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回复: 9

煮酒论孙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1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oicd123 于 2011-7-29 16:39 编辑

【NO.1潜龙勿用】
         早年丧父,十八岁的青年雄主孙策起兵于丹阳,但为泾县豪强祖郎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孙策还被袁术囚禁母亲,抢夺玉玺。只得请陆康援助,陆康拒绝,孙策只得忍辱负重。这个时期的孙策,隐而不发,负重以致远,实合易经“人主”之道,这一时期,孙策做到了潜龙勿用。
说道孙策,大家的印象大概都是那个横扫江东的青年才俊,有的人谓之“獬儿难制”,也有的人说孙策扫平的江东诸豪强不过一堆废柴,都是些力图偏安保境的无远略之徒。究竟怎样,请大家跟随小树来一起研究一下孙策的伟业。
首先,孙策18岁丧父,孙策将其父孙坚归葬曲阿,顺便将自己的母亲也安置在了曲阿,然后自己带领吕范,孙河等随从,前往投奔正在丹杨任职太守的舅舅吴景,在丹杨,孙策征集了自己手下的第一支为数几百人的队伍,虽说是这只部队是新兵蛋子,但总算使得原来飘摇江渚的孙策成为了一个地方武装头领。
接着,一个问题出现了,孙策于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前往投奔袁术。但是孙策在投奔袁术归还寿春的路上,却遇到了截击,当孙策行军至泾县时,被当地豪强祖郎领军截击,结果,这场战役没有任何悬念,孙策兵士数百,几乎损折殆尽。
那么,为什么孙策会败于祖郎?这里我想,不外乎有如下几点原因:一,祖郎身为泾县豪强,兵力远在孙策之上。具体数字正解应是“万余人”,这点我还会在后文有一个分析来证明这个数字的合理性。二,孙策数百兵士没经过长期正式训练,对基本战法不熟悉。而且由于是新兵,未经战阵,战争经验不足,这样面对祖郎的优势兵力时,他们自然是抵挡不过了。
三,祖郎身为泾县豪强,手下兵士虽未必经历多少实际战阵,但至少正规训练是接受过的。四:年轻的孙策本人也缺乏实际指挥作战的经验。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看出,兵力,兵士训练,战阵经验和将领经验,孙策军都不及祖郎军,那么,孙策的首战失利,也不难理解了。
接着,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就将孙坚旧部一千人归还了孙策。那么,袁术为什么要把这样曾经参与讨许昌【自称阳明皇帝那位】,讨黄巾,讨董卓的一支不错的士兵如此轻易的归还孙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袁术要打陆康。
为什么打陆康要用孙策呢?这就是袁术高明的地方了,首先,他曾向陆康借粮三万斛,陆康不给,因此惹恼了袁术。再次,袁术知道孙策曾经前往拜见陆康,陆康由于轻视孙策,本人不与孙策相见,仅仅是派遣了手下一名主簿来见孙策。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陆康曾对孙策见死不救。何以这么说?孙坚之前和陆康是有交情的,之前孙坚曾救过陆康的侄子,这么一来,陆康就算是欠了孙坚一个人情。可结果呢,当袁术想要僭越称号之时,趁着孙坚刚死,孙策手无寸铁,就干脆把吴夫人给拘禁起来,并且夺走了孙坚的玉玺。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为啥孙策要见陆康了,无非就是我爹和你有交情,你是庐江太守,和袁术有过交情【陆康曾带其子陆绩去袁术家吃饭】,你能不能看在过去的情分求一下袁术,让他把我母亲放出来呢?结果陆康不予相见,意思就是我不管你。
这对于年轻的孙策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使他深深的明白,在这个乱世,手无寸铁,只有任人宰割。这里我们可以提前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后来孙策扫平江东之后,张汯,虞翻都曾劝诫孙策不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孙策不接受他们的建议。
为什么呢?这仅仅是孙策不听劝么?明显不是的,这和孙策的心路历程有莫大的关系,由于他攻打陆康,以及扫平张英,于糜,樊能的这个时期,孙策手底下只有数千余人,基本上都是以弱击强。那么有朋友可能有异议,说,江东诸藩可有几个兵啊?
好,我在这里就来解释一下。据吴书.孙策传记载,有这么一句话: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孙策众多敌手,人人皆有万余兵众,强弱自然一目了然。

【NO.2见龙在田】
       楔子: 身遭祖郎袭击并兵败的孙策思考着属于自己的取胜之道,并逐步加以完善,自成一体,是为:“破阵法”,即以亲卫十数勇士,冲溃敌方阵型,并借以鼓舞士气,消除士兵对于以弱抗强的恐惧。在这一时期,孙策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于军事的独到理解,亦因此获得了不俗的战果。
而且孙策由于经历过被祖郎袭击而几乎全军覆没的经历,使得他在心中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取胜之道。在他看来,唯一可行而且正确的做法就是自己打仗之时身先士卒,并率领亲卫十数勇士,冲溃敌方阵型,消除士兵对于以弱抗强的恐惧,并借以鼓舞士气,以取得胜利。那么有人就有疑问了?你凭什么说孙策就是这种打法呢?
好,我们仔细来用考据的方法给大家解惑。顺便跑个题,中华文化有四大研究学问的方法,考据是其一,也是史学最常用的一个方法。还有义理与辞章,见于晚清桐城派学者姚鼐所提。当然姚鼐所提并不全面,所以后来李鸿章又加上了经济。合称我中华国学问四大研究法。
好,我们言归正传。我简单来给大家陈列一下,用来支持我对孙策打法:“破阵法”的史料依据。其一,太史慈传有: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其二,陈寿评孙策有:“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其一:孙策进攻刘繇,刘繇派遣太史慈为哨骑侦查孙策军团的动向.结果太史慈和自己随从的一名哨骑和孙策单骑遭遇了.这里有人可能有疑问,我稍后自然对此有解.好,言归正传.孙策和太史慈及其随从遭遇,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恰恰说明了孙策对于自己在军团的战术位置的一个摆放.孙策把自己是摆在前排的.或许大家乍一看我这个观点,会觉得奇怪,难以理解。
好,我继续给诸位分析一下,首先如果孙策是居中调度,那么太史慈和其哨骑是断无可能遭遇孙策一人的。那或许有人问,孙策在后排有无可能?我想,那就更无可能了,太史慈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孙策军团的虚实情况,怎么可能不遭遇孙策军团前部和中部直接遭遇后部呢?
所以,孙策于孙策军团的战术位置是在前列。那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孙策战术位置在前排的好处:其一,孙策个人武力确实惊人【孙策可以独斗太史慈加其哨骑两人而不败,可知其猛锐无敌,乍一看,这个观点可能和诸位理解有不同,在本节结束后,我专门有一个孙策斗太史慈的分析】。
但更主要的是,孙策身边有猛士即孙策传所言从骑十三人,这十三人个个武力不俗,且多是孙坚旧部,忠心不比一般,自然愿意为孙策效死。其二:孙策和从骑十三人在前可以极好的激励孙策军团的士气。其三: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十三人可以很好的组成一个冲锋小队,由一点迅速击溃对方阵型,从而击败对手。当然这和孙策所乘骏马也不无关系。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这恰恰说明了孙策在和其从骑十三人击溃敌军阵型之后,一马当先,“斩将刈旗”,从而彻底瓦解敌军。当然也不必斩将,古代战争一般来说只要大乱对方阵型,对方自然军心大变,从而大溃,只要破阵之后,随意杀敌已然足以破敌了。
当然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个技术问题,就是骑骏马冲锋,是不可能一马当先直接斩将的。因为你想,前面有密密麻麻的步兵和骑兵,将领一般来说都是居中,你的骏马速度快,也不过就是冲锋第一下势能很大而已,要想利用速度斩敌主将,必须是在冲破对方阵型之后,然后才能在“乱军四散”的情况下,利用骏马的速度感,一马当先,斩将刈旗。
有人说,你比如关羽斩颜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情。有人把很大因素归于关羽马快。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在击溃对方阵型之前,马快的作用也不过就是势能很大,能加强将领刺击的威力而已,前方有步兵和骑兵,密密麻麻,你怎能如同评书一般,一马当前,出其不易,一刀斩了颜良呢?

也许有人会说关羽传有一个记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中的策字说明了关羽马匹奔驰的速度感。在此我来解释下,关羽策马,恰恰是关羽已经击破颜良军团阵型后,在对方士卒大乱的情况下展示的速度感,而不是一开始,两军团刚一交手,关羽就可以利用骏马展示其速度感的。
孙策本人战术位置在前排?传统军事不都是主将居中指挥调度么?好.我在这里就简单给诸位分析一下,主将把自己摆放在前排或者是居中分别的优势和劣势.有人或许有疑惑,为什么主将不能在后排呢?后排这种摆放自然也在人类历史当中出现过,但是不得不说,摆到后排是最不常见的一种主将摆放位置.故在此不必讨论.
好,我们先来讨论主将在前的优势和劣势.主将在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励士气,以及破阵.何为破阵?即为由一点或者是由多点冲溃打乱对方的阵型来获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手段.
当然,主将居中也是可以破坏对方阵型的.所以说,主将在前的实质意义更多则是激励士气.激励士气对于孙策军团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江东诸强如严白虎者人人聚有万余人.而孙策前期兵不过五六千人.将不过程普,韩当,黄盖,宋谦等十余骑.而你孙策想要击败刘繇,严白虎,祖郎,王郎等等豪强,你的兵马精兵不过孙坚旧部一千余人.其余兵马都是新兵蛋子,你怎么办?
有人说,为了主帅安危,应该居中调度.好,我问你,孙策第一战的敌手是何人?大家完全可以不假思索答道:张英,樊能,于麋.但是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这三人实非易于之辈。孙策传中有这么一个记载:“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
也就是强如袁术都攻不克刘繇摆的“三角形”。我不知道刘繇是否是算术高手,但至少这次,他貌似利用了所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来作为防御。老实说,在军事上,这个三角形原理还确实是十分的好用。刘繇这个军事布置实在是高明。首先樊能和于麋驻守的横江可以和张英驻守的当利口互为犄角。当然更高明还不是这个布置,乃是其把自己的粮秣,装备都贮存在牛渚山。
这个牛渚山我们乍一听,真陌生。其实我换个说法,大家一下子就知道这牛渚山是什么地方了。这牛渚山还有个别名:“采石矶”。这可不就是南宋虞允文抗击金王完颜亮的所在么?
当然我们众所周知,更著名的是北宋进击南唐由曹彬指挥的采石矶大战。这牛渚山,如果分析一下其地理形势,不难发现是极为坚固和险要的。【采石矶号称“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孙策在这场战役的表现是否会和他一出道时和祖郎交手那般不堪一击。
此时孙策的兵力应该是“众五六千”另外,孙策还得到来自挚友周瑜的援助。周瑜传记载:“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孙策得到周瑜的援手之后大喜过望,可见孙策军团此时当是人才,兵力的一个匮乏期。
其后,孙策传记载孙策攻克横江和当利口是相当的简单。仅说:“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至于孙策攻打当利口和横江的进攻次序,已难以考证。但这场战役有一件事,倒是十分有趣。
【巾帼英雄】
吴主孙权徐夫人传中有这么一个记载:“祖父真,与权父坚相亲,坚以妹妻真,生琨。琨少仕州郡,汉末扰乱,去吏,随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薨,随孙策讨樊能、于麋等於横江,击张英於当利口,而船少,欲驻军更求。琨母时在军中,谓琨曰:“恐州家多发水军来逆人,则不利矣,如何可驻邪?宜伐芦苇以为泭,佐船渡军。”一琨具启策,策即行之,众悉俱济,遂破英,击走笮融、刘繇,事业克定。”
也就是说,孙策在当利口攻打张英的时候,因为缺少船只,所以打算安营驻守寻求船只。这时,孙坚的妹妹,即嫁于徐真的那位。他对他儿子偏将军徐琨说:“这样拖下去对我们不利,因为州里定会派遣水军前来抵御。
所以不如砍伐芦苇为筏,辅助船队渡兵。徐琨听了目母亲一番话,觉得很在理。于是把母亲这番话转告给了孙策。孙策听后,当即行动,军队全部渡河,于是击败了张英。从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江东孙氏不仅男儿厉害,就连女子也有巾帼风范。
接着在攻克横江和当利口之后,孙策又发动了牛渚山一役。此役载于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也就是说,孙策攻克牛渚之后,得到了刘繇的装备和粮秣,实力总算有了一个提升。
这场战役还并没有在孙策攻拔牛渚营之后消停。接着牛渚一战,吴历又接着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也就是说,薛礼和笮荣又跳出来支持刘繇,使得孙策不得不前门拒狼,后门迎虎。薛礼和笮荣自此归顺了刘繇。薛礼驻军于秣陵城,笮荣驻于秣陵城南。
其实孙策击破笮荣和薛礼的过程,简单说不过就是孙策就是孙策一连击破笮荣和薛礼,然后击破刘繇驻防于海陵的一名将领,然后将下一步战略目标锁定于刘繇根据地曲阿。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孙策在击破笮荣和薛礼展现的军事艺术。
其一:先攻打于城南的笮荣而不是直接进攻坐有坚城秣陵的薛礼。其二:利用自己身中流矢,将计就计,故意放眼自己已死,示人以弱,引得笮荣来攻,而后设下圈套,命数百兵卒诱敌进入包围圈,进而歼敌。而后利用自己歼敌和自己明言已死,突然再现于敌前的突然性使敌人军心不稳,产生恐惧心理。在孙策击破薛礼,笮荣以及刘繇手下驻防海陵的一名将领之后,孙策终于正式发动了进攻曲阿的战役。
【神亭之斗新解:孙策独战太史慈及其从骑一人】
这个问题我单独以一小节的方式谈一下。可能大家乍一看我这个结论有点不可思议。好,我们来看这么一段史料。其一: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其二:三国志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云: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依据史料之二,我们不难得知,孙策从骑十三人断然不能追的上孙策的战马。 而且其一更有“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也就是说太史慈和其从骑一人遇到了孙策单骑。其后战斗场面不外乎“便前斗,正与策对。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这句话其实也就是个战斗场面,仅仅从战斗场面来看,仅仅说明,孙策以枪刺击太史慈的战马,而后夺得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也夺走了孙策的兜鍪【兜鍪即头盔也】 并未提起从骑有否参战,但其仅仅言孙策和太史慈互夺一物及孙策刺击,仅仅提供了一个片段。
但这与太史慈从骑参战亦无矛盾。依照常识,从骑必然帮助太史慈与孙策搏斗。为何?孙策与太史慈乃是敌对之人,太史慈若擒得孙策,自然大功一件,在这种有可能决定两方成败的时候,太史慈断然不会手软,让其从骑坐观二人胜负。其后更言:“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则更是说明孙策从骑黄盖等十三骑是在这个时候才赶到搏斗现场的。由此观之,神亭之斗,当是太史子义及其从骑斗孙策一人也。

【泾县豪强祖郎兵力解】
而事实证明,孙策这套办法【即主将和其从骑在前,激励士气,破敌阵型】确实可行。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常识在里面,就是孙策的士兵素质问题。孙策被祖郎袭击的时候,手下数百士兵都是新兵蛋子。
反观祖郎的兵力,万余人。有朋友可能又有疑问了?你虽然说严白虎等势力有万余人【出自吴书,孙策传: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还说的通,小小泾县豪强祖郎怎么也有万人之众呢?其实回答大家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须想清楚一个问题就行。严白虎什么人?变民首领,那祖郎呢?同样也是变民首领。严白虎可以以变民首领而身列江东诸强之中,祖郎亦可。
【NO.3 终日乾乾】
    楔子:终日乾乾,易经有言:君子终日乾乾,意即以男子汉精神做男子汉的事。君子,王安石在其书《君子斋记》有言: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即君子者,有德者,仁义者也。孙策击破了张英,樊能,于麋,薛礼,笮荣等对手之后,孙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大业者,不仅需要武力,还需要仁义,真正意义上的仁义。
孙策传引江表传有这么一个记载:“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  
就是说,孙策凭借自己的武力建立起了赫赫的威名,即陈寿之语:“猛锐冠世”和曹操之语:“獬儿也,此诚不可与之争锋。”那么诸侯觉的孙策这个人是一个勇猛的人,对他自然有畏惧之意,那么百姓听闻孙策的事迹,自然心理反应是一样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其后,孙策率军前来,命令士卒对百姓应该秋毫无犯。
百姓知道孙策军团的这一举动之后,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在那个时期,你比即便恶行少者,如先主刘备。在入蜀战役是亦是:“野谷是资,军无辎重。”意即就地取粮。所以孙策的秋毫无犯确实对于百姓而言,是个意外之举。我们说君子这个称谓本就是“道德之称也”【班固语】
一个人能够在自己草创之初,实力尚未强大,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做到秋毫无犯。光这一点,纵观整个三国,无人可出孙策其右。孙策这一仁义之举,亦获得了百姓热情的回报,百姓送上牛酒来犒劳孙策军。以前我在看孙策传的时候,总对一句话,不甚理解。
即孙策传中的这一句:“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后来我仔细一想,突然明白了。一个人可以有俊美的面容,也可以有超人的武力,更可有卓绝的智谋,但光有这些,能使百姓兵士愿意为你效死么?
显然是不能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士民一见孙策,便乐为致死?我想不外乎因为孙策能够在这个乱世当中坚持,信奉自己的信念,能在诸侯都在屠城,就地取粮的时候仍然做到秋毫无犯。能这样做的是什么人?真君子。
孙策的仁义,不仅仅反映在孙策对于百姓的秋毫无犯。更放映在孙策为了大局能够放下私人恩怨的那一份豁达。孙策在自己起兵之初,被祖郎截击,部曲数百人几乎损折殆尽。
据吴书.孙辅传记载:“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闲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策自率将士讨郎,生获之。策谓郎曰:“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郎叩头谢罪。即破械,赐衣服,署门下贼曹。及军还,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也就是说孙策在进攻镇守在陵阳的祖郎时,生擒祖郎。但是出于大局的考虑,因为祖郎既然能为一方之霸必然有极为过人之处,孙策的基业还在草创阶段,需要祖郎这样的人才,所以孙策解下祖郎身上的脚链手铐,并任命其担任门下贼曹【即主观警卫,治安这么一个官职】一职。
当然,孙策为了安抚祖郎的失败心理和与自己的心理隔阂,还另外下了一番功夫,即在班师之时,令祖郎在前开道,以示恩宠和尊敬。想必孙策如此尊重,厚待祖郎,祖郎心中自然不免产生“乐为孙郎致死”之感了。
【NO.4 或跃在渊】
     楔子:或跃在渊意即当退可退,当跃可跃,可上可下,跃当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实乃龙升九五之尊之前兆也。孙策在这一时期,显然军事,政治举措皆以收放自如,再加上有吕范,张汯,张昭等人的助力,更是如鱼得水。这一时期,孙策的事业好比一匹奔驰的骏马,发展之快,是前三个时期所难以匹及的。
【伯符威震江东】
我们说道孙策即将要进攻刘繇根据地曲阿的时候了。我们先看五段史料:其一据孙策传记载: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其二据刘繇传记载: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其三据程普传记载: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
其四据吕范传记载: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刘繇余众。其五: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通过这五段史料,我们不难得出孙策攻占曲阿的真实过程。首先刘繇在孙策发动进攻曲阿的战役之前,自己已经放弃曲阿,逃亡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东丹徒镇】。其后孙策进入曲阿,采用了宽仁的整编办法,对于刘繇军团愿意归附者均表示既往不咎,愿意降者,全家只征发其一人,并且免除全家赋税。
当然,对于不愿降者,孙策也表示的十分宽大,表示,绝不勉强。这套宽仁的方法,果然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不过十天,四面八方来投奔孙策的兵士,竟有两万余人之众。
除了战马,孙策还获取了战马千余匹,也正是由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孙策骤然积聚了这么强大的力量【之前威震江东,形势转盛孙策军团兵力不过五六千人已然所向披靡,兵力陡然增强数倍,威力自然可想而知】,所以陈寿也毫不吝啬用了八个字形容这时孙策军团的情况:“威震江东,形势转盛。”至此,孙策军团方兴未艾,威震江东,好不威风!
【吕范整肃军纪】
正当孙策军团威震江东不久,内部便又有一件天大喜事发生了。当然,这件事是我们现在看,觉得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它发生之初,东吴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对这件事没有过多在意。此事为何?吕范整肃军纪。
据吕范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策从容独与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着葱褶,执鞭,诣合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一日,孙策和挚友吕范下棋【“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吕范传】。吕范对孙策说:“将军的事业,越来越大,部曲也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部曲都是能够遵守军纪的,我愿意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暂时兼任都督【督察官】,以协助将军治理军队。”
孙策回道:“你已然是士大夫阶级,手下又有实力强大的部曲,战绩彪炳,为什么要去当那种纠察小官?去做军中细末之事呢?”吕范答道:“不然,我舍弃乡土,投奔将军,目的不是为了妻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这就好比同乘一条渡过大海的船只,一个钉子不牢固全体都会淹死。
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仅仅是为了将军。”孙策听过,微微一笑,看到吕范如此执着,又是出于公心,他自然也不好在说些什么了。吕范在告辞之后,脱下了自己官员服装,换上了普通骑兵所穿的衣服,手执皮鞭,到将军府报到,自称督察官。孙策于是加以对吕范的授权,让他整顿军纪。从此,军纪严肃和睦,长官对于士卒的威信开始确立。
对于这件事情,我认为重要性可谓是极为重要的。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孙策部曲两万五千到两万六千人的组成部分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了。
孙策军团组成一览表:
骨干精英:孙坚旧部一千余人,跟随孙坚参加讨伐许昌,讨黄巾,讨董卓以及随孙策连战六战的精英部队。
                  
正规军:孙策到达历阳时,集结的四千人到五千人,跟随孙策,一连参加了击败张英,樊能,于麋,笮荣,薛礼等人六次战役的部队。
                 
杂牌军:孙策进入曲阿之后,整编刘繇军团以及新近招募的士卒,约莫两万人,是部队的大多数组成单位。没有和统军将领的默契,对孙策忠诚度低。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吕范此举恰恰是改变了孙策杂牌军的战斗力,使其一跃成为正规军。所以,吕范整肃军纪这一举措,可以说,使得孙策军团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张昭总理军政】
在孙策进驻曲阿这一时期,除了有吕范为其整治军政之外,孙策还得到了一位“贤内助”张昭,至此,行政和军事上的事情,事无巨细,皆总理于张昭。
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其一:据张昭传记载:“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其二:据张昭传裴注引吴书记载:“策得昭甚悦,谓曰:“吾方有事四方,以士人贤者上,吾于子不得轻矣。”乃上为校尉,待以师友之礼。 ”
简单来说,即是孙策在张昭南渡长江前来投奔自己的时候,任命其为长史,并且将军事和行政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由张昭负责。并且孙策还把张昭都做老师和朋友。
在孙策任命张昭总理军政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也出自张昭传:“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意即有不少名士听闻张昭总理孙策集团军政的时候,将孙策集团方兴未艾的功劳都归于张昭一人身上,张昭为此感到十分棘手,进退都不是。孙策听说这件事后,倒再次展现了他一贯的大度和豁达。孙策笑道:“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意即,从前,管仲为齐相,桓公一会儿”仲父”一会儿“仲父”来称呼管仲,于是桓公终成霸业。现在,张昭贤能,我能用他,建立功名,难道不会归于我吗?孙策这里将张昭比做齐相管仲,将自己比做齐桓公姜小白确实恰到好处。为何?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孙策集团的战略目的:据孙策传裴注引吴历记载,孙策曾在事业草创期间,问略于张汯。并提出自己对于战略目的的看法是:“为朝廷外籓”。   张汯听后觉得不妥,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战略目的看法,而且也获得了孙策的认可,即:“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 这就是说,孙策集团的战略目的乃是成就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由此观之,战略目的,孙策集团和齐桓公集团一致。
其二:君主对于“总理”的称谓:孙策呼总理张昭为仲父,齐桓公呼总理管仲为仲父,此二者,亦相同也。
其三:孙策和齐桓公都通过变革,增强了集团的整体实力。孙策任用吕范变革军纪,任用张昭总理军政事务。齐桓公通过委任管仲实行政治:“国野分治”,军事:“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经济:“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等变革手段。由此观之,孙策和齐桓公亦均为世之明主也。
【番外篇:龙之陨落】
刘繇,字正礼。曾和其兄刘岱,共为平原人陶洪丘比做:“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礼於后,所谓御二龙於长涂,骋骐骥於千里”,即将刘繇比做了像龙一样的人。后来事实也证明,他在面对孙策施行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江东群豪中最好的。
先摆下三角阵,其后更有失去扬州又能攻取豫章的壮举。其人无愧“龙”的称号,况刘繇立足江东未稳,便能和世代在吴郡为官的孙策叫板,并且更孙策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后更在攻克豫章之后,不久身死,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难怪孙策独独对未和刘繇共谈天下大事,感到叹息。【出自太史慈传裴注引江表传孙策语:今刘繇丧亡,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
【刘正礼议奔会稽】
刘繇在奔往丹徒之后,决定又要放弃彭泽【刘繇跑到丹徒后,又沿江而下,最后驻防在了彭泽】,投奔会稽。这个问题,以前我一直在琢磨,比如大家看一下当时的地图,不难发现,彭泽据孙策根据地曲阿的距离确实是要比会稽据曲阿要远很多。
那按照军事角度来说,不是应该彭泽比曲阿更安全吗?其实不然。首先,我们根据刘繇传的一句话,不难发现一些东西:“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也就是说,刘繇从丹徒逃亡彭泽,实际上是沿着长江,当然更可以借助舟楫,一路飞奔至彭泽的。
既然刘繇可以如此迅速的奔往彭泽,经过吕范治军,张昭理政后的孙策集团实力已然远胜刘繇集团,自然可以更迅速并且出其不意的攻击彭泽,到时候,刘繇想要奔走,会更加困难。好,我们接着来看看,刘繇要是逃亡会稽,有什么好处。
其一:要是从曲阿想要进攻会稽,走的是陆路,自然更加困难。其二:要想经由曲阿到会稽,还有另一个困难,那就是横档在曲阿通往会稽前面的钱塘江【古亦称浙江】。所以,我们仔细一分析,不难发现,刘繇奔会稽,实乃平庸之举。平庸之举?是的。为什么说奔会稽是平庸之举呢?请看下节。
【许子将议奔豫章】
从地理,防御的角度来看,确实,会稽是个好地方,既有钱塘江庇佑,前面又是陆路,孙策集团不便迅速攻取。但是,如果从集团战略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得不说,还是奔豫章为上策。为何?
其一:会稽有豪强王朗,此一去,必失去主动权,沦为王朗坐下之客。其二:虽然从曲阿奔会稽比较困难,可是如果要从彭泽奔往会稽实在是更困难。相反,如果从彭泽奔往豫章则相当迅捷。其三:会稽虽有钱塘江为其屏障,但豫章郡实在是有更好的屏障,要是舍近求远,实在是不妥。什么屏障?彭蠡泽。
这个彭蠡泽其实就是鄱阳湖的古称。有人会说,鄱阳湖算什么屏障?不就一淡水湖么?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也简单。鄱阳湖在古代不只有彭蠡泽一个称谓。在宋代,被称作扬澜湖。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赵曙这一时期的一名刑部尚书余靖有一首题为扬澜的诗,很形象的写出了鄱阳湖之险。
这首诗是这么说的:彭蠡古来险,汤汤贯侯卫。源长云共浮,望极天无际。传闻五月交,兹时一阴至。飓风生海隅,馀力千里噎。万窍争怒号,惊涛得狂势。奔雷鸣大车,连鼓声初厉。”当然除了余靖这首诗外,还有我十分敬仰的著名抗金民族英雄先贤李纲的一首名为彭蠡的诗:“世传扬澜并左蠡,无风白浪如山起。”
由此,我不难发现,有彭蠡泽挡在豫章的斜前方,豫章的防御自然是更上了一个台阶。其四:许劭在建议刘繇奔豫章的时候,还提到了,会稽:“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也就是说,会稽的富庶恰好可能引来孙策的兵锋,反观豫章,不但也有屏障,还不太引人注目,相较之下,确实是比前往会稽好多了。
在这里我附上刘繇奔豫章的史料,出自刘繇传裴注引袁宏汉纪:刘繇将奔会稽,许子将曰:“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不如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贡献,与曹兖州相闻,虽有袁公路隔在其间,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繇从之。
刘繇集团在将战略目标锁定在豫章之后,并没有如其所想,一番风顺。据刘繇传裴注引先帝春秋记载:“是岁,繇屯彭泽,又使融助皓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许子将谓繇曰:“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融到,果诈杀皓,代领郡事。”
即刘繇命令之前归附于自己的笮荣和朝廷所任命的豫章郡郡长朱皓【朝廷另一郡长亦归附于刘繇,不能不说乃是刘繇的贤能所致】联手进攻诸葛玄。刘繇在部署这一步决定之后,其身边的谋士许劭谏言说,笮荣可能会暗害朱皓。果然,笮荣再杀了朱皓之后,独自攻取了豫章郡,并自封为豫章郡的郡长。
刘繇知道笮荣干出这等行径之后,下令进攻笮荣,笮荣被刘繇击败,败退于山中,被百姓所杀。这一记载出自刘繇传:“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但刘繇在攻取豫章之后没过多久便“寻病卒”,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番外篇:袁术称制】
据袁术传裴注引典略记载:“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当然,袁术想要称制,也非一日两日了。
据孙坚传裴注引山阳公记记载:“山阳公载记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至于为什么,袁术就觉得自己能和涂高挂上钩,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涂”通“途”,术,路都是途的意思,于是袁术觉得,涂高就是说自己,自然对于称制更觉得底气十足。
当然,古人虽然迷信,但仍希望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在做出大胆的行动。所以,袁术还找了一个“充分”支持其称制的理论依据。简单来说,袁姓出自妫姓,这个妫姓是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这可不是很强大的依据么?其实,我觉得,这种依据,实在是不靠谱。
你比如我,我姓阎,阎姓出自姬姓,那这么说我就是文王姬昌的后裔,于是我也能称制了。当然大家在网上查一下自己的姓氏,一定惊奇的发现,哦,原来我们都出自帝王之家。虽说袁术以舜帝后人称制不太靠谱,但聪明的袁术,还有一个更强大的理论依据。什么依据?其实这个袁姓还有一种出处,即是出自轩辕氏。
这么说来,袁术还可以自居为黄帝后人,为何?因为这个轩辕氏还有一个另一个称谓:玄袁氏。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按五行来说,黄是代赤的【即火生土,火即赤色,土即黄色】。再说了,袁术还从吴夫人手中得到了玉玺这件宝贝,岂不更是“天命所归”?恩,真不错,既有涂高即是自己的解释,又有黄代赤的五行依据。于是袁术觉得,自己要是不称制,反倒是有违天命了。
对于袁术的称制,他的部下更是出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反对者。这一人便是袁术的主簿阎象。当然反对袁术称制的,还不止阎象。还有一人,就是张承。张承其弟张范是一名隐士。先是袁术准备了礼物请张范出来做官,张范不肯。但是又不能得罪袁术,于是叫弟弟张承去道歉。其后张承在和袁术的谈话中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阎象是怎么反对的。据袁术传记载: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嘿然不悦。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袁术自己认为称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召集部下,商议称帝的事宜。大家一听,都不敢应答。但主簿阎象发话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周王朝控制商朝版图三分之二仍然称臣于商朝。【由此观之,显然仅仅割据淮南的袁术是不及文王姬昌时期那般声势浩大】。而且汉王朝不同于商朝,并没有出现像纣王那样的暴君,所以袁术称制是纯属胡闹。袁术听后,并不觉得自己的决策出现了错误,仍然固执己见,所以他表示不悦。
我们再来看看张承是怎样反对袁术的。据张范传记载: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
简单来说,袁术的观点和之前必没有什么不同,就是说,自己土地广阔,兵士众多,四世三公,百姓归附,所以是时候称帝了。张承的观点和阎象并不相同,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袁术称制这件事。就是说,夺取天下,考的不是武力,而是恩德,如果自己的恩德可以满足天下百姓的需要,就是一介匹夫亦能称帝。如果不能满足天下百姓,想利用皇帝的权力满足自己,则必然是难以成功的。袁术听后,仍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于是再次不悦。
孙策在听闻袁术即将要称制这一消息之后,给袁术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记载于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但是它的篇幅实在太长,而且看了这封信的最大意义也不是这封信里的内容,所以这里就不引用了。这封信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有三点,其一:对袁术称制表示不支持,以表明自己的立场,更是从此彻底断绝了之前和袁术的从属关系。其二:更是表明了孙策自己从此和袁术要决裂,要翻脸,而且不惧怕袁术的进攻。其三:更是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孙策集团已经颇有实力,敢和袁术叫板了,而且无惧于袁术的挑战。
联系前面说刘繇的那一段,我们可以知道袁术原来在江东是有势力的,即豫章诸葛玄。我另外仔细翻阅了三国志,发现一个问题。即袁术在江东的势力也仅仅只有诸葛玄的豫章这么一块地方。但是,刘繇攻克的豫章郡,也就是说,至此袁术的势力也仅仅是淮南一块了。所以我想,孙策敢于和袁术翻脸,也有袁术失去豫章郡这一原因。
袁术称制的结果,我们都清楚。先是被吕布击败,接着又被曹操击败。最后想要投奔在青州的侄子袁谭,路上想和一碗蜜水,而不可得,于是大呼一声:“袁术至于此乎!”于是负气呕血而亡。至此,称帝闹剧宣告剧终。
【江东余波】
【取吴郡还是取会稽?】
孙策在击败刘繇,经过吕范,张昭等人的协助,实力已然大增。于是这时候,有人劝孙策先扫平严白虎等变民首领,其次再取富庶的会稽郡。这个建议,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地理情况不难发现。
其实吴郡距离孙策根据地曲阿的距离是要比会稽距离曲阿近很多的。如果从孙策集团基本安全的角度考虑,确实应该先夺吴郡,以巩固自身,再进取会稽,以获取财富。但如果在从吴郡严白虎和孙策的军事力量做一个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严白虎根本没有能力夺下曲阿。为何?
其一:严白虎所拥甲士不过万余人而已,更何况其根据地吴郡已被孙策的势力范围所紧紧包围。其二:孙策有精兵孙坚旧部千余人,及自己抵达历阳时招募的四千人到五千人。更有战力不俗的整编刘繇兵卒两万人。
其三:孙策和刘繇集团的重要参谋许子将都意识到了一点,就是自己集团有可以倚仗的天然屏障。刘繇集团进驻豫章的时候,有彭蠡泽【鄱阳湖】为屏障。而孙策集团也有太湖作为掩护,可以很好掩护丹阳郡【丹阳郡治所即设于曲阿】以及丹徒。也许看到这里朋友会有一个疑问,彭蠡泽是以凶险著称的,太湖风平浪静,怎么能算做屏障呢?
其实如果我们光从水文特征来看,太湖的掩护能力是没有办法和鄱阳湖相比的。但是太湖有太湖的优势。前文我说过彭蠡泽是位于豫章郡斜上方来掩护豫章郡的,也就是说彭蠡泽掩护豫章正是靠着它的“凶险”。而太湖位于丹阳郡【曲阿】正西方,并且所占区域很大,还位于丹徒的西南方向。
并且几乎是把丹阳和丹徒都给堵住了,由此观之,太湖掩护丹阳和丹徒正是靠着它的“幅员广阔”。其四:严白虎的身份实质就是变民首领而已,所以从战力来说,他麾下的万余人是难以和孙策的精锐兵士相媲美的。所以我们经过仔细一分析就不难发现,众将领担心吴郡偷袭丹徒和曲阿其实还是太过小心了。所以我认为将领的意见和孙策的意见两者相较之下,当是孙策之见先取会稽为优。
【降服王朗】
于是孙策军团开始了进攻会稽的战役。关于孙策军团的威力,王朗麾下有一功曹虞翻认为孙策十分能打,今下之计应该避其锋芒。这一件事情记载于王朗传: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但是,王朗并不认为需要避开孙策的兵锋。
为什么呢?因为王朗认为自己有道义上的优势。就是王朗传所记载的“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也就是说,王朗认为自己身为汉帝敕封的会稽太守【出自王朗传: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而孙策无故来犯,自然是自己有理。
当然更令王朗自豪的还不如自己有理,是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据王朗传裴注引朗家传记载了王朗在会稽的政绩:“居郡四年,惠爱在民。”也就是说,王朗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好官,所以自然有不少百姓支持王朗在会稽的统治。但是王朗既要抗敌,就得拿出办法,王朗是怎么做的呢?
据孙静传记载: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这个固陵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地图不难发现,如果按照直线的行军路线,则要想进攻会稽,必然要拿下固陵。而这个固陵又是一座很坚固的城池【出自孙静语:“朗负阻城守”】所以以至于孙策“数度水战,不能克”。所以一时,强如孙策,亦想不出可以拿下固陵的办法。
这个时候,孙策的叔父孙静给孙策出了一个主意。这一记载亦出自孙静传:“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查音祖加反。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翻译过来,也就是孙静建议孙策转而攻击距离固陵数十里的高迁屯【查渎道附近有刘繇一处据点高迁屯】。
而且一旦可以攻取,就等于说是直插敌人后方,直接可以威胁到王朗的统治核心会稽城。于是孙策听取了叔父的建议,入夜之后,到处点燃火把,欺骗固守在固陵的王朗本军团还在这里,没有走。但实际却派出一支奇袭分队,直扑高迁屯。等到孙策军团奇袭部已经攻陷高迁屯的时候,身在固陵的王朗大为吃惊。
这才急忙派遣故去曾经担任丹阳郡郡长现在效力于自己的周昕及其他部下率军迎战城外的孙策本阵军团。这一战,孙策一战击斩周昕等全部出战将领。于是王朗见大势已去,慌忙和功曹虞翻等部下“浮海至东冶”。也就是王朗乘着船沿岸南下,一直逃到了离会稽很远的东治。
但是孙策根本不给王朗“翻盘”的机会,据王朗传记载: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就是说孙策再度追击到东治,一战再破会稽军,王朗此时已经几乎全军覆没,没有能力再和孙策一战,于是被迫投降。其后孙策对王朗也是很尊敬的,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孙策的大度和仁义,据王朗传记载孙策是这样对待归顺的王朗的:“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可以说,在三国时期,这般仁义的君主,实属不多见。
【计破群雄】
孙策在夺取会稽郡之后,仍用虞翻为会稽郡功曹,并厚待王朗。其后,孙策准备挥师北返曲阿,当行军至钱塘时,身为吴郡郡长的陈瑀不甘心臣服于孙策。于是派自己的部下都督万演带着自己的印信三十余封给泾县豪强祖郎,吴郡豪强严白虎等人,让他们做自己的内应。待到孙策准备回师之时,一起行动攻取孙策所据诸县。
这次孙策的情报网很是即时,在陈瑀计划袭击孙策之前,孙策就已经得知了情报。这一记载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行到钱塘,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余纽与贼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策觉之,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这一记载当中的“策觉之”三个字即可说明孙策通过情报在陈瑀计划之前就已经得知他的袭击计划。于是孙策派遣将领吕范,徐逸前往海西攻击陈瑀。看到这里朋友也许会有疑问?这陈瑀不是准备在钱塘袭击孙策吗?为什么吕范跑到海西区攻击陈瑀了?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陈瑀虽是正牌吴郡太守,但是他的根据地在海西,而他要前往钱塘进行袭击。但是孙策的办法更加简单明了,直接派遣吕范去攻击陈瑀的大本营,逼迫陈瑀回师一战。顺便提一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孙策军团战力的强大。为何?吕范去攻打海西,海西本身就有陈瑀的驻军,而且陈瑀在得知吕范偷袭自己大本营,必然从后方联合城内守军,一举歼灭吕范军团。
但是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陈瑀在战败之后,单人单骑去投奔袁绍。那么陈瑀军团呢?全被歼灭打散或者收编了。说道这里,顺便谈一下,为什么孙策会在危急时刻派遣吕范和徐逸去往作战呢?其实派遣吕范我们很好理解,毕竟吕范实质上在军中的威信也仅次于孙策一人,关键时刻派遣吕范出马,更看中的已经不是军事指挥能力而是兵将的默契程度了。那徐逸是谁?
乍一看,大家可能都没听过这个人。其实我后来想了想,徐逸这个人也是属于祖茂现象的一个代表人物之一。什么是祖茂现象?祖茂现象就是“本身资料少,其人也没什么可提到的,但因为某件事,顺便把他提到了的一类人”。那么徐逸是这样一类人,孙策为什么要在这么紧要的关头派徐逸为吕范的副手?
其实这个问题我想了想,不外乎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正是在这个紧要关头才不能派遣其他特别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吕范。为何?因为派遣能力值一般的徐逸可以避免主帅副帅对于战术的重大分歧,由此一来,攻陈瑀这一战役才能由在军中极有威望的吕范全权调度。其二:徐逸这种能力值一般的将领,虽然不能提供特别好的建议,但这一类型的将领往往长于配合,能做一些军中细琐的事情,为吕范分担很多压力。
接着,战况如何?据孙策传记载:“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吕范传也提到了这一战役,并说吕范“枭其大将陈牧”,即吕范率军不仅仅击败了陈瑀,还斩杀陈瑀麾下一名名叫陈牧的大将。并且基本上全歼了陈瑀军团,陈瑀自己也单人单骑去投奔袁绍了。
陈瑀单人单骑投奔袁绍的史料记载于孙策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瑀单骑走冀州,自归袁绍,绍以为故安都尉。”这里我们看到吕范俘虏了“吏士妻子四千人”这怎么解释呢?这里的吏士妻子解释做陈瑀手下的官吏,将士,以及将士的妻子,儿女,以及陈瑀的妻子和儿女。那么之前所提的严白虎和祖郎等人孙策怎么击败的呢?
吕范传记载:策自将讨虎   孙策传记载: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二。其一:严白虎祖郎等人很守信用,说好要攻取孙策诸县就去了,绝不违约。其二:孙策之前得到陈瑀的计划之后,先派遣吕范,徐逸进攻海西,自己率军进攻严白虎,而且经此一战,严白虎战败,孙策彻底瓦解了陈瑀的计划。
于是孙策军团一连经过平会稽,击东治,讨陈瑀,破严白虎四战,凯旋而归。孙策在返回治所曲阿之后。对自己占据的地盘进行了一个部署。这一部署出自孙策传: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几项人事分配应该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孙贲,孙辅是孙策的堂兄弟,朱治是孙坚旧部。我们不难发现,孙策分封这些人都具有两个特点,其一:要么和孙策有血缘关系,要么是孙坚留下来的部下。其二:都很有资历,你比如说吴景,他曾经是丹阳郡的一郡之长,自然再度出任郡长就显得很有资历。
其实孙策分封亲信来镇守各地的主要原因我想是这样的,因为现今局势不稳,一旦有变,自然和孙策本人关系最为亲密的人对自己更加的忠诚,而且吴景等人都有过担任地方长官的经历,这样治理起各地政务相对其他人来说,是要好一些的。所以孙策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做出了这样的人事部署。
【陈瑀实乃正牌吴郡太守】
据吕范传记载:是时下邳陈瑀自号吴郡太守,住海西   光看这一段的朋友一定会误认为陈瑀的吴郡太守是其自封的,其实不是这样的。陈瑀的吴郡太守实乃朝廷正式册封的。何以见得?这个证据江表传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王誧带来的汉廷的诏书:“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由此观之,陈瑀的吴郡太守及安东将军的官职当是汉廷所承认,并非陈瑀自己自封。
【NO.5 飞龙在天】
     楔子: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为人主之道九五至尊之相,意即如困龙归大海,自由驰骋,表示左右逢源。孙策在一连占据了会稽,丹阳,吴郡三郡之后,实力已然不同于之前四个阶段,这个阶段孙策接连发动了攻取豫章郡,庐江郡两郡的战役及著名的沙羡大战以及大破兵力强大的刘勋等等战役。这个阶段结束之时,孙策基本上已经完全统一了江东地区,并且兵力也比之前又增强了三万之众,真可谓,盛极一时。
【讨平刘平】
在刘晔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於内宴饮。
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这一段记载看起来太长,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扬州变民首领郑宝,打算裹胁人民,到长江以南发展。并且他认为刘晔是当地望族,汉皇后裔。【小提一下,刘晔这个汉皇后裔可比刘备那个靠谱多了。何以见得?刘备的祖先是谁?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有多少个儿子呢?史记曰:子枝百二十余人,就是光儿子不连女儿就有一百二十人。而且刘胜是西汉的封王,血脉和东汉汉帝自然距离很远。那么刘晔呢?刘晔是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人。和东汉汉帝关系的亲疏远近,一目了然。】
于是这个郑宝决定劫持刘晔做自己的头目,刘晔为此感到很发愁。正巧曹操使节来到了寿春【扬州首府治所】,于是刘晔把使节请到自己家里,郑宝见使节来了,总不能不见,于是就和曹操使节打了一个罩面,就在这时,刘晔挽留郑宝一起来参加自己家的宴席。而刘晔也是颇为骁勇,就在此宴,击杀了郑宝。并且对郑宝的部下说,谁敢反抗,与郑宝同罪。于是郑宝部下共推刘晔为他们的首领。刘晔不愿意率领这只部队,于是刘晔就把这只数千人的部队转赠给了庐江郡长刘勋。
为何刘晔要把部队交给刘勋?我想原因是这样的,刘勋这个人在袁术破败之后,收容了很多袁术的部队【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会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不敢守寿春,乃共舁术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於皖城。】,所以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刘勋是“回收兵力的”。所以刘晔一听海内外还有这等好心人,于是就把这数千人交给了刘勋,这刘勋倒也不惧,就这么收下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刘勋不像刘繇,王朗那样具有很好的大局观,如果按照我们在游戏里的说法,刘勋就是一个标准的“菜鸟”。何以见得?因为刘勋回收兵力,引起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这一后果记载于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勋粮食少,无以相振。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刘勋收容了太多袁术的部队以及刘晔交给他的几千部众,使得刘勋粮草无以为继。那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刘勋准备怎么做?
据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乃遣从弟偕告籴於豫章太守华歆。歆郡素少谷,遣吏将偕就海昏上缭,使诸宗帅共出三万斛米以与偕。偕往历月,才得数千斛。偕乃报勋,具说形状,使勋来袭取之。也就是说,刘勋在为粮草捉襟见肘的时候,想到了豫章太守华歆【华歆乃刘繇死后,汉廷派遣作为新豫章郡长。】,于是派其弟刘偕去问华歆要点粮食。但是华歆粮食也少,于是就让人带着刘偕去找海昏上缭找附近的豪强,让他们给刘勋三万斛粮食。
刘偕在海昏上缭等了足足有一个月,宗帅才给了他数千斛的粮食。刘偕因此感到极为不满,并且认为宗帅有粮食,只是不愿意给兄长刘勋。于是刘偕虽然得了宗帅的几千斛粮食却仍然回去在兄长面前告了一状,并且建议兄长干脆派兵攻取海昏和上缭,抢了这群“周扒皮”的粮草。
刘勋听闻其弟的控诉,深感海昏上缭等地宗帅极为可恶,但是刘勋又吃不准海昏上缭到底有没有粮草,寻思,若是人家嘛都没有,咱去打人家岂不太黑了,好歹人家给了咱数千斛粮食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又给海昏上缭等地告了一状,这人是谁?
并非别人,就是孙策。孙策当时一心正寻思着,你刘勋回收这么多兵力干啥呀?是不是要闷我一棍子啊?恰好,这时对政治局势敏锐的孙策看出了刘勋和海昏上缭宗帅的潜在矛盾,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夺取庐江的天赐良机。于是就告了这些宗帅一状。状词怎么写?
这一状词出自刘晔传: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 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上缭这个地方,一点都不穷,而且,不仅仅是不穷,还拥有极为丰厚的财产,我孙策以前也寻思着要打上缭来着,但是我离上缭太远了,不方便去“敛财”,阁下地理位置这么好,离这么近,您应该去打上缭。
并且,如果您要去打,别担心赢不了,您赢不了还有我孙策呢,我要做您的援军,协助您收钱。孙策担心刘勋信不过自己,于是在告状的同时,还给刘勋一点“小意思”,即一些金银珠宝,和一些名叫“葛越”的精美织品。刘勋见信之后,心情十分激动,深切感受到了,孙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孙策这个人,狡猾狡猾地。这时候不仅孙策给刘勋“温柔一刀”,自己的部下和外界的官员都一直前来给自己道贺,祝自己“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这时候,之前踌躇,没头脑的刘勋,顿时感到自己的伟大,情不自禁的雄起了。但是,刘勋集团还是有聪明人的,谁?便是击杀郑宝的勇士刘晔。刘晔看到对现在刘勋遇到的一切,并不看好,认为这里面是有阴谋,有忽悠的。刘勋对刘晔的看法感到奇怪,就问刘晔为什么要胡思乱想。
刘晔说道:上缭这个地方,虽然只是一座小镇,但是城池很坚固,壕沟很深,想要拿下很困难。绝对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拿得下的。而且一旦大军被困在了上缭城外,皖县【庐江郡首府治所】必然空虚,孙策如果趁机来偷袭,这样,皖县势必守不住。到时候,将军【指刘勋】你前进无法克敌,后退无家可归。所以只要将军你一旦发兵,势必灾难临头。
这一记载出自刘晔传: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於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这时候,刘勋已然雄起,自信得不得了,哪里还听得进刘晔的建议呢?于是率领自己的庞大军队,浩浩荡荡向上缭进军。当他的军队前锋抵达海昏的时候,海昏上缭各宗帅知道了刘勋军团的动向是直奔自己而来的,怎么办?跑路。于是各宗帅,全部率军躲了起来。躲到了哪里?这就难说了,虽说这些土匪战斗力低下,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看除了上天入地,没有什么地方不能令他们藏起来。
当然,最常见的藏身地点,还是深山老林,正所谓“钻山沟”是也。这时候,这些宗帅就给刘勋留下了一座空城,刘勋进入上缭之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为此感到大失所望。这时候,名义上号称要去江夏郡攻打黄祖实则要攻占庐江郡行军至石城的孙策得知刘勋中计,赶忙做出了部署。
这一记载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闻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这一部署的实质是什么?不外乎有两点。其一:孙策命令自己的堂兄孙贲,孙辅,率军八千人,前进驻扎在彭泽。这样一来,身率大军在上缭的刘勋要想回师救援自己的治所宛城,就必须先击败驻守在彭泽的孙贲,孙辅,才能继续回援。
其二:孙策亲自率领挚友周瑜统领两万人,奇袭刘勋后防空虚的治所皖县。由于刘勋回师救援,必须先击败孙贲,孙辅,这样一来,孙贲,孙辅可谓帮助孙策攻取皖县争取了很宝贵的时间。通过这一布置,我们不难发现。孙策的军事才能太厉害了。
【孙策破皖城是否完全倚仗突袭?】
孙策攻击皖县,按照三国志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来看结果不过三个字:“即克之”。但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就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惊心动魄了:“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这句话可以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驻防在庐江的刘勋军团总兵力有三万余人以上。反观孙策一方,只有两万人。
为什么说惊心动魄?关键其实不是在于两万兵力战胜三万多兵力。那是什么?关键是,两万战胜三万,能够“即克之。”“即克之”什么意思?就是说,立即便攻克了,很迅速,很强大,不,是很可怕。当然有人说,孙策这是奇袭,打了对手一个冷不丁,没防备。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据现代怀宁县志记载皖城是:盖其地上控江淮,山深水衍,战守之资也。当然有人可能说,你这个不能算,这是现代的记载。那我来说明一下,这个怀宁县志是根据现今古皖城遗址得出的结论。所以说,可信度是很高的。当然不止现代人的记载。据后汉书记载:西汉置皖县,治所皖城在潜山。
也就是说,皖城是有山险可恃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孙策的突袭是打了驻防于皖城的刘勋守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还不至于因为孙策的奇袭,一下子就失守。所以我们说,孙策的突袭对孙策攻占皖县是很大的影响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胜负的决定因素。
【李术为何可以担任庐江郡太守?】
孙策在攻取庐江郡治所皖城之后,实力又陡然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何?便是孙策获取了刘勋军团三万士卒的归顺。其后孙策表汝南人李术为庐江郡郡长,并交给李术三千士卒,让他镇守皖城。李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担任庐江郡郡长?
也许大家扳着手指头数,数和孙策交情好的人,第五个总该周瑜了吧?为什么不是周瑜担任庐江郡郡长呢?周瑜传开篇第一句就能解释这个问题:“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也许不懂的朋友会问了,这周瑜是庐江人,和不能做庐江郡郡长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制度问题。
东汉有一个制度:本籍回避制。何谓“本籍回避制”?简单来说,就是你是哪里人,就不能在这个地方担任官职了。当然这个制度还不是最有趣的,更有趣的是:三互法。何谓“三互法”?简单来说就是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老丈人是A郡百姓,我就不可以担任A郡郡长了。
好,我们言归正传,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李术和孙策的交情也是相当不错的。否则不会成为我们数指头的第六根手指。孙策在任命李术为庐江郡长之后又做了另一个部署,即把袁术,刘勋及其将领的家人送往吴郡。顺便在这里改正一下我之前的一个错误。
我在前文中说道,曲阿是在丹阳郡,并且是丹阳郡的首府治所。这是错误的,曲阿位于吴郡境内,所以这次孙策吧刘勋,袁术及其将领的家人当是送往自己位于吴郡的治所:曲阿。这样还有另外一个效果,就是可以瓦解还在回师救援皖城,正在前往彭泽于孙贲孙辅交战的刘勋军团的军心士气。将领们的家人均被孙策俘虏,自然无心恋战。
但是如果孙策仍然把刘勋部下将领家属留在皖城的话,反而会激励刘勋将领兵士的士气,要一鼓作气打下彭泽,攻克皖城,以救出家人。但是,孙策由于把刘勋将领的家眷迁徙到了吴郡,这样一来,反倒是极大摧毁了刘勋军团的士气,同时大大减少了驻防于彭泽的孙贲孙辅兄弟的压力。
果不其然,刘勋在率军返回皖城的时候,于驻防于彭泽的孙贲孙辅兄弟发生了一场交锋。据三国志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贲、辅又於彭泽破勋。”刘勋战败?这个结果看起来实在不可思议。要知道,刘勋被刘晔说成是“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说明什么问题?
相对于刘勋挥师进攻上缭的部分来说,驻防于皖城的三万余人显得“虚”。于是,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此次孙贲孙辅击败的刘勋军团人数至少在三万余人之上。那么有人也许会说了?刘勋军团此时已然知道孙策攻克了皖城,军心士气早已不行了,再加上攻取上缭一无所获,其势恐怕已成强弩之末了吧?
所以孙贲孙辅的获胜,不足为奇。如果您是持有这一论点的朋友,我给您看一段史料,这段史料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贲、辅又於彭泽破勋。勋走入楚江,从寻阳步上到置马亭,闻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沂,筑垒自守,告急於刘表,求救於黄祖。   这段史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孙贲孙辅现在彭泽击败了刘勋的部队。刘勋战败后跑到一处名曰:“置马亭”的地方才知道孙策克皖县。
也就是说,刘勋军团在进攻彭泽的时候是没有家人被孙策俘虏的顾虑的。相反,假使他们知道孙策正在围攻的皖城,必然火急火燎,战斗力自然极强。当然,这不能假设,因为刘勋军团也许真是在孙策军团攻破皖城的时候,才知道孙策攻皖城这件事情的。结合前文,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孙策最好的计划,即俘虏刘勋军团将士家眷以影响其军心士气,从而减少孙贲孙辅防御压力的计划是并没有成功的。这个影响军心士气延迟到了刘勋退防沂地和黄祖的援军迎战孙策攻势这一时期。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孙贲孙辅的这一胜利,确实是十分辉煌的,这一防守彭泽的战役是实打实的硬仗。
刘勋在退到沂地之后,做了向黄祖求援的部署。黄祖果然派兵驰援,这一记载出自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祖遣太子射船军五千人助勋。也就是说,黄祖派遣了其子黄射统领水军五千人援助身在沂地的刘勋。
其后夺取庐江郡的孙策,对刘勋发动了又一波的攻势。还是出自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策复就攻,大破勋。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简单来说,就是孙策发动攻势,大破刘勋,黄射的联军之后,刘勋北投曹操,黄射也逃走了【至于逃到哪里,史料没记载,我估计回沙羡找黄祖去了】。此战战果颇丰,孙策共俘虏了刘勋兵士两千余人,及其战舰一千艘。兵士易得,更关键的是战舰千艘,这真可谓极大的壮大了孙策水军的实力。
【沙羡大战】
孙策在击败了刘勋,壮大了水军实力之后,接连又发动了一次更大的战役。这一战役是孙策一生最高军事艺术的展现,即我们熟知的“沙羡大战”。
沙羡大战记载于孙策传裴注引吴录载策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
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余,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除此之外,另有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的一段: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   
这些段落比较长,耐心朋友可以自己仔细品读一下。如果您只是要了解一下概括,请直接看我这段简述。
这场战役的双方一览表:
孙策军团:孙策,周瑜军团,共计兵力两万人两千人,战舰一千艘。
          孙贲,孙辅军团,共计兵力八千人。
                    
黄祖刘表军团:黄祖军团:兵力共计三万余人以上,战舰六千艘。
              韩晞,刘虎军团:兵力共计五千人,为特殊兵种,系长枪兵。
战役结果:孙策军团大胜,一战而斩韩晞。黄祖单人脱身而逃。孙策俘虏黄祖家眷,获取战舰六千艘,击杀落水的刘黄军团人数共计三万余人之多。
双方战术:
孙策军团:“火放上风”即顺风放火。   “兵激烟下”即士兵冲锋于刘黄军团战于硝烟之中。    “弓弩并发,流矢雨集”即弓弩一起发射,箭矢如大雨倾盆而下。   
         
黄祖刘表军团:常规战术,与孙策军团混战于硝烟之中。
战斗时间:“日加辰时”即上午七点至九点,战斗仅仅为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军事艺术:孙策的“火放上方” ,“弓弩并发,流矢雨集”两种战术据称给后来的赤壁之战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黄盖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即斩断风帆,绳索,各船再一起点燃船只,顺风将火船冲向曹军舰队】据说就是孙策这两种战术的一个变种。
                                 
【威服豫章】
孙策在准备夺取庐江郡和进攻黄祖之前。曾经另外做了另一个部署。即在昌门饯别太史慈,令他去收编刘繇逝去前留下的一万余人的部属。一万余人?何以至此?其实刘繇即便是鼎盛时期,割据于曲阿之时,兵力也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般雄壮,这点绝对可以令拥兵在六万以上的刘勋汗颜,所以我才说,刘繇是孙策对手中的最强之人。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这个昌门饯别在于太史慈传: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也许有人说,不对,昌门饯别和陈寿孙贲传的一段记载是有冲突的,所以昌门饯别应该不成立。好,关于这点,我在稍后会有一个专门的辨析。
那么为何刘繇部众万余人会无人可附?刘繇死后,他的继任者不是华歆吗?关于这点,载于华歆传裴注引魏略: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原奉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也就是说,华歆在继任刘繇做了豫章太守之后,刘繇部众一万余人,打算拥戴华歆为他们的首领。
但是华歆表示,利用机会而夺取权力,不是人臣应该做的事,所以拒不接受刘繇的部下。后来刘繇的部下围绕在华歆身边坚持了好几个月,华歆仍然不肯接受,于是刘繇这万余人的兵马算是无人可附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华歆,固然讲信义,但是绝非可以成事的明主。
这不光是我们这么评价华歆的,连太史慈也跟孙策这么说。其实太史慈去收编刘繇的部队不只有这一个目的,孙策还让太史慈看看华歆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何要看华歆的为人?实在是当初刘繇太过厉害,孙策也不因为在出现像刘繇这样可以和自己抗衡的对手了。
太史慈是这么报告的,这个报告出自太史慈传裴注引江表传: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所遣长吏,言‘我以别立郡,须汉遣真太守来,当迎之耳’。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昬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於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
简单来说,太史慈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华歆是一个正人君子,但才干不足,仅能自保。其二:僮芝割据庐陵,番阳在县政府外另立宗部军营。并且番阳说自己在上缭建立了新政府,不属于豫章郡政府管辖,但是华歆没有办法处理番阳和僮芝。孙策听完太史慈这番话便“策拊掌大笑,有兼并之志矣。”至此,孙策更坚定了攻拔豫章的想法。
这时候,孙策刚刚攻下庐江,击败黄祖,兵锋正盛,便准备一举攻下豫章郡。但是孙策在此时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准备先派虞翻劝降华歆开城投降。这段记载出自华歆传裴注引胡冲吴历: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翻还报策,策乃进军。歆葛巾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便向歆拜。  
这段记载不如虞翻传裴注引江表传记得更为详细:策讨黄祖,旋军欲过取豫章,特请翻语曰:“华子鱼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加闻其战具甚少,若不开门让城,金鼓一震,不得无所伤害,卿便在前具宣孤意。”翻即奉命辞行,径到郡,请被褠葛巾与(敌)〔歆〕相见,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
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君所亲见,南定鄙郡,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今大军已次椒丘,仆便还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君辞矣。”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策既定豫章,引军还吴,飨赐将士,计功行赏,谓翻曰:“孤昔再至寿春,见马日磾,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孤意犹谓未耳。
卿博学洽闻,故前欲令卿一诣许,交见朝士,以折中国妄语儿。卿不愿行,便使子纲;恐子纲不能结儿辈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宝,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则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因曰:“孤有征讨事,未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后三日,便遣翻还郡。
这两段简单概述一下是这样的:孙策对虞翻说,华歆虽然有名声,但不是自己的对手,况且一旦交手,伤亡必然会发生。所以派虞翻转达向华歆转达一下自己的意思。虞翻和华歆见面,主要陈述了自己这样一个观点:孙策可以驱逐刘繇,还能攻克会稽,这样的谋略,以豫章微薄的存粮是不足以抵抗的。而且告诉华歆,必须在明日中午给自己答复,自己等着回命。
华歆听罢,对虞翻说,我在江南呆久了,想回到北方,既然孙将军来了,那我就走。于是华歆连夜写好了欢迎孙策军的告示。第二天凌晨把欢迎告示送给孙策。于是孙策正式进驻豫章郡。顺便提一点,华歆在亲自出门迎接孙策之时,孙策一见华歆便表示,华歆名满天下,愿意做华歆的弟子,并当即对华歆行师生大礼。孙策为何要向华歆行师生大礼?这主要是做一种姿态,什么姿态?即孙策尊重名士,尊重有有才干的人物。由此一来,孙策又赢得了名士的好感。
【有无昌门饯别?】
有不少朋友认为孙策派遣太史慈收编刘繇部队是在孙策攻下庐江郡,击败黄祖之后才进行的。他们的依据是孙贲传的这么一句话:“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过定豫章。”也就是说,刘繇病死是在孙策击败刘勋,黄祖之后。这样一来,持这一观点的朋友就认为太史慈传所言的昌门饯别是错误的,应该是孙策击败刘勋,黄祖之后另外在别的地方派遣太史慈去收编刘繇的部下。
这里我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我认为,其实这句“闻繇病死,过定豫章”的意思不是"听到刘繇病死,所以准备进攻豫章郡"的意思。而是“正是因为听说刘繇病死,所以准备攻打豫章郡。”这里的“闻繇病死”是“过定豫章”的原因。如果“正是因为听说刘繇病死”解释做“闻繇病死”,那么就会发现,这里听说刘繇病死的时间早晚就没有限制了。
也不是刘繇死于孙策击败黄祖和刘勋之后了,并且这样解释理解的话,刘繇之死就和昌门饯别没有冲突了。也许有人会说,昌门这个地方可能就不存在。那我这里还有另一段史料可以佐证昌门的存在,即庞统传的这一记载: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我想,陈寿著史可能出现一次错误,但绝不可能犯两次一模一样的地理常识错误。所以我的结论是: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饯别是存在的。并且刘繇之死是在孙策西征刘勋,黄祖之前,这样刘繇之死就和昌门饯别没有时间矛盾了。
【NO.6 亢龙有悔】
       楔子:《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孙策再接连攻占了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庐江郡,豫章郡五郡之后,基本上已经统一了整个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在完成一统江东的大业之后并没有改掉自己之前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不良习惯。依照常理,人都有惯性,此行为能改正者当属不多。
虽孙策并非死于冲锋陷阵和单骑独行,但由于容貌被毁便沮丧而终,可以说,是天意。若要年轻人不顾姣好的面容,固然极难。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在孙策身上发生了毁容之事,岂非天哉?但在此时期在孙策发生的事,倒是恰好符合“亢龙有悔”的意思。为何?孙策在二十六岁之前便打下了整个江东,又为陈寿谓之“猛锐冠世”实乃锋芒盖世,又于二十六岁身死,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新解孙策之死】
孙策之死,有多种说法,最常规,也最简单的是这么一种说法:即相信孙策传记载:“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又因为孙盛的辩驳,不相信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也就是说,持有这一看法的朋友认为过程是这样的:孙策喜欢单骑独行和狩猎,在孙策杀了许贡之后,一日狩猎恰好遇上了许贡曾经的门客,于是被许贡门客所击伤,其后孙策身死。这种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刺客击杀说”。
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为何?因为这里的“客击伤策”是说许贡曾经的门客击伤了孙策,并没有提到许贡的门客是击伤了孙策的面部,使得孙策毁容。这样就和吴历的这一记载产生了矛盾: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而且仔细看孙盛的辩驳,不难发现,孙盛辩驳的只是说,孙策是不可能认识韩当手下的士兵的,孙盛其实是没有驳孙策面部中箭这一过程的,当然孙盛更没有辩驳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的记载是错误的,不存在的。所以说孙盛的辩驳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但是乍一看,我们很容易以为江表传的这一记载本身就是失误的,不存在的。
那么真相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把有关这一事件的史料全部整合一下,很快就能明白真相。
其一,孙策传记载: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其二: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其三:袁宏所著后汉纪记载:其小子与客谋报曰:「孙策勇锐,若多杀人于道,策必自出,则可擒也。」客从之,乃杀人于江边。  
由此我们开始展开分析:首先,许贡被杀之后,他的小儿子和许贡之前门客谋划,如果他们在道路之上,多杀死百姓,孙策必然会出来处理他们。为何孙策必会亲至?其实应该是这样的,许贡门客在杀人之后,必然留下痕迹,让孙策知晓是他们所为,由此一来。孙策必然会带人来抓捕他们,但是孙策既然是要抓捕许贡过的门客,自然不会带太多贴身护卫。
肯定是自己单骑在前,以引诱许贡门客出来,然后埋伏于之后的护卫冲上来,一顿群殴,抓捕或杀死许贡门客。所以,当孙策看到许贡门客留下的杀人痕迹之后,果然布置了伏兵尾随在自己身后,自己单骑在前,以引诱许贡门客出来现身。另外,在这里解释一下,这里的“卒与客遇”的意思其实并非突然和许贡门客遭遇,实际的意思是“终于和许贡门客遇上了”。  

为何这样理解?这里在举一个同样的例子,我们来做个类比。这个例子是太史慈带一名哨骑和孙策斗于神亭这件事情。据太史慈传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乍一看,大家还可能认为,这里的“卒遇”是突然遭遇的意思。好,我再拿出一条相关史料,我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了。
据建康实录记载:会孙策讨繇,慈单骑出侯,卒遇策于神亭。所以说,太史慈是和其哨骑一人,两人等在神亭,埋伏起来,以侦查一下孙策军团的虚实,正好孙策马快,先于其随从十三骑到达了神亭。太史慈一见只有孙策一人,便想和其哨骑两人活捉或斩杀孙策以立下不世之功。于是便有了我们熟知的“神亭之斗”。
好,我们继续回到孙策之死这一话题来进行分析。为什么我说孙盛说孙策不可能认识韩当的每一个兵士是正确的呢?其实,孙策问许贡门客是什么,本身就是明知这三人是许贡门客,故意问他们问题,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进行突然攻击,一举击杀这三人。所以孙策在等许贡门客说自己是韩当的兵士之后,马上说,我认识韩当的每一个兵士,并且马上发动袭击,一箭便射杀了一名门客。
但是这里不凑巧的是,其余两名门客因为同伙被诛,做出了一个第一反应。就是两人同时举弓射击孙策,更不凑巧的是,这两人中虽然一人没有射中孙策,但是另一人一箭正中孙策面门。这时,孙策设置埋伏于自己身后的护卫一看主公受伤,便一窝蜂冲出来,乱刀击杀了剩余的两名许贡门客。
事情就是这样的,那么也许有人说,孙策未必会玩偷袭,并自信偷袭可以击杀许贡这三名门客。好,我举一个之前孙策偷袭得手的例子。这个例子出自孙策传裴注引吴录:策自讨虎,虎高垒坚守,使其弟舆请和。许之。舆请独与策会面约。既会,策引白刃斫席,舆体动,策笑曰:“闻卿能坐跃,剿捷不常,聊戏卿耳!”舆曰:“我见刃乃然。”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进攻破之。虎奔余杭,投许昭於虏中。程普请击昭,策曰:“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乃舍之。
既然我们已经说清楚了刺客事件。接着我们就来谈谈,孙策是怎么死的?孙策之死其实当是吴历记载为正解。就是,孙策不巧被许贡的两名门客同时放箭,一箭正中面门。而后,医生给孙策做了治疗,并且说,孙策的伤是可以治好的,当是需要一百天不要剧烈运动。然后,俊美冠世的孙策一天拿起了镜子,观看面部。
这时,孙策发现正是由于自己脸部中了一箭,自己原本俊美的容颜,彻底变了样子,便得可怕而且难看。于是,年轻而不成熟的孙策,感到十分痛苦,对自己的亲信左右说,我的脸都成了这个样子,我还怎么能去建功立业呢?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孙策的心理。潜台词恐怕是,我都已经毁容了,还叫我怎么活下去?于是孙策由于情绪极度浮动,心情查到了极点,于是导致疮口迸裂,当天晚上就离世了。
【新解孙策托孤】
孙策在离世之前,召集张昭等人,吩咐了一段诡异的话:“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三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为何说诡异?之后我会有一个分析。接着孙策又召唤其弟孙权,把印信绶带【即象征权力的象征物】亲自佩戴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了另一番更诡异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为何我说这两段话诡异?仔细品读一下,这两句的意思,完全不是一个样子。首先,孙策对顾命总理大臣张昭说的是,天下大乱,我们可以凭借吴越的将士,三江天险,这样就足以自保了,请你们善待我的弟弟。 而后孙策又对孙权变了个口吻说,凭借江东的人力,争夺天下,你不如我。 任用贤才,各尽其能,自保江东,我不如你。
乍一看,我们会认为,正是因为孙策了解自己弟弟孙权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放心的把江东交给了孙权。 果真如此吗?恐怕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为何?孙策离世之前,孙策最重要的部下张昭对于权力交替有这么一个判断,出自孙翊传裴注引典略:“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也就是说,就连江东重臣张昭也并不认为孙权会接替孙策执掌江东,反而认为孙策的三弟孙翊会接孙策的权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了。古代有两种权力交替的方法,其一:父死子继,其二:兄终弟及。 那么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兄终弟及的章法。 什么章法?就是兄终弟及是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平时孙策并未显示出对弟弟孙权的器重,反而更加器重三弟孙翊,由此才使重臣张昭等一干人全部认为孙翊会接替兄长孙策执掌江东。那么既然孙策更加器重孙翊,为何由孙权接了班?我想,孙策让弟弟孙权接班压根不是器重孙权的才干,而是孙策觉得,应该依照传统规则处理传承问题,以免日后影响江东政局,使得江东大乱。为何这么说呢?
假使孙翊接了班,那么在孙翊心里会这样想:如果按照传统制度,应该我哥哥孙权接班,由此一来,孙权就会危及到我的统治,必须干掉他。同时,孙权也会想:我弟弟孙翊接了班,而我才是真正应该继承兄长孙策大位的人,我应该做了孙翊,重掌大位。或者孙权会想:弟弟孙翊必然因此觉得我危及到了他的统治,一定会杀害我,我不如杀了他,以保自身。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事实是,孙策把权力交给孙权。
交给孙权的话,就不会出现日后的不少纷争了。因为孙权照传统制度本就应当继承孙策的位置,那么孙翊就不会危及到孙权的统治,所以孙权也会善待弟弟孙翊。当然更不会出现日后的一系列纷争了。看到这里,一定有不少朋友说,简单来说,如果孙策不器重孙权就不会把权力交给孙权了。
好,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我还有一些证据。据孙权传引江表传记载: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还有孙辅传裴注引典略记载: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分其部曲,徒辅置东。
我们要知道,扳着指头数,孙辅和孙策的交情可列在前五,李术也是和孙策交情极好之人,不然孙策也不会任用李术为庐江郡郡长了。由此二人担心孙权不能治理好江东,所以不肯事权。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孙策生前,正是由于孙策并未在亲信面前显示过特别器重孙权的举动,所以李术,孙辅才会有此担心,有此叛变。
另外还有一点,孙策对孙权,张昭的临终遗言,也可以看出,孙策对孙权的期望值并不高。为何?孙策对张昭说的是,正因为天下大乱,请你们好好辅助我弟弟,然后你们和我弟弟凭借吴越的人力,三江的险固,就可以求得自保江东。孙策对孙权说的话,带有一点安慰性质,故意说,自己在保守江东和任用贤能方面不如弟弟,借此来鼓励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自保江东。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江东的城防问题。我去过南京,那里有建业古城。我仔细看了看,这座城池“城居水滨,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另外我仔细看了一下各地的县志,惊奇的发现了一点,江东沿江每一座城池都是这种建造格局,也就是说,江东沿江的城池是非常坚固的。我们知道,孙策的士兵历经大大小小十数次战役,战斗力早已强大无比,再加上孙策还有战舰七千艘,还有三江之险,城池之坚。然后孙策对弟弟孙权的要求居然仅仅是“以保江东”。
可见,孙策对于孙权的期望值很一般。孙策由于中箭而毁容,又对于继承人不自信,所以我认为,孙策的死,是在内心无比煎熬,痛苦之下撒手人寰的。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吴主孙权是无能之辈,后来孙权的表现我们有目共睹,确确实实是一代雄主,我这里说的只是孙策对于孙权的一个期望值问题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收起 理由
南川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7-29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移………………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7-30 15: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7-30 21: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策听厉害的,可惜英年早逝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7-31 2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霸气有余,但是就是太傲气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8-12 21: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力顶东观只求奉命灌水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8-12 2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力顶东观只求奉命灌水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9-10 23: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心计的家伙.一愚勇夫不支持他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9-11 18: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个猛将可能更合适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9-12 17: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喝酒。。。。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4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