的性命。而后,荆州的问题又成了孙刘的历史问题,相互攻伐,勾心斗角,荆州的丢失关羽被杀,成了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间接上的说,也是刘备的心慈手软所造成的,若当时刘备统领荆州事,那是易如反掌的事,当然同时也造成了诸葛亮呕心沥血的悲剧。赤壁之战后,刘备暂向东吴“借”荆州,占据荆州,而后依照战略计划攻取益州。此时,诸葛亮亲自镇守荆州,而刘备和庞统领兵名为去益州救援刘璋抵御张鲁,实为伺机而动夺取益州之地。此间,庞统和法正等抓住了很多战机,都因为刘备顾及同宗之情,都没有一举攻克益州,也导致了刘备失去了重要谋士副军师庞统。而后,有牵连了一联串的事情发生,诸葛亮只能赶往蜀中协助刘备,荆州的重任也只能交给了关羽,诸葛亮临行前叮嘱关羽责任重大,要小心行事,交割印绶时,关羽来接,孔明擎着印再次强调荆州的重要性和关羽的责任重大。这里显示了诸葛亮的不放心,而关羽却说:“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第六十三回)诸葛亮心中更是恐惧,再次强调保荆州的战略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也是暗示着荆州必丢失于关羽之手,而关羽也难逃一死。
        诸葛亮最艰难的时候是在刘备死后,整个蜀汉王朝都系于诸葛亮一个人,他南征北战,为先帝遗愿,也为社稷苍生归于正统而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最后天愁地惨,月色无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于北伐路上,五丈原军中,留下了还复中原的遗恨。诸葛亮是整部小说的主心骨,他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大的框架、大的构建。一生的悲剧命运作者必然作了详细的安排,他的宿命作者也必然作了详细的提示。
       诸葛亮悲哀命运的必然性,暗示的其实是十分明显的,大概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笼统得说明孔明的悲哀命运的必然性,另一种则是从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或者细节问题上来暗示他的悲哀命运的必然性。在小说的章节的安排上一般都出现在诸葛亮出山前后和刘备去世之后,因为之间部分是诸葛亮的一段华彩,蜀汉势力上升阶段,没有必要去暗示打个伏笔,这样的话会影响行文的整体布局。
        在诸葛亮出山前几回中,一些人的言语和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命运的最终定数。小说在这方面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因为这里只是诸葛亮一生的开端,他的整个漫漫艰辛而又传奇性的人生才刚上演,所以只能是笼统地给以提示。如果一开始便渲染这种惆怅的悲剧艺术,则小说整体的情感发展变化将混乱,没有一个抑扬顿挫的统一格调,小说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真正含量。司马徽去刘备出探望时曾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第三十七回)而刘备却只是感叹说:真是隐居的贤士呀!刘备根本不懂得天机,不明白未来的世事的发展,而作者借司马徽之口表明了诸葛亮的命运的“惜”。之后刘备去卧龙岗拜会孔明,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第一次去卧龙岗草庐时,刘关张遇到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刘备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定国安邦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第三十七回)这里蕴含了深刻的老庄道家思想,庄子说:“夫道,复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言言之之谓德。” 万物运行自然是天数,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人力不可强求,崔州平的话,也清晰地告诉刘备,逆天而行是徒劳的,孔明真的是徒费心力,汉室颓败也是必然,不可挽回。其实小说里有更为明确的说明,在诸葛亮当应刘备出山相助时,写道:“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第三十八回)这里将诸葛亮死亡的原因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所以从三十八回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诸葛亮的命运。
       除了诸葛亮出山前的这些人的言语暗示外,在之后诸葛亮独自一人支撑大局时的暗示则是针对某些特别的事情,从一些细节上来说明这个悲剧慢慢塑成的过程。小说第五十三回写道,魏延杀了韩玄献了城池,去见刘备时,诸葛亮认为魏延是个不忠不义之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于是要将他拖出去斩首,但为刘备和众人保下。而在小说第一百零三回中写道,诸葛亮禳星以延续寿命,但就在大功即将告成的最后一日,魏兵来扰乱,魏延闯营,使主灯扑面,诸葛亮也就这样断送了性命。诸葛亮有次出兵北伐时,费祎奉诸葛亮之命请求吴主发兵共同伐魏,孙权也说:“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第一百零二回)。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这样前后照应得手法是很常见的,如关羽曾经因为刘封是螟蛉之子,劝汉中王刘备不要封嗣,还将刘封置于上庸这个偏远的地方,所以刘封心里记恨,导致后来关羽被困麦城时,刘封不发救兵,也直接导致了关羽之死。这样的暗示是因果关系的照应,有前因必然有后果照应。如曹操抓住了关羽后,没有杀他,而施大恩于关羽,这也是为了日后华容道上曹操在关羽的刀下讨得一条活路作准备的,也符合关羽的“义”的人物特征。还有便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诸葛亮没有重视,所以有了后来的街亭的惨败,这里前后有明显的照应,否则刘备托孤时就没有任何必要安排这个细节了。所以这里就显示了人物情节安排的巧妙,恰到好处。
       诸葛亮在这里化作了与天命作斗争的战士,虽然义正辞严,但毕竟是不能成功地,最终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也是悲痛地写下之后的悲歌,听到北伐号角的吹起,每个人心中都会寄予一份希望,却又理智地知道这是一场悲剧。孔明南征回来后,曹丕病逝,新主曹睿继位,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太史谯周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有对孔明说:“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第九十一回)诸葛亮第二次上表北伐时,诸臣多表示反对。前面讲到的笼统地暗示在这里诸葛亮一步一步付于了实践,北伐的开始也是实现先帝遗愿的开始,他一直朝着这条路走着,这条早已安排好的路,但仍旧坚定不移。小说里对天象或物象的暗示作用描写很多,简单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姜维——竭忠尽力,无力回天
   
       姜维,字伯约,天水人。初为魏将,天水郡太守马遵帐下从事。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当地的人都敬重他。
       姜维是一个典型的诸葛亮的延续。首先,他是诸葛亮的传人,孔明在临死时把姜维叫到身边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第一百零四回)他将平生的所学都传授给了姜维。第二,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蜀汉的顶梁柱,他所做的事是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业。
第三,诸葛亮辅助朝廷一向衷心耿耿,绝无二志,姜维也是一样,所以常受到后主刘禅的牵制。不像魏国和吴国那样,内部皇帝并没有实权,而是是某个人掌权,凌辱天子,君臣倒置。所以姜维是诸葛亮形象的延续,但许多的方面都比诸葛亮差很多,所以姜维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不管从诸葛亮继承人的角度说,还是姜维自身的角度讲,蜀汉灭亡,姜维尽忠竭力身亡也是一种必然。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所做的事情,与诸葛亮生前做得事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对应性,因此姜维的悲剧命运定然也与诸葛亮一样,这是一种相关性的暗示。小说中写道姜维九伐中原,与诸葛亮六出祁山对应,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六”和“九”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在中国传统的易文化里,六为阴爻,九为阳爻,以此来暗示两人的悲剧命运。 在上方谷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困死司马,可是天降大雨将火浇灭救了司马父子;姜维兵困司马昭于铁笼山,司马昭危在旦夕,但拜泉出水也得以逃脱。诸葛亮在北伐途中,节节胜利之时,后主刘禅听信谗言,降旨将诸葛亮召回,失去了战机;姜维也是一样,胜利之时也是宦官作梗,失去了趁胜而下的机会。诸葛亮在北伐时收复姜维;姜维北伐时收降夏侯霸。诸葛亮奄奄一息时叹息:“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第一百零四回);姜维与钟会密谋失败后,恸哭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第一百十九回)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姜维对孔明的相续相应,悲剧命运也是如此的相似。
       姜维悲剧命运的造成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这与诸葛亮也很是相似。客观原因是蜀汉政权经济不发达,地处偏远,平地少,高山多,农业生产没有优势。曹魏却相反耕地面积广,生产恢复发展快。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在战争中因为粮草的缘故,曾多次退兵。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亲信宦官,只顾寻欢作乐。蜀国人才贫乏,现在有句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就是指这个。主观上讲,姜维虽得孔明真传,但与诸葛亮差距是很大的,在计策谋略上输给了邓艾、钟会。这也是蜀国人才匮乏的体现,其实姜维、夏侯霸原系魏将。
       对于姜维的悲剧命运的暗示,小说中隐性暗示为主,显性暗示较少。与诸葛亮的对应得相似皆为隐性暗示描写,因为姜维出场时已是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不可能再去作过多的明显暗示来把握读者的接受心理。但在其他一些地方的细节描写上,有显性的暗示手法的运用,如在前面分析徐庶时,我们已经发现小说中母亲形象出现的特殊作用和意义,姜维之母也是一个特殊例子。在姜维出场时,小说便明确了姜维的“奉母至孝”,这便为后来诸葛亮设计降服姜维提供了突破口,也为姜维降蜀做了暗示。另有,诸葛亮临死时曾对姜维说:“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第一百零四回)而诸葛亮之言,姜维并未引起重视,导致了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也是姜维智短的一个体现。诸葛亮这句话的提示,在后面得到了应验,这是一个明显的提示,但结果是必然的,虽然作者也无法解释,只能归结于天命了。
        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那样,诸葛亮称得上是全书的核心人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亦是他们的核心,为他服务,表现他的内在含义,徐庶是他的出山的前奏,同时必然也是衬托,庞统是他的伴奏,必然也是衬托,姜维是尾声,余音袅袅,亦是诸葛亮的尾声,仍让人回味。

                              三

        从上述的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来看,暗示手法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艺术。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它分为显形暗示和隐性暗示两种类型,这是从暗示的表现程度和特点的角度上分的。显性暗示指的是有明显的文本话语为表现手段,后有相应的照应的一种表现的艺术手法。显性暗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天文现象的暗示,梦的暗示,人物话语的暗示,人物事件的暗示、事物的暗示等。隐性暗示指的是一些结构上对应、行文内在情感倾向上的自然流露等一种表现的艺术手法,这种情形下只能是读者主观努力分析下才能获得的。
        显性暗示显露于外,给人们直观的提示信息,渲染氛围,造成一种阅读的心理倾向。《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是一部悲剧史诗,尽管以上分析都是从蜀国个别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探悉,但也可以知道,凡是重要的人物作者都在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适时适地的定点,这些点都是人物命运的暗示点,或是决定点。有的是两点,有的是三点,有的则是更多,像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暗示充斥了大部分的章节,所以是很多的,它们就像天空中的繁星,星罗棋布。之后串点成线,形成了人物形象的骨架,它们就像宇宙中的星座,有形有体。众多的人物形象的丰满有形,相互交织,则构成了整部书的结构完整性和情节丰满性。
小说开篇便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一回)之后便举了周末七国分争至东汉末年的历史情况来说明。小说结尾也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第一百二十回),两者互为照应,前者注重的是“合久必分”,后者注重的是“分久必合”,两者反复循坏便成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小说中便形成了“合(汉)——分(三国)——合(晋)”严密的叙事的大框架,所有的人与事都在这个范围内演义,无法超越也不可能超出这个框架。有这样的硬性结构来整合人物的形象,不管每个人物在小说中的过程如何,其悲剧命运也是无法逃脱的,如诸葛亮虽然在出山前期羽扇纶巾,大展雄姿,帮刘备打下了蜀汉基业,他最终的心愿是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朝代更替,分分合合,本是无常也无定数,人力不可强求。正如篇末古风云:“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所以小说这个总纲领,就暗示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来就是悲剧人物形象群。小说有浓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前面我们也涉及到了相关的暗示方法,如天文现象、凶吉预兆、感应梦幻等现象,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授意于人,而来传达某种信息,本质上江是人为借天来授意于人,种种暗示的手段皆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类暗示手法,基本上是建立于阅读者或听众的直观感觉上的,一般直接可以被接受者获得,而形成心理特定的阅读的倾向和预知的心理,这种心理现象与文学接受过程的期待视野十分类似,这便是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隐性暗示隐藏于内,没有明显的提示信息,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内在涵养和沉积的文化素质,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如在前文中分析徐庶的悲剧命运时,提到母亲的形象对于儿子命运的影响的必然性,这种暗示并非是流于表面,一般的文本话语都没有表现,而是我们在长期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审美内质蕴含于接受者,加上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便会感受到这种暗示的艺术魅力。诸葛亮虽然描写的篇幅很多,姜维很少,人物的轻重程度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但两者在北伐的过程中种种现象都相互对应,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巧合,而是作者匠心独具。隐性暗示的形成与发现,是建立在期待心理的基础上,不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或意蕴期待,这些都是形成隐性暗示的必要条件。 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为例,其实每个人物的本体所寓含的所有内质,是形成其悲剧命运的本质根源,虽然作者通过张罗情节的发展,同时把握整体的结构,前呼后应,也都是为这本质的东西服务。《三国演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是“三分虚,七分实”,虽然对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上我们无法去给它准确的评分,但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其真实性是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就小说人物形象来说,每个人物都是有其本源性的,并非作者自己脱离实际的杜撰。所以小说中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本身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位,这些人物的特点可以是强化也可以是弱化,但不影响其本质上的大局,那便是小说艺术的成功之处。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暗示。
    从蜀汉政权谋臣的悲剧命运出发,分析他们四人悲剧命运过程的暗示现象,同时也通过分析了小说中与之类似的暗示手法,我们了解了小说中暗示手法的多样性,大概地知道暗示艺术对小说结构、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暗示手法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各种方法来串连文章的支点,使小说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暗示之所以称为一种艺术,它一定是一门深刻的学问,特别是对古代历史小说的研究,我们尤其要引起的重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0 收起 理由
南川 + 100 好帖!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5-1-18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